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定位思考
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二十多位东北女性作家,她们之中既有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也有在东北出生后离开东北发展,还有并非在东北出生却在东北有较长生活经历的作家。她们的作品多以小说创作为主,以散文和诗歌为辅,使女性文学在东北地域文化的熏染下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东北女性文学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研究女性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东北地域文化在新时期的全新体现。因此,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作家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势在必行,但迄今的研究却十分薄弱。
而东北文学从上古神话诸族互竞时代、南北朝时期、隋唐、辽代契丹、金元时期到明清时期,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渐变过程。现代文学阶段的东北作家群使东北文学愈加举世瞩目,东北作家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群体在现代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新时期以来的东北作家创作尚未有研究者做出系统的分析,其中的女性作家更是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领域。因此,系统梳理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性作家创作,可探究东北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女作家笔下的全新面貌,也可窥测当下的东北文学与东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巨大的开拓空间。
东北文学源远流长,尤其在中国现代以来新文学的意义上,以“沦陷区文学”、“伪满文学”以及“解放区文学”等特殊样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尤以“东北作家群”为代表,使东北作家和东北文学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现代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主流文学中,周立波等人的土改文学,草明等人的工业文学等等,也都在新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不过新时期以来,受到浪潮迭起的、席卷全国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东北作家的创作更多是被置于共同的文学潮流之中,几乎没有得到“独立”的关注,很少有研究者做出系统的分析,尤其对其中的女性作家及女性文学,更是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领域。因此,系统梳理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性文学的样貌、发展及其特殊文化内涵,不仅可以理清东北女性文学一直以来的特殊面貌,也可窥见当下的东北文学与东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可据此做出对新时期文学在不同时代、地域以及主体写作意义上的重新理解。因此,将东北女性文学作为一个群体研究具有非常值得并可以开拓的巨大学术空间。
而就目前来看,关于新时期以来东北女性文学的研究,大体都局限在对个别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上,虽也有对部分作家创作的稍全面些的梳理,但始终未能就整体的东北女性文学做出系统研究。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一直以来,对东北文学的研究始终往往集中于“东北作家群”,而当代的东北作家群体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归纳和认可,尤其对于女性文学写作则更是因为风格的多样化没有引起集中的关注,这从整体上暴露出对东北文学的轻视和忽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东北文学及其女性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重要意义的认识;其次,虽然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将东北人民的生存环境、谋生方式、文化传承、历史宗教、民俗风情等也视为考察东北文学的主要维度,以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方式,用东北地域文化来考证东北文学的外在体现,并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如逄增玉的《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等,但许多都局限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学,并未深入当代文学;最后,尽管研究者们一直以来仍有对东北女性文学中个别作家的关注,如对沦陷区文学中的梅娘,对东北作家群中的萧红等,但并未将东北女性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则更未能将东北女性文学视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整体研究。所以,目前看来对于东北女性作家中的迟子建、徐坤以及孙惠芬等人的独立研究比较丰富,也出现了如陈颖的《试论当代东北女性文学的地域性品格》(《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胡柏一的《东北女性文学的地域文化情结》(《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等一些地域文化研究文章。
许宁、李成主编的《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首次把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作家纳入到研究范畴,并对东北女性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简单的巡览,编者认为“读不够的东北女人、解不开的黑土情结、述不尽的乡情风韵、剪不断的女性温情”[31]是东北女性文学的总体特点。对东北女性文学的创作巡览只是该作的短短一章,但却是首次有研究者把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作家纳入到研究范畴,并进行全面的分析。
许宁的《根脉与生发——直面东北地域文化的女性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根源、都市文化、乡土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休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许宁注意到了女性小说的崛起,对迟子建、张抗抗、皮皮、马秋芬、徐坤等东北女作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尽管作者有了运用女性视角从多层向度考察东北地域文化的用意,但大体上仍旧没有摆脱对个别女作家进行单一解读的传统范式,并未能针对当代东北女性文学形成整体的文化解读,系统性和深刻性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个别论文也涉足这一领域。陈颖的《试论当代东北女性文学的地域性品格》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东北女作家的地域文化色彩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四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当代东北女性文学的地域性品格。一是随性洒脱的自由精神,二是牵扯不断的恋土情结,三是温婉悲悯的女性情愫,四是博大宽宥的民间情怀。陈颖的论文是首次涉足这一领域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但理论不够深厚使地域性品格的研究略显浅显。
胡柏一的《东北女性文学的地域文化情结》也是一篇关于东北女性文学和地域文化的典型论文,作者以萧红、迟子建、马秋芬、素素、张抗抗等东北地域代表作家为例,得出这样的结论:“东北女性文学的言说视角始终没有离开黑土地,尤其是没有离开描写东北的女性生活。……出于对东北和东北文化的热爱,女作家们对东北的书写都是审美的和诗意的。”[32]作者也充分肯定东北女性文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认为东北女作家的优秀创作塑造了全新的东北女性形象,也为东北文学和东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还认为东北女性作家的创作是超越性别的创作。该文从作品入手,对东北女性文学的重新认识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整体论述不够全面,涉及的女作家数量较少。
综上可以看到,当下东北女性文学的研究始终存在片面化、零散化的特点。研究成果数量偏少,没有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著作,形成系统研究的论文也不多,个别论文只是从个别作家的创作入手,缺乏全局性的眼光,因此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本书力图改变目前的研究现状,运用全局眼光从整体上把握新时期的东北女性文学,同时运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得以系统化和全面化。
