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参观文化馆
陈阳感到一阵暖流涌上心头,馆长的肯定让他备受鼓舞:“您过奖了,我只是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而已。”
“坐,坐。”
馆长示意他们在沙发上坐下,亲自倒了两杯茶,“小赵跟你说了吧?今天请你来主要是给我们的文学爱好者讲讲创作经验。咱们县里爱好写作的年轻人不少,但缺乏专业指导。”
陈阳点点头:“我尽力而为,不过经验有限,怕讲不好。”
馆长爽朗地笑了:“谦虚!《人民文学》都能上的文章,水平摆在那儿。对了,你有没有兴趣来文化馆兼职?每周来一两次,指导一下我们的创作班?”
这个提议让陈阳有些意外。
“感谢馆长厚爱,不过我现在主要精力放在高考上,恐怕抽不出太多时间。”
馆长理解地点点头:“理解,理解。高考要紧。这样吧,等你考上大学,寒暑假回来时再来指导,怎么样?”
“那没问题。”陈阳欣然答应。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赵明提议带陈阳参观一下文化馆。
馆长欣然同意:“去吧,中午一起在食堂吃饭,下午两点开始讲课。”
文化馆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
一楼是展览厅和排练室,二楼是办公室和图书阅览室,后院还有一个小型剧场。
赵明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各个部门的功能和近期活动,陈阳不时点头。
“这是我们去年新建的图书室,”赵明推开一扇木门,“藏书虽然比不上县图书馆,但文学类书籍很齐全。”
图书室里,几排木质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几个年轻人正安静地阅读。
陈阳的目光扫过书架,发现不少他感兴趣的世界名著和当代文学作品。
“真不错,”陈阳由衷赞叹,“比我们公社的图书室强多了。”
赵明自豪地说:“这都是馆长争取来的经费。他说,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从图书馆就能看出来。”
参观完图书室,赵明又带陈阳去了排练室。
一群年轻人正在排练话剧,看到他们进来,都停下练习向赵明问好。
“这是我们文化馆的业余话剧队,”赵明介绍道,“正在排练一出反映农村新气象的剧目。”
陈阳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演员们虽然不够专业,但热情高涨,表演质朴感人。
参观结束后,时间已近中午。
赵明带着陈阳来到文化馆后院的小食堂。
食堂不大,但干净整洁,几张圆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
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勾起了陈阳的食欲。
“今天有红烧肉,”赵明兴奋地说,“难得的好菜!”
两人排队打饭,陈阳递上粮票和钱,食堂师傅给他盛了满满一碗米饭,一勺红烧肉,还有炒青菜和一碗紫菜蛋花汤。
饭菜的丰盛程度让陈阳有些惊讶,这比他在村里吃的要好多了。
赵明带着陈阳在一张空桌旁坐下,不一会儿,馆长也端着餐盘过来了。
“怎么样,参观有收获吗?”馆长笑着问。
陈阳点点头:“受益匪浅。没想到县文化馆的活动这么丰富。”
“基层文化工作就是要贴近群众,”馆长夹起一块红烧肉,“对了,下午的讲课准备得怎么样?”
“还可以。”
陈阳突然注意到,赵明看向隔壁一桌时眉头皱起:“怎么了?”
那边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起身离开,餐盘里还剩着大半碗米饭和几乎没动过的菜。
他们谈笑风生地走出食堂,对浪费的粮食毫不在意。
赵明收回目光,摇摇头:“没什么,只是想到了一些事。”
他想起了村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想起了家里经常吃不饱的日子。
这些干部一顿饭浪费的粮食,够他们一家吃一天了。
馆长顺着赵明刚才的视线看去,似乎明白了什么,叹了口气:“有些人啊,习惯了浪费,说了也不听。”
午饭在略显沉闷的气氛中结束。
离开食堂时,陈阳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距离下午讲课还有一个半小时。
“赵干事,附近有邮局吗?我想去买点东西。”陈阳问道。
赵明有些惊讶:“邮局?有啊,出门右拐走两百米就是。你要寄信?”
“不,想买点邮票。”陈阳含糊地回答。
赵明虽然疑惑,但还是热情地说:“那我陪你去吧,正好消消食。”
邮局里人不多,陈阳径直走向邮票柜台。
柜台上方挂着各种邮票的样品,他的目光立刻锁定在那套金丝猴图案的庚申年特种邮票上。
“同志,我要买猴票。”陈阳对柜台后的营业员说。
营业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妇女,闻言抬头看了他一眼:“整版的还是单张的?”
“整版的要四版,单张的也要三十张。”陈阳早就盘算好了。
营业员惊讶地瞪大眼睛:“这么多?整版一版八十枚,四版就是三百二十枚,加上三十枚散票,一共三百五十枚,要十七块五毛钱呢!”
赵明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陈阳,你买这么多邮票干什么?”
陈阳早已准备好说辞:“我有个集邮的爱好,特别喜欢这套猴票的设计。”
营业员一边数邮票一边嘀咕:“现在的年轻人,真舍得花钱。”
陈阳数出十七块五毛钱,接过那四版整整齐齐的邮票和三十枚散票,小心地放进内兜。
走出邮局,赵明仍一脸不解:“没想到你还是个集邮爱好者。”
陈阳笑了笑:“小时候偶然得到几枚外国邮票,就迷上了。这套猴票设计精美,很有收藏价值。”
赵明摇摇头:“你们文化人的爱好,我们普通人理解不了。”
回到文化馆,离讲课还有半小时。
赵明带陈阳去了准备好的教室,那是一个能容纳五六十人的中型会议室,已经摆好了桌椅。
最前面是一块黑板和一张讲桌。
“你先熟悉一下环境,”赵明说,“我去看看听众来了没有。”
陈阳站在讲台前,环顾四周。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文学创作三要素”几个大字,字迹工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