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近年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深化。然而,累积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国内附加值的显著提升。而只有更多地获取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比较利益,国内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才能实现较快的升级。比较优势的动态实现与现实转化依然面临不可忽视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本书研究旨在解答以下问题:
(1)在要素价格体系扭曲、市场不完善的现实背景下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能否“自动”升级?要素禀赋结构能否“自动”提升?
(2)理论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利益的传导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转化主体”是谁?内生动力源何在?
(3)比较优势动态增进与技术进步存在怎样的联系?实现内生技术进步与技术前沿重塑的关键影响动因是什么?企业家创新和内生技术进步又存在怎样的联系?
(4)比较优势的动态增进与企业家才能的拓展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的互动联系所依托的关键联系纽带是什么?
(5)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才能如何实现进一步的“显化”与“激活”?如何促使企业家摆脱微利中挣扎求生的困境?如何进一步促进企业家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持续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以转型时期的企业家为研究主体,探寻企业家在比较优势增进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进一步研究企业家才能的拓展与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互动机理与实现路径。具体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揭示并阐述企业家才能拓展与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作用机理。首先分析企业家创新的特质并分析企业家创新与内生技术进步的联系,其次将企业家人力资本纳入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加以分析,然后以内生技术进步的视角切入,将企业家才能拓展对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影响分析作为本书的研究重点,并根据机理分析提出后续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
(2)揭示并表明企业家才能拓展在比较优势增进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表征的内生技术进步可作为对比较优势增进的估计指标,故可通过实证检验明晰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进一步阐述企业家在引进技术方面的策略选择对比较优势实际获取所构成的影响。
(3)比较优势的增进可具体刻画为生产技术前沿面的重塑或推进,企业家创新则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企业家创新属于“一揽子要素”优化配置的创新,其作用要高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单纯技术创新。通过对两类创新主体的特征差异比较以及区际层面的实证检验,可进一步论证企业家通过顺市场导向的要素整合创新有利于创新协同效应的发挥与生产技术前沿的推进。
(4)“内生性”和“动态性”是比较优势的本质特征,比较优势的动态增进可体现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故对市场规模进行合理测度可突破比较优势在定量分析上的困难。进一步论证表明,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可作为联系企业家才能拓展与比较优势动态增进的关键纽带。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家才能在更宽广的时空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地区收入和财富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理论比较优势得以转化为现实比较利益。
(5)企业家“干中学”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持续的技术扩散过程使企业家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这种内生的创新动力不仅促使先发地区实现本土创新,同时促进后发地区利用技术扩散创造“后发优势”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家创新与技术扩散的实现使创新的“正反馈机制”得以激活,比较优势获得内生性的效率增进。
(6)现实世界中,企业家才能往往处于“隐性”状态,企业家才能的显化和激活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制度环境的逐步改善。政府多伸“支持之手”,强化“看得见的手”,有利于提升企业家“干中学”的效率。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导向的制度改革,可为企业家持续创新提供内生的动力机制、盈利机制和再投入的保障机制。
二 研究方法
根据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新进展,以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中国为研究背景,将企业家才能的配置作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具体研究过程中,综合构建多重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多层次、多角度地验证企业家才能配置和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互动机理与实现路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从宏观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来看,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可促进贸易参与国的经济剩余与福利增进。然而,宏观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微观基础”的支撑,在现实世界中,经济的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两者往往难以趋于一致。对处于转型与开放过程中的中国而言,企业家是实现宏观层面或区域层面比较优势增进的“微观主体”和动力源。从企业家拓展的独特研究视角出发来研究比较优势动态增进的运行规律与运行轨迹,并将企业家才能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的综合计量框架中加以分析,可实现经济的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相结合,增强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2)规范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在新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将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纳入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体系中加以分析,是对上述理论的一大拓展。除规范分析之外,本书主要采用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论证我国省际层面上企业家才能拓展与比较优势增进的互动机理。具体采用综合构建多重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在比较优势的测度上,以生产率增长作为比较优势增进的估计指标。主要采用非参数方法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和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来估计生产率增长水平。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突破传统的“索洛剩余”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生产要素规模报酬不变的理论假定。现实中的生产要素规模报酬并非固定不变的,实际生产函数与前沿面生产函数也往往存在技术效率缺口的误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不仅可以突破规模报酬不变的理论局限,还能够将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分别纳入生产“黑箱”中加以分析,从而估计实际生产函数与前沿面生产函数的真实效率缺口。此外,数据包络法还可以将表示生产率增长水平的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效率进步(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EFFCH)和技术变动(Technological Change,TECH),有利于进一步探寻实际生产函数与前沿生产函数的缺口主要是由效率变动引起还是技术变动引起的。因此,基于生产前沿面的非参数分析法可以描述生产过程中的多重经济意义,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采用随机前沿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对实际生产函数与前沿面生产函数中的效率缺口作进一步分析。在现实中,这个效率缺口存在一定的不可观测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将生产无效率项进一步分解为受随机扰动和技术无效率(Technical Inefficiency)两种因素,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甄别和判断随机误差和技术效率的分布假设是否稳健,技术效率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变动等。采用随机前沿法不仅可更为准确地估计效率缺口或无效率水平,还可以进一步寻求引致技术无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此外,采用随机前沿法还能突破DEA方法在对个体效率估算上存在的局限。不仅每一单元的个体技术效率都可以得到估计,影响个体技术效率差异的外生性因素也可以直接得到检验。这有利于弥补传统投入产出的分析所存在的局限,同时能够避免由于函数形式误设而带来的估计偏差。因此,采用随机前沿法来估计生产率增长水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可操作性。
(3)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主流经济学理论往往将生产力要素简单划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而并未将熟练劳动进一步划分。而转型经济下的中国所存在的企业家才能是一类特殊人力资本,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所体现的一般人力资本有所不同。企业家才能不能简单以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体现的平均劳动熟练强度或平均受教育水平来体现。企业家实现的是“一揽子要素”的“优化配置中学”,与一般人力资本的“干中学”有所不同。因此,本书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分离,并将两者分别纳入生产函数的框架中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探寻两种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对产出的不同影响程度。
除在微观层面上将不同人力资本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外,本书还运用了宏观区际层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东部先发代表性省市以及地处东部沿海的苏、浙、粤三大典型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变迁进程、区位资源禀赋差异与企业家资源丰裕程度的区际比较与现实聚焦,有利于进而寻求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成因,从而探寻影响企业家才能拓展与比较优势动态演进互动联系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