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中国当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已成为我国文学在美国译介数量最多、受众面最广的文学载体。德国著名翻译家卡尔·戴得尤斯(Karl Dedecius)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一个民族的人能够向外观望其他国家的人,其他国家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扇窗户瞥见这个民族的生活世界。”[1]中国当代小说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精神面貌,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已走过了近70个春秋,越来越多的新时期作家、作品走进美国读者和研究者的视线,加之近些年来中美双方政府机构的支持、出版市场的推崇,使得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尽管已有一些美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此已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地理的阻隔等因素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接受与研究情况,一直没有得到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书以笔者在国外学习期间收集的大量第一手英文文献资料为基础,重点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成果、研究视角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既有对传播历程的梳理,也有对中国作家在美国译介研究的个案探讨,并从跨文化接受的制约性因素入手展开了深层次的剖析,走近了不同于中国的美国研究途径,使中国本土文学研究获得了国外资料的补充和异质文化思维的启发。此外,中国因与美国迥然相异的文化,对此展开的研究成为我们反观自我的一个“他者”、一面“镜子”。在中美文学的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梳理我国当代小说创作和研究的主体性,站在西方文学的维度上来观照中国当代小说的译介,助推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本书运用译介学和接受学相关理论对我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读者接受过程和路径进行梳理,以此分析美国读者和研究者对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态度、误读及其原因,从中折射出符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要求的译介规律,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本书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梳理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者与研究机构。第二部分概述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第三部分分析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中国形象建构。第四部分剖析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译介与研究的因素。第五部分以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小说作家为研究个案来分析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第六部分展望中国当代小说的译介走向。
通过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译介与研究相关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访谈记录和统计数据的整合梳理、比较分析和归纳演绎,期待本书能为中国文学的海外研究做一些积淀,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小说走向世界、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学术和应用的借鉴,为更好地将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成果推向世界贡献绵薄之力。
[1]Karl Dedecius,On Transla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Frankfurt/M.: Suhrkamp Verlag,1986,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