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宋会要》中所见敕的篇名
现存宋朝法律史料中最早、最齐、最全的是《宋会要》。虽然《宋会要》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但史料原文却源自宋朝,内容较为全面、真实。这里,以《宋会要》为中心,进行整理。为了整理方便,本章把《宋会要》中所见敕的篇名分为三类,即敕典名称,敕典中的篇名和单行敕的篇名。[8]对三者在《宋会要》中所见进行全面辑录。
(一)敕典名称
2.1.1 《建隆敕》
2.1.1.1 建隆四年(963年)二月五日,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言:“《周刑统》科条繁浩,或有未明,请别加详定。”乃命仪与权大理少卿苏晓、正奚屿、(承)[丞]张希让,及刑部、大理寺法直官(陈光又)[陈光ㄨ]、冯叔向等同撰集。凡削出令(或)[式]、宣敕一百九条,增入制敕十五条,又录律内“余条准此”者凡四十四条,附于《名例》之次,并《目录》成三十卷。别取旧削出格令、宣敕及后来续降[9]要用者凡一百六条,为《编敕》四卷。其厘革一司、一务、一州、一县之类不在焉。至八月二日上之。诏并模印颁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第8211页)
从上可知,建隆四年修法包括《刑统》《建隆敕》和司务州县敕三类。此处也说明宋初立法是以唐中后期、五代法律为基础。
2.1.2 《太平兴国敕》
2.1.2.1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六月,诏有司取国朝以来敕条纂为《编敕》颁行,凡十五卷,曰《太平兴国编敕》。(《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第8211页)
此次编敕内容是宋朝建国以来的宣敕,内容上属于宋朝,是真正意义上的宋朝立法成果。
2.1.3 《淳化敕》
2.1.3.1 端拱二年(989年)十月,诏翰林学士宋白等详定端拱以前诏敕,至淳化二年三月,白等上《淳化编敕》二十五卷、《赦书德音》《目录》五卷。帝阅之,(调)[谓]宰相曰:“其间赏罚条目颇有重者,难于久行,宜命重加裁定。”即诏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右谏议大夫知审刑院许骧、职方员外郎李范同别详定。至五年八月二十一日,骧、范上《重删定淳化编敕》三十卷。(《宋会要》,刑法一·格令1,第8211页)
《淳化敕》在编撰上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淳化二年修订,内容有25卷;第二次是淳化五年再次修订,内容有30卷。原因是宋太宗觉得第一次修订时刑罚太重,要求进行减刑立法,但从卷数上看,内容出现较大增加。
2.1.4 《咸平敕》
2.1.4.1 咸平元年(998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给事中柴成务上《删定编敕》《仪制敕》《赦书德音》十三卷,诏镂版颁行。先是二月诏户部尚书张齐贤专知删定淳化,后尽至道末续绛宣敕,权判刑部李范、职方员外郎马襄、同知审刑院刘元吉、权判大理寺尹起、直集贤院赵安仁、监察御史王济、大理寺丞刘去华同知删定。十一月,齐贤等上新敕。又诏成务与知制诰师颃、侍御史宗度、直祕阁潘慎修、直史馆曾致尧、晁迥、杨嵎、张庶凝、史馆检讨董元亨重详定。至是成务等上言:“自唐开元至周显德,咸有格敕,并着简编。国初重定《刑统》,止行《编敕》四卷。太宗朝遂增后敕,为《太平兴国编敕》(三十)[十五]卷。淳化中又增后敕,为《淳化编敕》三十卷。自淳化以后,宣敕至多,乃命有司别加删定,取刑部、大理寺、在京百司、诸路转运司所受《淳化编敕》及续降宣敕万八千五百五十道,遍共披阅,凡敕文与《刑统》、令、式旧条重出者,及一时权宜非永制者,并删去之;其条贯禁法当与三司参酌者,委本部编次之。凡取八百五十六道,为《新删定编敕》。其有止系一事,前后累敕者,合而为一;本是一敕,条理数事者,各以类分,取其条目相因,不以年代为次。其间文繁意局者,量经制事理增损之;情轻法重者,取约束刑名削去之。凡成二百八十六道,准律分十二门,并《目录》为十一卷。又以仪制、车服等敕十六道别为一卷,附《仪制令》,违者如违令法,本条自有刑名者依本条。又以续降赦书、德音九道别为一卷,附《淳化赦书》,合为四卷。其厘革一州、一县、一司、一务者,各还本司。令敕称依法及行朝典勘断、不定刑名者,并准律、令、格、式。无本条者,准违制敕分故失及不躬亲被受条区分。臣等重加详定,众议无殊,伏请镂版颁下诸路,与律、令、格、式、《刑统》同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2,第8212页)
从史料看,“咸平编敕”共制定了《咸平敕》《咸平仪制令》和《咸平赦书》三个部分。《咸平敕》是宋朝编敕立法上的转折点,体现在体例上采用律典十二篇,内容上区分刑事和非刑事,把刑事内容限定在敕典中。当然,这种分类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主要是对“敕”“令”等其他法律形式没有界定清楚,但“咸平编敕”把非刑法内容独立处理的立法分类技术开始让后面立法出现新的发展,即通过《附令敕》形式解决非刑事法律。在奏书中,柴成务追述了编敕立法的历史,指出始于开元年间。奏书最后指出宋真宗时法律渊源有律、令、格、式、《刑统》《咸平敕》等。“律”与《刑统》并称,这里的“律”是唐律,具体又包括《开元律》和《开元律疏》,[10]令、式是修订后的《淳化令》《淳化式》,格是《开元格》。柴成务的奏书成为了解宋初法律演变和结构的关键史料。
2.1.5 《大中祥符敕》《三司编敕》《农田敕》《天圣敕》
2.1.5.1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四月,判大理寺王曾等言:“自咸平元年编敕后至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续降诏敕千一百余道,及诸路案内引到行用诏敕并新编敕、《三司编敕》《农田敕》共三千六百余道,内有约束一事而诏至五七者,条目既广,虑检据失于精详,望差官删定。”诏令编敕所依咸平删录。(《宋会要》,职官一五·法官之35,第3427页)
大中祥符六年宋朝通行法律中有《咸平敕》《三司编敕》和《农田敕》,数量上达到3600多“道”,从中可知当时对编敕还没有进行严格整理,不用“条”而用“道”即可知。
2.1.5.2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二十一日,编敕所上《删定编敕》《仪制》《赦书德音》《目录》四十三卷,诏镂版颁行。先是六年四月,判大理寺王曾等言:“得法直司状称,咸平元年编敕后来续降宣敕,条同无贯,检坐失详,望差官删定。”诏曾与翰林学士陈彭年、右谏议大夫慎从吉、知制诰盛度、太常博士仇象先、慎锴、殿中丞阎允恭、太子洗马韩允、大理寺丞赵廓、司徒昌运同详定,止大中祥符六年终。(《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之3,第8214页)
“祥符编敕”立法从六年开始,完成于九年,历时三年,共修成《大中祥符敕》《仪制》和《赦书德音》等法律。
2.1.5.3 天圣九年(1031年)正月四日,淮南转运司言:“准诏:州县酒务酝匠役兵,无得差有过之人,仍以一年为替。又接《天圣编敕》:造曲酝酒,并抽应役军士,以一年为替,不得给钱佣顾。淮南二十一州军酝匠,多新犯配军之人,亦有准《祥符编敕》,月给钱佣匠之处。自准新诏,拣选替换,皆少得人。缘酝酿课多,欲望自今应选酝匠,并须无过者役一年;若无过,且留充役。”……从之。(《宋会要》,食货二〇·酒曲杂录一之8,第6424页)
2.1.6 《天圣敕》
2.1.6.1 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二十二日,详定编敕所言:“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当所已写录到《海行编敕》[11]并《目录》共三十卷,《赦书德音》十二卷,《令文》三十卷,并依奏敕一道上进。”诏送大理寺收管,候将来一年内,如有修正未便事件了日,令本寺申举,下崇文院雕印施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4,第8275页)
2.1.6.2 天圣十年(1032年)三月十六日,诏以《天圣编敕》十三卷、《赦书德音》十二卷、《令文》三十卷付崇文院镂版施行。先是五年五月,诏以大中祥符七年止天圣五年续降宣敕删定,命宰臣吕夷简、枢密院副使夏竦提举管勾,翰林学士蔡齐、知制诰程琳、龙图阁待制韩亿、燕肃、判大理寺赵廓同加详定。又以权大理少卿董希颜为详定官,祕书丞王球、大理寺丞庞籍、张颂为删定官。依律分门为十二卷。七年六月上之,各赐器币,仍第进阶勋。至是镂板,又命权大理少卿崔有方、审刑院详议官张度校勘。(《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5,第8215页)