因此,对于东北女性文学的研究应力图改变研究思路,开拓研究视野,运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新时期以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时段,将东北地域文化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成背景,将这一时段和背景之下的东北女性作家看作一个特殊群体,力求从整体上把握新时期的东北女性写作及女性文学,认真梳理和认识其创作在时代、地域、性别三重因素以及在政治、文化、经济因素多元调和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特殊风貌,以期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得以系统化和全面化。由此使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新时期以来东北女性文学整体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还能使我们在此基础之上,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把握文学所具有的存在方式,从常见的美学文本中解读出更多重、更深层的文化象征意蕴,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多重维度的文学史观念,进一步科学认识和把握东北文学与东北文化在新世纪区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进而为今后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者提供新的视野和角度。
以文学的文化考察为基本路径,将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学中女性文学写作群体、文学文本的整体梳理,从时代特征、地域文化、性别意识等不同视角,发现在新时期以来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受东北特殊地域文化影响甚至左右的东北女作家群体形成、女性写作发生以及女性文学发展的开放性结构和社会历史表征,进一步把握新时期东北女性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学的整体面貌形成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本书主要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东北女性文学的基本样貌、历史脉络、思想取向、美学追求、地域特色及其文化立场、文化象征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在相对狭义的女性文学的概念下,整理新时期以来所有东北女性作家的创作,考证东北女性写作的历史、现状和文化品格,发现并确认其在东北文学史和当代文坛上的文化身份和特殊意义。
本书首先是要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性写作做出系统的梳理,重点研究对象是二十多位出生在东北、在东北有较长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女性作家,同时要在更广阔的视野里考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切入,探究东北地域文化对东北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影响,从而解读出新的历史时期里的东北女性写作特有的文化品格。
因此,本书研究的难点并不在于资料的查找和文本的阅读,而在于如何将纳入我们视野的二十几位东北女性作家以何种恰当的标准整合为一个整体,并从中发现、梳理、澄明其女性文学的核心特征、特殊意义和文学史价值。由此也可见到,就前期的准备和思考来看,本书试图以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我们所设定的任务,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本书以纵向的宏观历史考察与横向的具体个案研究相结合为基本思路,以史料梳理与思想、语言、文体、文学分析相结合为基本方法,力图全面性、多角度考证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性作家的创作。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本书既然是一种文化研究,便要兼及政治、经济、历史、语言乃至宗教等多个领域,跨学科、跨文学的宏观眼光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本书在充分使用跨学科的交叉视野的同时,将着眼点集中在文学的文化考察上,在整体架构上历时性和共时性纵横交错,在内在理路上采取比较研究方法,在具体操作上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力争做到点面结合,史论结合,以点带面,论从史出。
[1] [法]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转引自Eduardo de la Fuente《社会学与美学》,《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
[2] [英]费塞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3] 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4]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 南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参见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6] Colin Sparks,“The Evaluation of Cultural Studies,see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A Reader,ed. by John Storey,First Published in England in 1996 by Arnold,p.15.
[7] [美]格罗斯伯格等编:《文化研究》(Culrural Studies,Routledge,1992),导言。
[8] [美]格罗斯伯格等编:《文化研究》(Culrural Studies,Routledge,1992),导言。
[9] [澳]杜灵编:《文化研究读本》(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London,New York,1993),导言。
[10]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语境》,《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
[11] [美]霍尔:《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参见格罗斯伯格等编《文化研究》(Culrural Studies,Routledge,1992),第278页。
[12] Elaine Baldwin (et al.),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London:Prentice Hall Europe,1999,p.3.
[13] [美]格罗斯伯格等编:《文化研究》(Culrural Studies,Routledge,1992),第3页。另——凡于文中多次引用同一版本文献,只于第一次引用时标注版本,以后引用仅标注卷、集、页码,不再赘标版本;多次引用同一文章,也只于第一次引用时标注发表刊物名称及时间,以后引用只标注文章名称,不再赘标刊物名称及时间等。
[14] [美]杰姆逊:《论“文化研究”》,《社会文本》杂志第34期,杜克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译文见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15] L.Grossberg,“Cultural Studies,Mordern Logic and the Theory of Globalization”,Back to Reality? Social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Studies,ed. by Angela McRoddie,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p.8.
[16] [美]斯拉里、惠特:《伦理学与文化研究》(Ethics and Cultural Studies),参见格罗斯伯格等编《文化研究》,第573页。
[17] [美]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通》,马海良译,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18] [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19] 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0] J.D.Slary and L.A.Whitt,“Ethics and Cultural Studies”,in Lawrence Grossberg,Cary Nelson and Paula A. Treichler (eds.),Cultural Studie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2,p.573.
[21]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2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3]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24] 罗云峰:《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双重变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25] [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26] K.K.Ruthven,Feminist Literary Studies:An Introdu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p.30.
[27] 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28] 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29] [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30] 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31] 许宁、李成主编:《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2] 胡柏一:《东北女性文学的地域文化情结》,《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