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章 弹劾
欧阳修思忖片刻后,缓缓开口:“不日三衙应会同意彻查军籍,但依张方平之性必然在仁宗面前言你'沽名钓誉,动摇军制'。“
“我早已料到。”陆衡将《请核军籍疏》副本呈给欧阳修,疏中用朱笔圈出关键数字:“嘉祐二年以来,京军空籍递增,去年竟多支廪米万石。这些粮食若用于赈济,可活饥民数万。“
欧阳修抚须长叹:“老夫之前在谏院时,也曾上《论兵食疏》,言'冗兵耗财,为天下大患'。但三司与枢密向来互相掣肘。“他忽然压低声音,“今早闻你欲改三司征科之制?“
“正是。“陆衡从袖中取出《均徭役疏》草稿,“今州县催税,多以'急递铺'星火追逼,百姓卖屋纳钱者比比皆是。若依《庆历条制》,提前榜示税额,则民有预备,吏难苛敛。“
欧阳修目光灼灼:“此疏若行,可革除一大弊政。但三司掌财赋久矣,岂肯放权?张方平此人,昔年在江南漕司任上,曾私增'拔钉钱'。“
话音未落,忽有小吏来报:“三司使请陆翰林过府议事。“
闻言,两人相视一笑。没想到这么早就找上门来了。
陆衡正思量着如何与张方平周旋。
忽然,银台司吏员的声音打断思绪。“陆翰林,三司使张方平大人有请。“
陆衡转身,见三司使轿帘微启,露出半张保养得宜的脸,眉梢微挑,似笑非笑。
“陆翰林新上的《请核军籍疏》,我已拜读。“张方平示意他上轿,轿中案几摆着青瓷茶盏,“军籍之事,向来属枢密院与三衙共管,今朝陆翰林越界弹劾,恐有不妥。“
陆衡拂袖拒坐:“今空籍吞饷之事,已非一日,三司每年拨给三衙的军费,竟有三成流入私囊。“
张方平指尖叩了叩茶盏,青瓷声清越如铃:“陆翰林年轻气盛,可知京营禁军多是将门子弟?当年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许其子孙恩荫食禄,此乃祖宗家法。“
轿帘突然被风吹起,陆衡却丝毫不惧:“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而那些空籍兵丁的饷银,正被权贵们挥霍在勾栏瓦舍之中。”
“太祖若知今日军制如此糜烂,必当痛心。“陆衡直视张方平,“我已另备《均徭役疏》,请三司今后征科赋税,须提前三月张榜示民,免得州县急递苛责百姓。“
张方平瞳孔骤缩,茶盏中的涟漪映得面容稍稍扭曲:“提前示民?若遇灾年急务,岂不误了国用?陆翰林这是要教三司如何做事?“
轿停在宫门前,陆衡掀帘而下,衣摆扫过台阶上的鎏金狻猊纹。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已成了三司使的眼中钉。
张放平盯着陆衡的背影一眨也不眨,哼笑一声,不以为意:“还真以为自己能够撼动得了,年轻人最应该学会的便是低头做人。”
……
申时的日头西斜,将工部衙门的青砖影壁拉出长长的斜影。陆衡绕过三三两两下值的胥吏,径直往都水监值房走去。
值房门前的老槐树下,两名小吏正打着哈欠收拾算筹。
见陆衡过来,慌忙行礼:“陆翰林可是来寻程监使?他今日去了……“
“我找沈掌固。“陆衡礼貌打断道,袖中滑出一枚金瓜子,“劳烦通传。“
小吏眼睛一亮,却压低声音:“沈大人去了丙申库,说是查河防旧档。“
话音一落,陆衡眼中闪过失望之色,欲转身取丙申库。转过两道回廊,忽见沈清荷抱着一摞泛黄的图纸从库房出来,艾绿色官服袖口沾着炭灰,发间玉簪微微歪斜,显然刚经历过一番翻找。
“沈掌固好勤勉。“陆衡故意打趣道。然后伸手帮她搬起。
闻言,沈清荷鸦羽轻颤,抬起脸,看着他,好似周遭时空凝滞一瞬。
这是两人自临安一别后,首次见面交谈。
沈清荷仰着脸,浅笑道:“好久不见,陆翰林。”
两人走在廊下,夕阳在两人身上渡上一层光纱,将影子拉长。
回到都水监后,沈清荷为他斟了一盏茶:“你是何时发现我是女子的?”
陆衡浅啜一口茶,垂眸轻笑:“你来竹屋的那个晚上。”
沈清荷正在收拾案几上的书籍,抬头,眼里闪过轻微诧色:“这么早?”
陆衡俊美轻挑,嗓音笃定:“不单是我,子谦也发现了。”
“早知如此,我就不扮男装了。”沈清荷一手撑额,一手随意翻着书籍。
陆衡视线停留在她身上:“不过,今日这身官服穿在你身上,显得风采甚伟。”
沈清荷从书堆里抽出一册账本推过去:“比不得陆翰林今日朝堂上的风采,听说三司使脸色难看得很?“
陆衡轻笑,随手拨弄她案头的铜制水运仪象台模型:“张方平何止如此,下朝时差点连金鱼袋都扯断了。“
他指尖一顿,“不过沈掌固消息倒是灵通,工部离垂拱殿可隔着三重宫门。“
“都水监今日去领冰敬,正巧遇见欧阳学士的家仆。“她将模型转了个方向,“听说您奏请裁撤空籍?“
“二十八万贯的空饷,够修三条汴河支渠。“
沈清荷分析道:“不过,我觉得你现在站在风口浪尖上,最应当小心提防着他。”
……
福宁殿内,仁宗盯着案头堆积的军籍文牒,眉间拧成深沟:“张卿,京军空籍之事,为何三司从未奏报?“
张方平叩首时,玉带扣擦过金砖:“陛下,三衙管军乃祖宗家法,若事事严查,恐寒了功臣之心。陆翰琳年轻气盛,不知朝廷难处。“
“难处?“仁宗拿出那本账册,“这是去岁至今的军费支拨记录,三司每年多拨三衙粮草十万石,其中半数进了权贵私仓!若把这些粮食用于赈济,可救多少灾民?“
仁宗继续拿起账册翻看,指尖在“折支“条目上停顿,所谓“折支“,正是三司允许三衙以劣币强换百姓良钱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