2.1.6.3 景祐四年(1037年)三月二十三日,集贤校理兼宗正丞赵良规言:伏见都省集官议谥……又按《天圣编敕》: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正官未至五品,并同五品官例。今若各缀本官班,则是与《编敕》不同。(《宋会要》,仪制八·集议之5,第2451页)
2.1.6.4 国朝《天圣编敕》:“学士、知制诰、龙图阁待制、三司副使官未至五品者,并同五品官例。”《附仪制令敕》:“翰林学士、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并在丞郎之上,龙图阁待制在知制诰下,三司三部副使在少卿监之上。”(《宋会要》,仪制八·集议之8,第2452页)
“天圣编敕”始于天圣五年,完成于天圣七年,在全国正式颁布是天圣十年,编成后用一年时间让中央和各地官员提出修改意见(见2.1.6.1条)。天圣编敕修订成《天圣敕》《天圣令》《附令敕》和《赦书德音》。《天圣敕》按律典十二篇结构修订。天圣编敕由于在立法中修撰《天圣令》和《附令敕》,对“敕”中非刑事内容进行了有效处理,让《天圣敕》集中在刑事领域,为宋朝法律以敕令格式为中心构建提供了基础。
2.1.7.《庆历敕》《附令敕》
2.1.7.1 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二十八日,提举管勾编敕宰臣贾昌朝、枢密副使吴育上《删定编敕》《赦书德音》《附令敕》《目录》二十卷,诏崇文院镂版颁行。先是诏以《天圣编敕》止庆历三年续绛宣敕删定,命屯田员外郎成奕、太常博士陈太素、国子博士卢士宗、祕书丞郝居中、田谅、殿中丞张太初、刘述充删定官,翰林学士张方平、侍读学士宋祁、天章阁侍讲曾公亮、权大理少卿钱象先充详定官,昌朝、育提举。至是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5,第8216页)
从上可知,庆历编敕修成《庆历敕》《赦书德音》和《附令敕》三种,加《目录》共有20卷。
2.1.7.2 皇祐元年(1049年)二月八日,诏发京师禁军十指挥赴京东、西路驻泊,以备它盗。二年闰十一月,审刑院、大理寺言:准中书门下何郯奏请,今参详,欲乞应捕盗官及非捕盗官,但能亲率人众斗敌捉杀,及虽不斗敌,能设方略捕获同火强劫及凶恶贼人,并据人数于《庆历编敕》本条上递降一等酬赏。若捕盗官虽非躬亲,但擘画差人捉杀到,即据所获人数依编敕元条各降一等外,更降一等酬赏。上项如各无可降,更不理为劳绩。(《宋会要》,兵一一·捕贼·捕贼一之22,第8828页)
2.1.7.3 嘉祐六年(1061年)四月二十一日,详定宽恤民力所言:“屯田员外郎陈安道言:诸州军衙前般送纲运,合请地里脚钱,逐处须候运毕方给。缘雇觅脚乘打角官物,须至陪取债负及贱买畜产,如地远州军,不免侵使官物,致陷刑宪。乞今后应衙前般请纲运合支脚钱者,并于请物州军先次支给,关报受纳州军照会。其送纳纲运者,于起发州军先次支给,如愿运毕请领,各听从便。详定所检会《庆历编敕》:上供及支拨官物等,如官有水陆回脚,并许差人管押,附搭送纳,其陆路无官般及无军人者,许破官钱与押管人和雇脚乘,仍依图经地里,每百斤百里支钱百文,急束辇运雇佣不及,即差借人户脚乘,仍具事由闻奏。其川陕有水路不便者,转运司计度般运。今安道所申,自合依条于请物州军先给脚钱。窃虑州军候运毕方给,致使衙前重有劳扰。乞令今后押纲运和雇脚乘,依上条使行。”从之。(《宋会要》,食货四二·宋漕运二之21,第6958页)
2.1.7.4 熙宁元年(1068年)三月七日,审刑、大理寺言:“准诏详定知瀛州马仲甫奏,条例:少卿监与发运、转运使副分官次高下相压,又发运使副在转运使之上。如转运系大卿监,亦在发运使副员郎之下。部内知州军少卿监却在发运、转运使副正郎之上,不惟次序错乱,况在统属,于理未便。欲乞重行守夺,应少卿监在本路发运、转运使副之下,大卿监即分官次。所贵稍重职司,高下有分。寺司为知州军少卿监以下,与本路发运使副依官次行之已久,难议更改。诏重行定夺闻奏。……又准《庆历编敕》:制置、发运使、转运使副不以官品,并在提点刑狱朝臣、本路分兵马钤辖之上;提点刑狱朝臣、使臣在诸州兵马钤辖之上。若路分钤辖,即依官次序座。其同提点刑狱使臣与辖下知州军监,并依官序。参详欲乞今后江淮制置发运使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朝臣并在本路知州军光禄卿之上,与秘书监以上,各依官次。其同提点刑狱使臣即依《庆历编敕》旧条序座。”从之。(《宋会要》,仪制三·朝仪班序之34,第2347页)
2.1.8 《皇祐敕》《皇祐一司编敕》《皇祐内侍省一司编敕》《祥符编敕》
2.1.8.1 治平四年(1067年)闰三月十一日,御史台状:“检会《皇祐编敕》:应正衙常朝及横行并须宰臣立班。常朝日,中书门下轮宰相一员押班,寻常多据引赞官称宰臣更不过来。窃虑上项编敕仪制别有冲改,更不行用。伏乞明降指挥。”既而御史中丞王陶奏弹宰相韩琦、曾公亮不赴文德殿押班,琦、公亮上表待罪,诏荅不允。(《宋会要》,仪制四·正衙之5,第2363页)
2.1.8.2 嘉祐六年(1061年)闰八月,言:“先准康定二年五月诏书,定夺、中书参详前后殿都知、押班升比班次,入内内侍省都都知、内侍省左右班都〔都〕知比昭景福殿使;入内内侍省左右班都知比宣庆使;入内内侍省押班带诸司使已上比昭宣使,带诸司副使已下并在皇城使之上。又准嘉祐五年十一月九日中书札子,详定编敕所奏,准送下状,检会《皇祐一司编敕》内与两省都知、押班系书差互,方欲申明,次据庄宅使、端州刺史、内侍省内侍押班石全育状,准差管辖三司大将,近差驾部郎中卢士宏权发遣三司开拆司。检会《皇祐编敕》升比班次,内侍省押班如带诸司使以上比昭宣使,即不见得今来系书相压高下,申乞指挥。即牒内侍省,请具本省编敕回报。据牒到前后殿都知、押班升比班次,勘会《皇祐编敕》内应皇祐二年以前专下一司宣敕,除今来编载外,其不系编附者更不行用。看详:[12]两司编敕交互,申中书门下,伏乞裁定。诏送编敕所详定。据删定官张师颜等状:检会《皇祐一司编敕》节文,东西上使并在昭宣使之上。又条:入内都知至押班如带昭宣使已上,即与客省使等依使名为一班;带皇城使副已下,即并在皇城使之前别为一班。又条:入内内侍省都知、押班如带昭宣使以上,已有定制;若带皇城使以下,在皇城使之上系书;带皇城副使以下,在皇城副使之上系书;带内殿承制、崇班,在本官之上系书。又准《皇祐内侍省一司编敕》节文,前后殿都知、押班升比班次依下项:入内内侍省都都知、内侍省左右班都知比景福殿使;入内内侍省都知、内侍省左右班都知比景福殿使;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内侍省左〔右〕班副都知比宣政使;入内内侍省押班如带诸司使以上,比昭宣使;如带诸司副使以下,并在皇城使之上。又条:两省都知、押班如同勾当去处,其系书官位各随本职,入内内侍省在内侍省之上。又条:〔入〕内内侍两省内臣非次转入都知及押班者,更不依官资高下,只以新转入职名先后相压。所据将前项申请,今众官参详,其前后殿都知、押班升比班次系本省一司条贯,如只是与内臣立班系书及座次相压,合依此指挥。若与文武官立班系书及座次相压,即合依条贯指挥。其上项两司敕条不系通使,别无差互。”诏从之。(《宋会要》,仪制三·朝仪班序之28,第3244页)
此条引用到《皇祐一司编敕》《皇祐编敕》《皇祐内侍省一司编敕》三个法律,其中《皇祐内侍省一司编敕》属于“一司敕”中的专门篇名。这个时期“一司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至少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泛指是所有中央机构中某一部门的法律都可以称为“一司敕”;特指是特定部门的敕,如“阁门敕”“内侍省敕”等。在法律名称上,《皇祐内侍省一司敕》是《皇祐内侍省敕》的标准名称。
2.1.8.3 熙宁四年(1071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诏:“官告院绫纸库合纳绫纸官钱赴左藏库送纳,所管绫纸专差使臣一员,月给食钱五千,添差三司军大将一名充副知,只差本院守阙一名抄写文字,月给食钱一千,更不拘收家业酬奖。《皇祐编敕》:本库如无正名,于有(加)[家]业守阙人内差,候勾当三周年无遗缺,补充正名。候替满日,再勾当三周年,减选出官。”(《宋会要》,职官一一·官告院之67,第3354页)
