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传世文献。其体例与《论语》相近,而篇幅则远远超过了《论语》。《孔子家语》内容十分丰富,对孔子的先世、出生、死亡、日常生活、思想主张、教学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孔门弟子的言行,都有较为翔实的记述;其重点则是记述孔子的思想主张,特别是载录其自然观、道德修养论、教育观和社会政治观等思想内容所占篇幅最多。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孔子家语》中的思想、术语往往与传世的先秦汉魏文献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联,因此历来多有学者认定该书是伪书,以至于该书中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材料被长期弃置不用。
本书以《孔子家语》的真伪公案及其思想内容为主要的研讨课题,首先梳理《孔子家语》的形成及传衍情况,其次以历史与逻辑、文献学与思想史、传世文献与考古新发现相结合,兼重义理与考据,从《孔子家语》与传世文献、新出土文献的对勘中,对《孔子家语》的自然观、道德修养论、社会政治观等思想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研讨,从而确证:《孔子家语》是一部渊源有自的儒家古籍,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或有加工润色,但其主体部分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它在孔子及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以《孔子家语》为伪书,乃是疑古过勇、不了解古书通例所致,如今在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出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无可辩驳的佐证下,《孔子家语》伪书说自然会逐渐销声匿迹,走入历史。
接着,本书以《孔子家语》为主,对孔子的自然观、道德修养论和社会政治观等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在自然观上,孔子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阴阳、五行思想阐发自己对天道、人道的看法和感悟,足见其对阴阳、五行思想是非常熟悉和认同的,并以之为天道、人道的基本内容。
在道德修养论上,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德性,并在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其根本意义是“爱人”;“义”乃指立身行事之本,是行为之最高标准;“孝”绝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尽赡养父母长辈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内心所怀有的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情;孔子将人分为五个品级,其中“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明并日月,化行若神”的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
在社会政治观上,孔子认为,德是政治的基础,尤其是作为当政者,其德性的状态是为政成功的根本所在,是使天下百姓同归于善的前提。孔子就为君之道提出了以身作则、“尊贤而贱不肖”、虚心纳谏等基本原则。孔子对为臣之道提出了“忠信以为宝”、敢于谏君、“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等原则。孔子的政治理想乃是“无为而治”、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