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的“神圣叙述”:南方民族创世神话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华传统文化与宇宙生成叙事结构

由上述的追溯可以看出,中华大地族类群体,从最古老的伏羲、女娲等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到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华夏)”,再到汉、彝、苗、壮等现代民族,有大致清晰的脉络可寻。其中,充满了“分、合、再分、再合……”的过程。古代的华夏,分别与“四夷”都有共同的渊源;以方位并归于“南蛮”的南下氐羌、苗蛮、百越、百濮四大系统,也分别与华夏/汉、西戎、东夷以至北狄各系统都有或多或少的分化、融合,四大系统之间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中华大地尤其是南方各族类群体之间,存在太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由此各族类群体内部,当含有不少共同的中华(或中华大地很大范围内多族群)传统文化基因;其中处于最深层的,应该包括从传说中伏羲时代就开始孕育的一种宇宙生成模式。

在前引作为彝族德施家族谱牒的《西南彝志·德施氏源流》里,展开了一幅彝族心目中的宇宙形成图:混混沌沌中,产生了阴与阳,产生了清气浊气,阴与阳相结合,哎(影)出现了,哺(形)出现了,哎翻而为天,哺翻而为地,出现了“人始希慕遮”……

这些叙述,通过家族谱牒和父子连名制深藏于德施家族世世代代成员的心灵中,是家族的根,具有至高的神圣性,因而应该是原生的,或者说起码基本形态是原生的。它的基本形态的叙事结构,可以大致概括为:

混混沌沌中,某种物质形态的对立两极相互作用,演化出某种“影”“形”,演化出天地,演化出各种形式的生命……

如果把这个叙事结构放在大中华文化的背景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去追溯,去解析,会发现它具有非常古老的渊源,并作为基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生发,不断地演绎出新的具体的形态。

现存汉文典籍里最早出现这个叙事结构的,是《易》,或称《周易》。《易》的最早“版本”,据说是由伏羲创立的八卦及解说。现存《周易》“系辞上”有这样一句话: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唐代孔颖达《周易注疏》曰: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纬·含文嘉》曰:“伏牺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牺则而像之,乃作八卦。”故孔安国、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是则伏牺虽得河图,复须仰观俯察以相参正,然后画卦。伏牺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系辞》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

依此,这里的“河出图……圣人则之”,叙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黄河通天,一匹龙马驮出“河图”,伏羲(伏牺)据之并“仰观俯察”而作《易》。此《易》,据说夏、商两代,均有版本;到了周初,周文王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推演变化,后世孔子或其他人又作了阐释,分别形成周代版本的“经”和“传”两部分,称《周易》。汉代以后,《周易》成为儒家经典,又称《易经》。包含上述叙事结构的,是《周易》“传”里《系辞上》的一段话: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的“太极”,指混沌时期,即孔颖达所言:“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整段话的大意是: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又产生了“八卦”,即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由此,物质世界成型。

《周易》“传”虽为后学所作,但因其为“经”之“传”,故基本思想当源于“经”而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代。传说中的伏羲,应该属于华夏及“四夷”格局形成以前的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属于很悠久的源起;以伏羲为某种形式祖先的神话传说遍及中原与东南西北四方,还遍及包括南方氐羌、苗蛮、百越在内的多个族群。包含上述宇宙生成叙事结构的《易》追溯到伏羲时代,起码说明这个叙事结构的古老。

周以后,这个基本思想可能萌生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的叙事结构,在多族群聚居、巫风昌炽的楚地,得到更充分的丰富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