2.1.8.4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五日,诏:“外界青白盐入河东路,犯人罪至流;巡检或寨主、监押、津堡官先差替。”从河东转运使陈安石请也。先是,安石乞本路犯西北两界青白盐者,并依《皇祐敕》断罪,仍不以首从编配,从之。《皇祐敕》刑名比今为重,又法非兴贩二分得一分之罪,时安石方行盐法于河东以希功利,故欲峻其禁也。(《宋会要》,食货二四·盐法三·盐法杂录三之19,第6522页)
2.1.8.5 开禧元年(1205年)六月二十五日,夔州路运判范荪言:“本路施、黔等州界分荒远,绵亘山谷,地旷人稀,其占田多者须人耕垦,富豪之家争地客,诱说客户或带领徒众举室搬徙。乞将皇祐官庄客户逃移之法稍加校定:诸凡为客户者,许役其身,而毋得及其家属妇女皆充役作。凡典卖田宅,听其从条离业,不许就租以充客户。虽非就租,亦无得以业人充役使。凡借钱物者,止凭文约交还,不许抑勒以为地客。凡为客户身故,而其妻愿改嫁者,听其自便。凡客户之女,听其自行聘嫁,庶使深山穷谷之民得安生理,不至为强有力者之所侵欺,实一道生灵之幸。”刑部看详:“《皇祐敕》:‘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勒归旧处。’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会所属州县追回,令着旧业,同助把托边界。’皇祐旧法欲禁其逃移,后来淳熙间两次指挥:应客户移徙,立与遣还。或违戾,成强搬之家比附略人法;般诱客丁只还本身,而拘其父母、妻男者,比附和诱他人部曲法;如以请佃卖田诈立户者,比附诡名挟户法;匿其财物者,比附欺诈财物法。则是冲改皇祐之法,别为比附之说,致有轻重不同。今看详皇祐旧条轻重适当,是以行之可以经久,焉可以略人之法比附而痛绳之!且略人之法,最为严重,盖略人为奴婢者绞,为部曲者流三千里,为妻妾及子孙者徒三年。使其果犯略人之罪,则以略人正条治之可也,何以比附为哉!既曰比附,则非略人明矣。夫法意明白,务令遵守。加以比附,滋致紊烦。欲今后应理诉官庄客户,并用皇祐旧法定断。所有淳熙续降比附断罪指挥,乞不施行。仍行下本路,作一路专法严切遵守。”从之。(《宋会要》,食货六九·逃移之六十八,第8084页)
此条引用到《淳熙指挥》,说明“指挥”在南宋时的法律地位是独立的。
2.1.8.6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月二十七日,《皇祐编敕》:正衙常朝及横行,并宰臣立班。常朝日,轮宰臣一员押班。《祥符编敕》:宰臣依故事,赴文德殿押班。(《宋会要》,仪制一·文德殿视朝之36,第2316页)
2.1.9 《嘉祐敕》
2.1.9.1 嘉祐七年(1062年)四月九日,提举管勾编敕宰臣韩琦、曾公亮上《删定编敕》《赦书德音》《附令敕》《总例》《目录》二十卷,诏编敕所镂版颁行。先是诏以庆历编敕(上)[止]嘉祐三年续降宣敕删定,命都官员外郎张师颜、权大理少卿王惟熙、屯田员外郎宋迪、太常丞张宗易充删定官,龙图阁直学士钱象先、卢士宗充(祥)[详]定官,琦、公亮提举。至是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6,第8217页)
此条说明嘉祐编敕共修成《嘉祐敕》《附令敕》《赦书德音》和《总例》。对此次修成的《总例》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有认为是判例的编撰,即后来的“断例”;有认为是修法律的规则,即修撰总则。从现有史料看,无法对两者直接用条文证明。但从史料看,应是修撰法律的“总则”。
2.1.9.2 熙宁二年(1069年)五月十七日,中书门下言:“勘会《嘉祐编敕》断自三年以前,后来续降条贯已多,理须删定。自来先置局,然后许众人建言,而删定须待众人议论,然后可以加功,故常置局多年,乃能成就。宜令内外官及诸色人言见行条贯有不便及约束未尽事件,其诸色人若在外,即许经所属州府军监等处投状缴申中书。俟将来类聚已多,即置局删定编修,则置局不须多年,而编敕可成。仍晓示诸色人,所言如将来有可采录施行,则量事酬赏,或随材录用。”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7,第8217页)
2.1.9.3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审官院言:“国子监博士苏兖合该磨勘。勘会兖是同知院苏颂弟,《嘉祐编敕》:知院臣僚有亲戚者其差遣磨勘并牒同知院官施行。俱是亲戚,即具申中书施行。”诏更不回避,审官院、流内铨今后应差注升迁本司官亲戚合回避者无官可牒送,并依此施行。(《宋会要》,职官一一·磨勘之19,第3322页)
2.1.9.4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八日,殿前、侍卫马、步军司言:“准诏相度知辰州张宗义上言:‘诸军每年一次造年额簿,上誊录旧簿乡贯,唯加起一岁。欲乞应系诸军年额簿,今后开坐军人投军时乡贯、岁数、庚甲,括定年几,更不别造新簿。’当司检会准《嘉祐编敕》:内外诸军逐指挥置年甲簿二道,抄写军员、兵级乡贯、姓名、的实年几并投事到营年月日,委总管、钤辖、主兵当职官员点检印押,一于住营处兵官厅收掌,一付本营指挥使厅封录照使。其新收人数并依此抄上。若迁补移配入别指挥,即仰互相关报。内军员、节级仍于补充文字开坐。今勘会在京诸班直、诸军指挥,久来已有年甲版簿卷历据,每岁首即不曾翻换。窃虑外州军有承例每年翻换处,自今并令止绝,敢有违犯,准敕科罪。”从之。(《宋会要》,刑法七·军制之15,第8583页)
此条有“在京诸班直、诸军指挥”,这说明“指挥”已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术语开始使用,两个名称具体是《在京诸班直指挥》和《在京诸军指挥》。
2.1.9.5 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二十二日,臣僚上言:“遗嘱旧法,财产无多少之限,请复《嘉祐敕》,财产别无有分骨肉,系本宗不以有服及异姓有服亲,并听遗嘱,以劝天下养孤老之意。”从之。(《宋会要》,食货六一·民产杂录之62,第7468页)
2.1.9.6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四日,工部言:“勘会发运副使叶焕札子:欲将两淛路州军抽税竹木依《嘉祐敕》,以十分为率,三分应副发运司修整纲船。”从之。(《宋会要》,食货五〇·船战船之11,第7126页)
2.1.9.7 绍兴十二年(1042年)十月二十四日,韩球言:“坑冶、铸钱,祖宗以来系发运使兼提点,至景祐元年,专置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官一员。准《嘉祐敕》,与提点刑狱序官。依条,提点刑狱在发运判官之上。窃缘发运使系管六路,岁举改官二十员,县令十员。如系发运判官三分减一,即今提点官虽岁得举改官七员,县令六员,缘提点司所管九路坑场五百一十三处,球近已措置过数内,以采兴坑冶计一百七十九处,合趁金银铜铅锡铁课利及铸钱监院六处,见铸新钱。其间州县及场监官内实有材干之人,须藉荐举激劝,使之办事,本司所得荐举改官员数委是数少,伏乞比附发运判官合得员数施行。”诏许通举改官十员,余依已降指挥。(《宋会要》,职官四三·提点坑冶铸钱司之152,第4186页)
2.1.9.8 淳熙五年(1178年)七月二十一日,大理司真兼敕令所删定官王梦若言:“寻访得旧本《嘉祐编敕》四十七卷,乞委法官点检校勘。”诏贾选、王梦若、张维点检校勘。(《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51,第8264页)
2.1.9.9 熙宁元年(1068年)三月七日,审刑、大理寺言:“准诏详定知瀛州马仲甫奏,条例:少卿监与发运、转运使副分官次高下相压,又发运使副在转运使之上。……检会《嘉祐编敕》:江淮制置发运使副在转运之上,转运使副在提点刑狱之上,并诸州总管、本路分兵马钤辖之上。若路分钤辖系正刺史以上,即依官次。其正刺史以上充路分总管,并少卿监以上知州军者,与本路制置、发运、转运使副、提点刑狱与提点银铜坑冶铸钱公事官员亦依官次。其路分都监与本州都监同巡检等并依官次相压。又条:诸州官员及路分都监与本州都监同巡检等并依官次相压。又条:诸州县官员以官品职任依今相压。若遇会集,有高下相妨者,如京官充通判,诸司副使充监、都监,员外郎充签判之类,其签判官虽高于都监,缘职卑于通判,合在都监之下。又【条】:如京官充本州通判,崇班充本州都监,却与别州供奉官之类会集者,缘供奉官合押京官,其崇班虽高于供奉官,合在京官通判之下。其余官局职任并依此例诸条,官位相压。若权充职任者,并与正同。……参详欲乞今后江淮制置发运使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朝臣并在本路知州军光禄卿之上,与秘书监以上,各依官次。其同提点刑狱使臣即依《庆历编敕》旧条序座。”从之。(《宋会要》,仪制三·朝仪班序之34,第2347页)
