
第14章 文艺陈家沟
陈家沟公社小学。
下课铃响起,陈阳收拾好教案,与孩子们道别。
五年级的张小虎追到教室门口,仰着脸问:“陈老师,下次课还讲怎么写人物吗?”
“对,”陈阳拍拍男孩的肩膀,“下周二我们讲'如何让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张小虎兴奋地蹦跳着走了。
陈阳走出校门,路过公社大院,会计老马就从窗口探出头来:“阳子!正好有你一封信!”
陈阳接过那个印有“人民文学杂志社”的厚实信封。
老马笑眯眯地说:“你可是咱们公社的大作家了!”
“过奖了。”陈阳谦逊地笑笑,走到院角的槐树下拆信。
信封里是一本崭新的《人民文学》五月号和一张信纸。
“看什么呢这么入神?”发小陈援朝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
陈阳合上杂志,给他看看封面:“杂志社寄来的样刊,《归途》发表了。”
“真的?快给我看看!”陈援朝兴奋地接过杂志,翻到《归途》那页,“啧啧啧,写的真好啊!”
陈阳看着好友专注阅读的样子,嘴角不自觉上扬。
陈援朝读完后,重重拍了下他的肩膀:“写得太好了!把那些知青的矛盾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过奖了。”
陈阳收起杂志,身后传来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哟,大作家又来信啦?”
不用回头,他就知道是刘项军。
这个自从一年前李沐清嫁给前身后,就处处与他作对的家伙,此刻正叼着根烟,站在院门口。
“关你什么事?”陈阳冷淡地回应,将信揣进内兜。
刘项军凑上前,盯着陈阳的衣兜:“该不会是你那个城里媳妇寄来的离婚信吧?”
陈援朝啧了一声:“告诉你吧,其实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的来信,寄来了一本杂志,阳子写的《归途》就在里面第一篇。”
“那有什么用,李沐清不还是不要你了。”刘项军酸溜溜的,向公社里问:“马会计,有我的信吗?”
老马从窗口递出一封信:“巧了,也有你的,还是《人民文学》呢!”
刘项军顿时两眼放光,一把抢过信封,手忙脚乱地拆开。
表情从狂喜迅速转为惨白:“退稿?!怎么可能!我写的那么好……”
他不甘地拽住老马:“是不是搞错了?我怎么可能没过稿!”
老马无奈地抽回手:“这是你的信,白纸黑字写着呢,你自己看呗。”
刘项军难以接受,尤其在陈阳写的稿子登上的杂志发来之后。
陈援朝心情不错的拍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往好处想,也有可能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不识货,你换一家投稿再试试,可能就有编辑看上你写的作品呢。”
刘项军灰溜溜的走了。
陈阳无语地摇摇头,将杂志和信收好:“我先回去了。”
路过供销社时,几个妇女看见他们,立刻热情地打招呼:“陈老师!我家栓子说你讲课讲的真好……”
陈阳礼貌地点头致意。
自从上个月《归途》过稿的消息传开,他在公社的地位水涨船高,连公社书记见了他都要客气三分。
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文化人地位低的时代了。
陈家小院里,陈芳正在喂鸡。
见哥哥回来,她蹦跳着迎上去:“哥!今天吃捞面!娘擀的面!”
陈阳笑着摸摸妹妹的头,从怀里掏出那本杂志:“芳芳,哥的文章印出来了。”
“啥?”陈芳兴奋的抢过杂志,“我看看!”
她手忙脚乱地翻着,陈阳帮她找到《归途》那一页。
陈芳瞪大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归……途,作者……陈满仓……”
“满仓不是你小名吗?”陈芳猛地抬头,“哥,这就是你写的?”
陈阳点点头。
陈芳尖叫一声,捧着杂志冲进屋里:“爹!娘!快来看!哥的文章印在《人民文学》上了!”
陈老汉正抽着旱烟,闻言差点呛到:“啥?这么快就发了?”
陈母从灶房跑出来,手上还沾着面粉:“芳芳,别瞎嚷嚷!”
“真的!”陈芳把杂志塞到父母面前,“你们看!'陈满仓',不就是我哥吗?”
陈老汉颤抖着手接过杂志,有些不敢相信:“这……这真是阳娃写的?”
陈阳走进屋,点点头:“嗯,用笔名发的。”
陈母一把抢过杂志,虽然认字不多,但还是对着那页铅字摸了又摸:“老天爷啊……我儿子成作家了?”
“念!快念给我们听听!”陈老汉咳嗽了两声。
陈芳自告奋勇:“我来!”她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读《归途》。
知青返城后的迷茫与挣扎,通过陈芳稚嫩的声音流淌出来。
陈老汉听得入神,烟袋锅子都忘了抽。
陈母一边听一边抹眼泪,虽然有些深意她听不明白,但儿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还是很让她骄傲。
“……'故乡的黄土埋着我们的青春,而城市的柏油路上,却找不到扎根的缝隙'……”
陈芳念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哥,你写得真好……”
陈老汉长叹一声:“阳娃,你咋懂那些知青的心思?”
陈阳淡定道:“看书多,琢磨的。”
陈老汉郑重其事地翻了翻杂志:“好!真好!”
他拍拍儿子的肩,“比你爹强!”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堂屋的木桌旁。
陈母端上热气腾腾的面条,又特意炒了几个小菜,还开了一瓶西凤酒。
“来,庆祝阳娃的文章发表!”陈老汉给每人倒了小半杯。
陈芳举起酒杯:“我提议,为咱们陈家沟的大作家干杯!”
觥筹交错间,陈阳注意到父母眼中掩不住的骄傲。
这种被家人无条件支持的感觉,让他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饭后,陈母站起来:“我得去趟王婶家!她前天还说我家阳娃投稿是假的呢!”说着就要拿着杂志出门。
“老伴儿啊!”陈老汉连忙拦住,“别张扬……”
“为啥不?”陈母瞪大眼睛,“我儿子有出息,还不让说了?”
最终陈母还是带着杂志出了门,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半个村子都在《人民文学》四月号刊上,看到了陈阳的文章。
托陈母的福,今夜的陈家沟,到处都在讨论陈阳的《归途》。
一九七九年四月,陕北的一个落后小山沟,突然变得文艺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