从此条看,南宋时《嘉祐编敕》有47卷,数量与2.1.9.1条记载的20卷存在较大差异。
2.1.10 《治平敕》
2.1.10.1 熙宁三年(1070年)八月九日,考功言:“故工部尚书李兑以八月三日葬,葬之日行状方上考功。按《治平编敕》:‘文武臣僚薨卒合定谥者,本家于葬前陈请定谥。在外州者,本州据本家所请奏闻,在京者具状申考功。仍并取索自出身至赠官已来行状三本,缴连申考功,即牒太常礼院即日集官议谥,下考功覆议,判都省官即于都堂集合省官议定闻奏,牒本家及史馆遵行。赠官同职事,无爵者称子。或本家自不请谥者,本州取索子孙诣实文状奏闻,下尚书省,合太常礼院众官议生平履行善恶,依公定谥,并须葬前牒付本家,并牒史馆。如谥不以实,曲徇私情,或报仇偿忿,横加恶名,即依选举不以实论。如已葬方有奏请者,更不定谥。'”(《宋会要》,礼五八·谥之5,第2015页)
此条中明确引用到《治平编敕》的条文,但其他各种史料中没有见到治平年间编撰敕典的记载。从当时行文用语看,《治平编敕》不应是特定部门的立法,因为用“年号”加“编敕”往往是海行立法的通用方式,但又没有相关材料佐证,所以只能存疑。
2.1.11 《熙宁敕》《元丰敕》《元祐敕》《附令敕》
2.1.11.1 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七日,提举编敕宰臣王安石上《删定编敕》《赦书德音》《附令敕》《申明敕》《目录》共二十六卷,诏编敕所镂版,自七年正月一日颁行。先是诏以嘉祐四年已后续降宣敕删定,命大理寺法直官刘赓、左班殿直张痴充检详官,刑房堂后官刘衮充点对官,同祕书丞胡瑗、太子中舍陈偲、大理寺丞张臣、光禄寺丞虞太宁充删定官,权大理少卿朱温其充编排官,翰林学士曾(直)[布]、龙图阁待制邓绾、权知审刑院崔台符充详定官,安石提举。至是上之,安石赐银绢各五百,仍降诏奖谕;曾布等九人升任、迁官、循资有差。(《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9,第8220页)
此次修法修成《熙宁敕》《赦书德音》《附令敕》和《申明敕》,其中《申明敕》属于第一次在全国性修法中独立修撰成的法典。
2.1.11.2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十九日,司农寺言:“曲阳县尉吕和卿请:五等丁产簿,旧凭书手及耆、户长共通隐漏不实,检用无据。今《熙宁编敕》但删去旧条,不立新制,即于造簿反无文可守,尤为未便。承前建议,唯使民自供手实、许人纠告之法最为详密,贫富无所隐,诚造簿书之良法也。”诏送提举编修司农寺条例司。(《宋会要》,食货六五·免役之15,第7805页)
2.1.11.3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二十日,中书门下言:“重修编敕所勘会《熙宁编敕》时系两制以上官详定,宰相提举。乞依例差官。”诏知制诰权三司使公事沈括、知制诰判司农寺熊本详定。(《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0,第8222页)
2.1.11.4 元丰四年(1081年)七月七日,前河北转运判官吕大忠言:“天下二税,有司检放灾伤,执守谬例,每岁侥幸而免者无虑三二百万,其余水旱蠲、阁,类多失实。民披诉灾伤状,多不依公式,诸县不点检,所差官不依编敕起离月日程限,托故辞避。乞详定立法。”中书户房言:“《熙宁编敕》约束详尽,欲申明行下。”从之。(《宋会要》,食货一·检田杂录之4,第5939页)
2.1.11.5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十八日,殿前马步军司言,禁军排连,欲且依《熙宁编敕》施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七·军制之21,第8587页)
2.1.11.6 元祐三年(1088年)六月一日,吏部言:“《熙宁敕》:知州、通判川广以二年为满;《元丰敕》:川广以三十月;《元祐敕》:知州、通判并以三十月为任,即不分川广。请川广知州除有专法指定及酬奖外,不以见任、新差官,并二年为任,其使阙、满替,悉依本法。”从之。(《宋会要》,职官四七·判知州府军监之17,第4274页)
2.1.11.7 元祐八年(109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户部言:“检会‘治平四年十二月四日朝旨’节文,应今后诸处官员廨宇内及职田,更不得种植疏菜出卖,其廨宇内菜圃祗许供家食用。自《熙宁编敕》,别无约束。今欲乞应官员廨宇内外并公使库菜圃,并依治平旧条,除供食外,更不得广有种植出卖。如愿召人出租断佃者,听。”从之。(《宋会要》,方域四·官廨之14,第9336页)
2.1.11.8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二月二十二日,大理少卿周鼎言:“看详:元丰六年八月十八日敕:‘大理寺勘断窃盗,该案问减等,随减至罪名给赏。’立法之意,盖谓当时见行《熙宁编敕》,窃盗该案问减者,无许给赏之文;而大理寺所治窃盗,多是犯在京畿,及事干官物,故虽该案问减等,特许随减至罪名给赏。今海行令文既已立,诸赏犯人案首减等备受,各依本法,则本寺推断窃盗,该案首减等者,其赏理合亦依本法追给。缘上件朝旨元批入大理寺令,系一司别(致)[敕],从来未经申明冲革。伏乞朝廷详酌,付有司参照,删去上件指挥,今后依海行令文施行,所贵用赏均一。”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9,第8232页)
2.1.11.9 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二日,臣僚上言:“勘会《熙宁编敕》:诸臣僚不得因上表称谢,妄有诬毁,及文饰己过,委御史台纠奏。臣窃惟自来诸处所上章表多不到御史台,逐时虽有朝报,或报或不报,虽报或已过时。陛下即位之初,咸与天下为新,一切牵复元祐窜逐之臣,其所谢表章但极意怨怼绍圣斥逐,为过当语言,甚者率皆诋毁。臣子不敬,莫大于是,不可不禁。欲望于上条‘文饰己过’字下添入‘仍录副本申御史台’八字,犯者本台实时弹奏,重加黜削。”诏臣僚谢表令进奏院录申御史台。(《宋会要》,仪制七·章奏之26,第2438页)
2.1.11.10 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五日,中书省言:“奉御笔,宫观并依元丰法,其后来新置创添差、兼领等员阙,并合先次放罢,限三日。所有宫观窠阙,今具下项:一、《熙宁编敕》阙额:西京嵩山崇福宫、南京鸿庆宫、凤翔府上清宫、亳州明道宫、杭州洞霄宫、袭庆府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华州灵台观、建州武夷观,【已改为建州武夷山冲祐观。】台州崇道观、成都府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舒州灵仙观。【改为舒州潜山真源万寿宫。】……”(《宋会要》,职官五四·任宫观之30,第4485页)
2.1.11.11 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十二日,诏:“应熙宁五年以前不造酒州军,及外处有公使钱不造酒官司,并依《熙宁编敕》石数,内州军减外不及一百石者,许造一百石;元不及者依旧,不得例外特送,违者坐之。”从左司谏翟思请也。(《宋会要》,食货二一·公使酒之17,第6459页)
2.1.11.12 绍兴十三年(1143年)闰四月四日,臣僚言:“乞诏有司将祖宗旧法所载‘虽累讳后招,终因自服,依案问自首’之文仍旧存留,将近修立‘再勘方招减一等,三问不承,不在减等’之法,特赐删去。”敕令所看详:“律云:‘知人欲告,及案问欲举。’为其本情将有发觉,不容隐拒,必须自首,方获减科。敕云:‘因疑被执之人,虽有可疑之迹,赃证既未分明,则无必按之理。若不因其自服,所犯无由显露。’以此推原律、敕意义,盖谓因疑被执之人,赃证未明,故可隐拒;虽经累讳后招,终是因其自服,即与‘知人欲告,案问欲举’事体不同。所以《熙宁敕》添立注文,合从减等。元符、政和、绍兴敕皆以上件旧文详定成法。至绍(圣)[兴]六年内,福建宪司申明,嘉祐、元丰(去)[法]有曾经盘问,隐拒本罪,更不在首减之例,遂行删去,却添入初问、再问、三问之文,不唯使犯罪之人无自新之路,亦恐知虽首无益,终不自服,反致淹延。今欲从臣僚所请,删去‘绍兴六年八月二十三日限定次数指挥’,依旧遵用《绍兴敕》内依案问自首之文。”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40,第8253页)
此条把《嘉祐敕》《熙宁敕》《元丰敕》《元符敕》《政和敕》和《绍兴敕》中同一内容比较,体现出宋朝在法律解释上的风格和特点。
2.1.12 《元丰敕》
2.1.12.1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六日,《详定重修编敕》书成,删定官尚书刑部侍郎崔台符、中书舍人王震各迁一官,前删定官知制诰熊本、宝文阁待制李承之、李定赐银绢百。(《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2,第8224页)
2.1.12.2 元祐三年(1088年)四月二十一日,监察御史赵屼言:“《元丰敕》:重法地分元劫盗者妻子编管,《元祐新敕》一切削去,则前此编管者宜不少,请令从便。”从之。(《宋会要》,刑法六·矜贷之20,第8541页)
2.1.12.3 政和二年(1112年)六月二十二日,臣僚言:“访闻入蕃海商自元祐后来,押贩海船人,时有附带曾经赴试士人及过犯停替胥吏过海入蕃。或名为住冬,留在彼国,数年不回,有二十年者,取妻养子,转于近北蕃国,无所不至。元丰年中,停替编配人自有条禁,不许过海。及今岁久,法在有司,未常检举。又有远僻白屋士人,多是占户为商,趋利过海,未有法禁。欲乞睿断指挥,检会《元丰编敕》:编配人不许过海条,重别增修,及创立今日已后曾预贡解及州县有学籍士人不得过海条赏,明示诸路沿海、次海州军。”诏依。有条令者坐条申明行下,其曾预贡解及学籍士人不得过海一节,于元条内添入。(《宋会要》,刑法二·禁约之58,第8314页)
2.1.12.4 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一日,武节郎、泸南潼川府路廉访使者郭卫奏:“臣伏见《元丰敕》:应知州、通判,无通判只有佥判或职官独员处同。川峡路不得并差川峡人。臣窃见本路合州知州、朝奉郎史堪,眉州眉山县人;司录、承议郎马祖武,潼川府郪县人。缘合州系无通判州军,司录系以次官属史堪,史堪于今年二月一日到任,马祖武于今年三月十四日到任。”诏马祖武可对移川路州军不系川人知、通一般差遣。(《宋会要》,职官六一·省官之44,第4712页)
2.1.13 《元祐敕》《元符令》
2.1.13.1 元祐二年(108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详定重修敕令书成,以《元祐详定敕令式》为名颁行。先是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御史中丞刘挚、右正言王觌、刑部郎中杜(紌)[紘]将《元丰敕令格式》重行刊修,至是上之。修书官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苏颂、朝散郎试大理卿杜紘、奉议郎试侍御史王觌、朝散郎王朋年、朝奉郎宋湜、祝康、奉议郎王叔宪、宣义郎石谔、李世南、承务郎钱盖各迁一官,蔡州(一)观察推官晁端礼循一资,宣义郎张益减磨勘一年,奉议郎陈兟、承奉郎刘公噩减磨勘二年。(《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15,第8227页)
2.1.13.2 元祐三年(1088年)四月二十一日,监察御史赵屼言:“《元丰敕》:重法地分劫盗者,妻子编管。《元祐新敕》一切削去,前此编管者宜不少,请令从便。”从之。(《宋会要》,刑法四·配隶之30,第8462页)
2.1.13.3 元祐五年(1090年)正月二十三日,户部言:“诸路纲运到京,例皆少欠。《元丰公式令》:诸州解发金银钱帛,通判厅置簿,每半年具解发数目及管押附载人姓名,实封申尚书省。《元祐敕》误有删去,合重修立。”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5,第8228页)
2.1.13.4 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十五日,大理寺评事梁子奇言:“官员犯罪,应坐举者。乞今后会问到合断人,依旧取勘定断。又犯罪者与大理寺官曾荐举之人,乞本寺丞、司直、评事依《元祐编敕》被差检法,有嫌听回避法,许自陈,别差官定断。”从之。(《宋会要》,职官二四·大理寺之17,第3661页)
2.1.13.5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二十三日,沧州言:“按《元祐敕》:钱监及重役军人合配者,除沙门岛及远恶处依本条外,余并勒充本指挥下名,其不可存留者,即配别监及它处重役,则是系以广南为轻,重役为重,遂不配行。(令)[今]重法地分重役人多是累曾作贼,(劫)[却]令徒(半)[伴]会于一处,易于复结为盗。其告捕之人见其依旧只在本营或别重役处,相去不远,惧其仇害,不敢告捕。欲乞于上条‘沙门岛’字下添入‘广南’二字。”从之。(《宋会要》,刑法四·配隶之31,第8462页)
2.1.13.6 元祐八年(1093年)二月十七日,诏:“俵散蚕盐,徐州、淮阳军许依《元祐敕》,京东路、河东晋、隰、磁、绛州并罢。”(《宋会要》,食货二四·盐法之31,第6529页)
2.1.13.7 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十三日,户部言:“买扑场务课利钱数增亏,全在人烟多寡,昨来省并兴废,其课利量行增添,既人烟稀少,沽卖迟细,亦合裁减。缘《元祐敕》只有废置州县镇寨处场务有量行增减之法,其割并县分镇寨之处,乞亦依此施行。”从之。(《宋会要》,食货二〇·酒曲之11,第6428页)
2.1.13.8 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三日,户部看详:“役法所言:‘幕职、监当官(按)[接]送,旧差全请顾钱公人。今来合支顾人钱,并依《元丰令》定人数支破。其《元祐敕》所添人数并差厢军。'”诏减罢《元祐敕》添人数,余从之。(《宋会要》,仪制四·得替官送还公人27,第2375页)
2.1.13.9 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十九日,诏大名府等处通判周谊、韩跂、唐弼,与依《元祐编敕》内第五等酬奖。以御史郭知章言其赈济有劳也。(《宋会要》,职官五九·考课12,第4644页)
2.1.13.10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九日,三省因言:“《元祐编敕》刊去嘉祐、元丰州军创修园亭、改立官司之禁,以故近岁诸道土木昌炽,民罢财屈,而藩镇近臣尤甚,监司莫敢问”,诏重修编敕所依旧立法。(《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6,第8229页)
2.1.13.11 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书省言:“《元祐编敕》:诸海行敕内不以赦降原减事件,徐传习妖教、托幻变之术,及故决、盗决江河隄堰已决外,余犯若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者,听从原免。后来删去上条,遂使一有所犯,虽累(皆)[该]恩沛,无以自新。”诏以元祐旧法。(《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8,第8232页)
2.1.13.12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尚书省言:三班奉职葛中复状:“《元符编敕》内一项:《元祐敕》,诸化外人为奸细,并知情、藏匿、过致、资给人皆斩。即藏匿、过致、资给人能自告捕获者,事虽已发,并同首原。”今敕改云:“能自获犯人者,事虽已发,原其罪。”中复看详:“旧藏匿、过致、资给奸细之人,能自告捕获者,皆许原罪,盖欲广开屏除奸细之路,或告或捕,因而获者,皆得原罪。今敕止言自获,若只告而他人获之者,拘文不免。如此,则身力不加,或羸弱等人,既不能擒捕,必须自默,不敢告言,甚非设法屏除奸细之意。欲冲改本条不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9,第8233页)
2.1.13.13 崇宁元年(1102年)四月二十九日,礼部言:“知怀安军雍黄中言:‘乞将本军金堂县前任雅州严道县令谢湜所撰《周易义》十二卷、《春秋义》二十四卷、《总义》三卷,投进。’本部勘会今来所乞事,缘《元符令》文系于《元祐敕》内删去‘诗赋杂文(字)[书]札’六字。看详意义已明。近来尚有申乞投进之人。欲乞申明行下,如有进献诗赋杂文书札之人,在外即令所在州军自陈,委本处知、通;在〔内〕即经礼部,委国子监长、贰取索看详,如实可采,即行保明进纳。”从之。(《宋会要》,崇儒五·编纂书籍·献书升秩之28,第2851页)
此史料说明,崇宁年间仍然存在“敕”与“令”区别标准没有完全确定的问题。
2.1.13.14 崇宁元年(1102年)六月二十一日,中书省、尚书省送到白札子:“元符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敕:‘检会《元祐编敕》:诸海行敕内不以赦降原减事件,除传习妖教、托幻变之术,及故决、盗决江河隄堰已决外,余犯若遇非(决)[次]赦或再遇大礼赦者,听从原免。勘会敕内诸条并不以赦降原减者,盖谓禁约指望恩赦、故作罪犯之人,既遇非次赦宥或两该大礼,事体轻者理合原免。今元符新敕诸条内增添不以赦降原减,比旧甚多,又更将上条删去,遂使一有所犯,虽累该恩沛,终身无以自新。奉圣旨:依旧条仍先次施行,所有犯在今年四月十五日赦前之人,亦依上条施行。’勘会元犯既不以赦原,虽再遇大礼赦,亦难从原免,其减降即并系非次推恩;若尽从原免,其‘不以赦降原减’遂成空文。”诏“元符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指挥”更不施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21,第8234—8235页)
2.1.13.15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二十七日,三省言看详:“《元符(户)令》:户绝之家,内外亲同居,计年不应得财产,如因藉其营运措置及一倍者,方许奏裁。假如有人万贯家产,虽增及八九千贯文,犹不该奏,比之三二百贯财产增及一倍者,事体不均。兼昨来《元祐敕》文,但增置及一千贯者奏裁之法,今参酌重修,虽不及一倍,而及千贯者,并奏裁之。”诏依,仍先次施行。(《宋会要》,食货六一·民产杂录之62,第7469页)
上面1.1.13.3条中有《元丰公式令》, 2.1.13.13条和1.1.13.15条中有《元符令》。
2.1.14 《元符敕》
2.1.14.1 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三日,宰臣章惇、翰林学士承旨蔡京、大理少卿刘赓进呈《新修海行敕令格式》……闰九月二十六日颁行。先是绍圣元年九月二十七日,差宰臣章惇、门下侍郎安焘提举。户部侍郎王古为详定官,仍令专详定右曹常平、免役法等敕;刘赓专详定海行敕。至是上之。诏赐惇银绢各一百匹两,详定官各转一官,删定官减三年磨勘,仍赐银帛有差。校勘官吴颐候一司敕了日取旨。(《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8,第8231页)
从此条君臣对话史料中可知元符重修敕令格式的取向及来源,基本特点是对元祐重修敕令格式的一种修正,让宋朝法制建设重回元丰年间确立的发展道路上。
2.1.14.2 元符三年(110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诏删改《元符敕》数十条,皆绍圣以前法轻而新制重者,悉复其旧。(《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18,第8232页)
可知《元符敕令格式》修订时间是绍圣元年,完成于元符二年。此次修法重点是为拨正元祐年间反元丰立法的情况。从2.1.13.1条看,是在元丰和元祐基础上修订,特别增加了《元符格》,因为元祐年间没有修《元祐格》。从2.1.14.2条看,此次在修敕典上是对《元符敕》中数十条进行了修订。
2.1.14.3 政和二年(111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周师中、鲁百能各罚铜二十斤,并放罢,送吏部与合入差遣。赵先之、关璘并取勘。提举河北东路常平周师中奏:“恩州武城县窦保镇酒税、左侍禁赵先之收支官物不明,及少欠米曲数目不少,已牒恩州根勘。”又提举秦凤路常平鲁百能奏:“皇城使、泾原第八副将关璘,任内(提)[捉]到打开永洛城门锁弓箭手徐荣,不申解所属,却用石于本人腿上致打,致限内身死,已下顺德军根勘。”刑部检会《元符敕》:诸路连监司事非职而辄管勾者徒一年,故两行之。(《宋会要》,职官六八·黜降官之27,第4887页)
2.1.15 《崇宁敕》
2.1.15.1 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十七日,殿中省奏:“勘会诸路贡物,官司计置不依时,暴凉不如法,以致损坏。起发不依限者,已有《崇宁敕》各从杖一百断罪外,若系被差管押担击之人起发在路,故违程限,或津搬安放不谨,从来未有约束。本省今相度,欲乞诸州应差管押担擎贡物之人,若沿路无故违程,或津搬安放不谨,致有损坏,罪轻者杖八十。”从之。(《宋会要》,食货四一·历代土贡之43,第6932页)
2.1.16 《政和敕》
2.1.16.1 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二日,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何执中等上表:“修成《敕令格式》等一百三十八卷,并《看详》四百一十卷,共五百四十八册,已经节次进呈,依御笔修定。乞降敕命雕印颁行,仍依已降御笔,冠以《政和重修敕令格式》为名。”从之,仍自政和三年正月一日颁行。先是政和元年二月一日,诏以尚书左仆射何执中提举、同知枢密院事王襄同提举,至是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25,第8239页)
2.1.16.2 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二十九日,详定一司敕令王韶奏:“修到《敕令格式》共九百三卷,乞冠以‘政和’为名,镂版颁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29,第8242页)
从上面两条看,《政和敕》始修于政和元年,修成于政和二年,但向全国公开发行是在政和六年。说明宋代立法时往往会让大臣提意见,这是中国古代立法上的一种特别程序。
2.1.16.3 政和五年(1115年)十一月十七日,中散大夫、新差提点京畿刑狱公事兼提举保甲钱归善奏:“臣检会《政和敕》:诸笞杖若诸军小杖制度违式者,已有断罪之文,而独讯囚杖枷杻未有专法。臣欲乞下有司,修立补完,以称陛下钦恤之意。”诏违者以违制论。(《宋会要》,刑法六·枷制之78,第8592页)
2.1.16.4 政和六年(1116年)十一月六日,臣僚言:“伏睹各州官及本县官不许托县镇寨官买物。访闻贪吏违法,禁托买而不禁自买,故州官行属县,县官行镇寨,多出头引收买匹帛丝绵等物,外邑镇寨之民尤甚苦之。欲乞今后州县官非廨宇所在,如因事至邑镇寨,唯许买饮食药饵日用之物外,余悉禁之。仍立法行下。”户部供到《政和敕》:诸监司者,依监司例人,凡可按刺州县者同。不系置司去处,每遇出巡,止许收买饮食药饵及日用物色,其余辄置买者,依托所部命官卖买物色法。契勘即无州县官非廨宇所在,因事至属邑镇寨,唯许收买饮食药饵日用之物外,不许买他物法条禁。诏于上条内“卖买物色法”字下,添入“州县官出外准此”。从之。(《宋会要》,刑法二·禁约二之68,第8320页)
2.1.16.5 政和七年(1117年)八月九日,中书省言:“检会律文:在官犯罪,去官事发,犯公罪流以下勿论。盖为命官立文。后来敕文相因修立:掌典解役,谓出职归农,已离本司,及勒停永不收叙,亦同去官免罪。如此,若犯罪之后,则生奸弊,解役归农,侥免重罪,兼与命官犯罪去官不同。”诏:《政和敕》内掌典解役者听从去官法一节删去不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30,第8243页)
从此可知“律”和“敕”的关系及宋人对它们的理解。
2.1.16.6 宣和四年(1122年)十二月初七日,敕:“发运使、经制两浙江东路陈亨伯奏,乞应诸路州军籴买上供并军粮斛斗、法酒库并酒务、公使库糯米,并委官置场,不得抛下属县并于人户、行人处收买。如有违戾,乞重立刑名,仍许被率取人户越诉。诏:如违,徒二年。”取到户部状:“检会《政和敕》:诸缘公使库职事辄委县令佐管勾者徒二年。勘会诸州军公使库属县收籴糯米,合遵依政和条敕行;所有其余合籴斛斗,自合遵依自来体例,措置收籴。”诏“宣和四年十二月七日指挥”更不施行。(《宋会要》,职官四二·发运使之43,第4094页)
2.1.16.7 宣和六年(1124年)八月十九日,中书省言:“新差夔州路计度转运副使郭伦状,为本路转运判官张深系伦同堂妹夫,申乞回避。《政和敕》称亲戚条‘母妻大功以上亲’字下,专设‘姊妹之夫同于同堂姊妹之夫’不合回避。”诏令吏部申明,遍牒行下。(《宋会要》,职官六三·避亲嫌之10,第4760页)
2.1.16.8 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二十三日,中书侍郎专、兼一提领措置户部财用张悫言:“检准《政和敕》节文:诸收支官物不即书历,及别置私历者,各徒二年。欲望责限一月,各许自陈改正。限满,从所属及台察点检。有违,并依条施行。”从之。(《宋会要》,食货五六·金户部度支·户部之43,第4760页)
2.1.16.9 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八日敕:“自今并遵用嘉祐条法。内拟断刑名,嘉祐与见行条制轻重不等,并从轻;赏格即听从重。其官制所掌事务格目及役法等,有引用窒碍,或该载未尽事件,并令有司条具以闻。”既而刑部侍郎商守拙条具:“欲将兼斗殴盗博引用嘉祐例外,其余嘉祐与政和敕参酬照用,合从轻,谓如略和诱人为人力女使,《嘉祐敕》依略和诱人为部曲律减一等,《政和敕》论如为部曲律合从嘉祐减一等之类。赏典之类并合从重,谓如获盗黄汴河官木,《嘉祐敕》一名杖罪、钱五贯,《政和敕》每人杖罪、钱二十贯,合从二十贯之类。责限条约之类并合从宽。谓如《嘉祐敕》犯罪经官司断遣,屈抑者听半年内披诉,与重勘,《政和敕》称事已经断而理诉者,一年内听乞别勘,即合从一年内之类。其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在京、海行,及嘉祐所不该载,如免役、重禄、茶盐、香矾、六曹通用等事,并合依见行条法。若事干军政边防机密漏泄,听探情理深重,并修书未成间,《嘉祐敕》与见行条法相照引用,窒碍者并合取自朝廷指挥。”从之。至四年十月二日,重修敕令所再条具嘉祐法疑碍项目申请,奉诏:“遵依嘉祐成法外,情犯刑名至有轻重,亦难以并依。令本所随事损益参酌,务要曲尽人情法意。仍依已降指挥,将合行增损刑名拟定以闻。”殴盗博引用嘉祐条外,其余将嘉祐与《政和敕》参酬相照,合从轻。(《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34,第8246—8247页)
此处说明了北宋中期和后期在立法上出现了不同。从立法内容上看,《政和敕》有减刑的趋势。
2.1.16.10 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十四日,诏《政和敕》免决刺配靖州运粮等指挥更不施行,皆以虏人入寇、向北道路未通故也。(《宋会要》,刑法四·配隶41,第8469页)
2.1.17 《绍兴敕》
2.1.17.1 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四日,参知政事(司)[同]提举重修敕令张守等上《绍兴新敕》一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目录》一十六卷,《申明刑统》及《随敕申明》三卷,《政和二年以后赦书德音》一十五卷,及《看详》六百四卷。诏自绍兴二年正月一日颁行,仍以《绍兴重修敕令格式》为名。先是“建炎三年四月八日指挥”可自今并遵用嘉祐条法。于是下敕令所,将嘉祐与政和条法对修。至绍兴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先修《敕》一十二卷进呈讫,至是续修成《令格式并申明》等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33,第8248页)
从上可知,绍兴敕令格式是在嘉祐和政和敕令格式基础上修成。此次修法对修成的各部法律都有较明确的记载,具体有《绍兴敕》《绍兴令》《绍兴格》《绍兴式》《申明刑统》《随敕申明》《赦书德音》和《看详》等8部法律,不同法律的卷数都有明确记载。
2.1.17.2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十一日,刑部言:“准旨看详:臣僚论私贩盐人刑名太重。本部据大理寺参详臣僚所请事理,除止系私贩之人有犯,自合遵依《绍兴敕》断罪外,若系亭户卖所隐缩火伏盐及买之者,依《盐敕》,并论如《煎炼私盐法》,一两比二两;及合依“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指挥”,依《海行私盐法》加二等断罪。所有亭户、非亭户煎盐,与私贩、军人聚集般贩,及百姓依藉军兵声势私贩,即依“绍兴二年十二月八日指挥”一节。缘不曾分别斤重数目,若不问多寡,并行决配广南,深虑用法轻重不伦,理合随宜别行多寡断配原。今欲本犯不至徒罪,乞配邻州;若罪至徒,即配千里;如系流罪,仍依元降指挥剌配广南。其所乞详酌私贩不用荫原赦事理,除因官司捕捉,敢与官司斗敌者,系情理凶恶,欲乞依旧引用上件不赦指挥外,余卖买私贩人,今欲依臣僚所请施行。”从之。先是,臣僚言:“近因奏对,尝论私贩盐人刑名太重。谨按《绍兴编敕》所定私贩刑名,盖取旧法通修禁约,不为不重,行之已久,所入课利已为浩瀚。后来复降指挥,并不用荫原赦。再因官司申请,虽遇特恩,亦不原减。罪非凶恶,情非巨蠹,行法之深,乃至于此。至绍兴二年之冬,因大军所驻,常有兵卒于诸州军搬贩百姓私盐之故,又有亭户不以多寡杖脊配广南指挥,盖为百姓军兵依藉声势,公然犯法,一时禁止亭户,不得不重,非通行天下永久之法也。昨因浙东提刑司申明亭户私盐盗卖断罪事理,都省批状,送提领榷货务都茶场看详,以谓虽缘通州管下有犯,臣僚起请画降禁约,诸路亦合一体施行,遂批状行之。契勘提领官张纯本一堂吏耳,今使一堂吏以鄙浅之见,看详永远之大法,朝廷不一属意,不谋之近臣,不付之户部,不禀之圣旨,遂以批状行之,何其易哉!自此法之行,州、郡断配日有之,破家荡产,不可胜计。昨来两浙贼方腊、福建贼范汝为皆因私贩茶盐之人以起,今所在结集如此,滋蔓日深,万一猖獗,朝廷遣将调兵,追捕讨贼之费,将又不赀。又况岭外险远,其俗轻而好乱,平时攘劫之风已自难制,今配私贩之(入)[人]往聚于彼,岂远方之利哉?欲望付之三省,以前后所降私贩刑名更加熟议,如有犯禁,且从《绍兴编敕》定断;若军人聚集般贩私盐,及百姓依藉军兵形势私贩,即依‘绍兴二年十二月八日指挥’,所有不用荫原赦指挥,亦乞详酌施行。契勘‘绍兴二年十二月八日指挥’:私贩买人,取旨行遣。访闻见有自今年六月系狱取旨,至今未得指挥断放者。近在辇毂之下,尚尔留滞,窃虑远方取旨待报,禁系淹延,有伤仁政,亦望详酌施行。”有旨:令户部、刑部限三日勘当,申尚书省。刑部检具敕条下项:“一、《绍兴敕》:‘诸私有盐,一两,笞四十;二斤,加一等;二十斤,徒一年;二十斤,加一等;三百斤,配本城。煎炼者,一两比二两。以通商界盐入禁地者,减一等;三百斤,流三千里。其入户卖蚕盐、兵级卖食盐及以官盐入别界,去本州县远者不坐。一斤,笞二十;二十斤,加一等;一百斤,徒一年;二百斤,加一等,罪止徒三年。’绍兴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奉圣旨:‘应私贩茶盐,虽遇非次赦恩,特不原减。'”(《宋会要》,食货二六·盐法九,第6565—6566页)
此条涉及《盐敕》《煎炼私盐法》《海行私盐法》《绍兴敕》等法律篇名。从内容上看,《海行私盐法》应是《绍兴敕》中的“盐法”内容。
2.1.17.3 绍兴二年(1132年)十一月十二日,江浙荆湖广南福建路都转运使张公济言:“人户田苗实有灾伤,自合检视分数蠲放。若本县界或邻近县分小有水旱,人户实无灾伤,未敢披诉,多是被本县书手、贴司先将税簿出外,雇人将逐户顷亩一面写灾伤状,依限随众赴县陈(过)[述]。其检灾官又不曾亲行检视,一例将省税蠲减,却于人户处敛掠钱物不赀。其乡书手等代人户陈诉灾伤,乞行立法。”户部检坐到《绍兴敕》:“诸揽状为人赴官诉事,及知诉事不实若不应陈述而为书写者,各杖一百;因而受财,赃重,坐赃论加一等。”诏依,告获,每名支赏钱五十贯。(《宋会要》,食货一·检田杂录之7,第5940页)
2.1.17.4 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十五日,刑部言:“提举两浙西路茶盐夏之文奏:检会绍兴元年十二月三日都省札子:‘勘会国家养兵之费,全籍茶盐之利,日近守令官司玩习怠慢,全不禁戢私贩。奉圣旨:应私贩茶盐,并不用荫原赦。又《绍兴敕》:诸律与敕兼行,文意相妨,从敕;其一司一路有别制,从别制。今准九月二十日赦恩,据所属申明见禁犯茶、盐公事,合与不合引用《绍兴敕》作非次赦恩原免?’本司契勘《绍兴敕》诸海行条内,称不以赦降原,除缘奸细或传习妖教托幻变之术及故决盗、决江河隄堰已决外,余犯若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者,听从原免。又缘茶、盐约束断罪等各有专法,未审合与不合引用海行条原放?九月二十六日有旨:应私贩茶盐,虽遇非次赦恩,特不原免。本司检准《绍兴敕》:诸犯罪未发及已发未论决而改法者,法重依犯时法,轻从轻法。伏详今降旨意,本缘冒法之人侵耗国计,务要禁戢私贩,故专降指挥特不原非次赦恩。兼详所降圣旨,亦无今后之文,若或便将似此犯人不原九月四日赦恩,缘犯时终未尽降不原非次赦恩指挥,又虑合作建格改引赦原免,委有疑惑。并小贴子看详:‘九月二十六日指挥’:应私贩茶、盐,虽遇非次赦恩,特不原减。如再遇大礼赦,未审该与不该原减?小贴子照会《绍兴敕》诸海行条,内称不以赦原减,除缘奸细或传习妖教等外,余犯若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者,听从原免。亦未审一司一路一州一县条法内该载不以赦降原减,若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合与不合原减?仍乞一就申明施行。本部寻下大理寺参详去后,据大理寺申:寺司众官参详,若私贩茶、盐,犯在‘绍兴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指挥’已前,依敕合作犯罪未论决而改法,法重依犯时外,依《绍兴敕》称不以赦降原减,除缘奸细或传习妖教托幻变之术及故决盗、决江河堤堰,已决外,余犯若遇非次赦或遇大礼赦者,听从原免。即是一遇非次赦与再遇大礼赦,立法一般。今来私贩茶、盐既专降指挥,虽遇非次赦,特不原减,即再遇大礼赦,亦不合原减。所有一司一路一州一县条法内称不以赦降原减,事既非海行法,若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亦不合原减。本部欲依本寺所申行下。”从之。(《宋会要》,食货三二·茶盐杂录之29,第6211—6212页)
此条涉及南宋在法律适用上的规定,体现了当时对新旧法、不同法律种类之间在法律适用上的原则及关系。首先是“律”与“敕”适用上的优先关系,其次是“敕”与部门和地方法律适用上的优先关系。从法律规定看,采用特别法优先,即“敕”优先于“律”,部门和地方法优先于“敕”。在新法和旧法适用上,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2.1.17.5 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十五日,臣僚言:“乞今后有特旨推勘及具情犯申尚书省及枢密院者,除止留正犯及依法合奏之人具案闻奏外,余并许令先次决遣,着为定制。”续具大理寺看详:“《绍兴敕》:诸狱案以非本处得论之人上闻者杖一百。今来罪人若不系元降指挥取勘人数,依法非应奏裁,[谓如非情重法轻之类,若行先次决遣,即别无妨碍]。欲依臣僚所乞施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三·勘狱之73,第8432页)
2.1.17.6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十四日,臣僚言:“按敕:窃盗以赃准钱及四百以上,即科杖罪;才及两贯,遂断徒刑。且承平之日,物价适平,以物准钱则物多而钱寡,故抵罪者不至遽罹重法。迨今师旅之际,百物腾踊,赃虽无几而钱价以多,一为盗窃,不下徒罪,情实可悯。乞将《绍兴敕》犯盗定罪者递增其数,庶使无知穷民,免致轻陷重宪。”诏令刑部勘当。契勘计绢定罪者,元估每匹价钱二贯足。(《宋会要》,刑法三·定赃罪之6,第8395页)
2.1.17.7 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十五日,臣僚言乞将《绍兴敕》犯盗以钱定罪者,递增其数。刑寺看详:“在法:不止窃盗一事,其余计钱定罪者,理合一体措置。今欲权宜将敕内应以钱定罪之法各与递增五分断罪,谓如犯窃盗三贯,徒一年之类。候边事宁息,物价平日依旧。”从之。(《宋会要》,兵一三·捕贼三之17,第8859页)
2.1.17.8 绍兴五年(1135年)七月二十三日,臣僚言:“州县之狱有不能即决者,私商贩获根究来历是也。且贩私商者,皆不逞之徒,有败获禁勘,而素与交易者多不通吐,以为后日贩鬻之计,所牵引者类皆畏谨粗有生计之人……今若不问是与不是产茶、盐地分,一切不根究来历,止以见在结断,不惟囹圄可致空虚,而私贩者即伏刑宪,亦将止息矣。”诏令户部限三日勘当,申尚书省。既而户部言:“据榷货务都茶场勘会不系出产州军捕获私贩茶盐之人,依法自不许根究来历,其出产州军捕获私盐,如系徒以上罪,及停场禁界内杖罪及获私茶,并合根究来历。虽有《绍兴令》称:犯榷货者不得根问卖买经历处,即系海行条法。缘《绍兴敕》内该载一司有别制者,从别制。又缘诸处私茶、盐并系亭灶、园户卖与贩人,今若一概不行根究来历,深恐无以杜绝私贩之弊,却致侵害官课。今欲乞遵依见行茶、盐专法施行。”诏依户部勘当到事理,如犯,其余榷货并以臣僚所陈施行。从之。(《宋会要》,食货三一·茶法杂录下之3,第6679页)
此条涉及《绍兴令》和《绍兴敕》两类法律,体现“敕”和“令”两种法律的特点。
2.1.17.9 绍兴七年(1137)七月二日,三省言:“《绍兴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敕》节文:监司、大蕃节镇、知州差初任通判资序以上人,军事州、军、监第二任知县资序以上人。检准《绍兴敕》:‘诸称监司,谓转运、提点刑狱,其提点坑冶铸钱、茶盐、市舶未有该载。'”诏提举坑冶铸钱依监司,茶盐、市舶依军州事已降指挥施行。(《宋会要》,职官四四·市舶司之20,第2413页)
此条涉及一般敕和敕典,且引用了相应条文,反映出一般敕与敕典之间的差异。
2.1.17.10 绍兴七年(1137年)七月二十日,中书门下省言:“绍兴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敕节文:监司、知州见带职并曾任监察御史以上及馆职更不铨量外,监司、大藩、节镇、知州差初任通判资序以上人,军事州、军、监第二任知县资序以上人。检准《绍兴敕》:诸称监司者,谓转运、提点刑狱,其提点坑冶、铸钱、茶盐、市舶,未有该载。”诏提点坑冶铸钱依监司、茶盐市舶依军州事已降指挥施行。(《宋会要》,职官四三·提点坑冶铸钱司之149,第4185页)
比较此条与前一条,会发现两条就是同一条史料,但由于归入的门类不同,在一些方面出现差异。如前条用“三省言”,后条用“中书门下省言”。
2.1.17.11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十七日,尚书省检会《绍兴敕》:“诸喫菜事魔或夜聚晓散、传习妖教者绞,从者配三千里,妇人千里编管。托幻变术者减一等,皆配千里,妇人五百里编管,情涉不顺者绞。以上不以赦降原减。情理重者奏裁,非传习妖教流三千里。许人捕至,(死)[以]财产备赏,有余没官。其本非徒侣而被诳诱,不曾传授他人者,各减二等。”(《宋会要》,刑法二·禁约二之111,第8343页)
2.1.17.12 绍兴十三年(1143年)八月二十三日,礼部言:“臣僚札子,江西州县百姓好讼,教儿童之书有如《四言杂字》之类,皆词诉语,乞付有司禁止。国子监看详:检准《绍兴敕》:‘诸聚集生徒教辞讼文书杖一百,许人告。再犯者不以赦前后,邻州编管。从学者各杖八十。’今《四言杂字》皆系教授词讼之书,有犯,合依上条断罪。欲乞行下诸路州军、监司,依条施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三·诉讼田讼附之26,第8406页)
此条引用到《绍兴敕》中禁止民间私教法律的禁条,成为宋代国家公开禁止民间私授法律的正式立法,也是国家禁止私授法律的最早可见正式立法。
2.1.17.13 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月二十七日,敕令所看详:“臣僚奏:《绍兴敕》节文:‘诸因事呼万岁者徒二年,其不因事者杖一百。' 《绍兴五年刑部看详》:‘乞将因事到官,实负冤(仰)[抑],官司欲加刑禁,避怕一时锻炼辄呼者,依不因事法。'《乾道敕》于‘不因事者杖一百’之下注云:‘虽因事到官,实负冤(仰)[抑],避免刑禁而辄呼者同。’研究前项看详及补注,其于裁酌轻重,切当事情。今《淳熙重定敕》止云‘诸辄呼万岁者徒二年’,所有《绍兴敕》及《刑部看详》二项悉皆删(者)[去],不复区别。乞下敕令所遵用旧法及已看详事理施行。本所今重别参酌改修:‘诸辄呼万岁者徒二年,兵级配本城,再犯配五百里。若因怨嫌者,诸军对本人依阶级法,余人对本辖官配本城。其实负冤抑者杖一百。’诏令刑部遍牒。”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54,第8266页)
此条引用了南宋的三个敕典,分别是《绍兴敕》《乾道敕》 《淳熙敕》,从中可以看出三个法典在同一法律上的立法不同。同时,体现宋朝在立法中如何对不同立法进行比较后修订。此外,此条还引用了宋代《看详》类法律,即《绍兴五年刑部看详》。
2.1.18 《乾道敕》
2.1.18.1 乾道六年(1170年)八月二十八日,尚书右仆射虞允文言:“昨将《绍兴敕》与《嘉祐敕》及建炎四年十月以后至乾道四年终续降指挥逐一参酌删削,今已成书。《敕》一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目录》一百二十二卷,《存留照用指挥》二卷。缮写进呈。乞冠以《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为名。”诏依,仍自八年正月一日颁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49,第8261页)
2.1.18.2 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十五日,尚书右仆射虞允文言:“伏见敕令所见修《乾道新书》,[13]系将诸处录到续降、指挥计二万二千二百余件,除合删去外,今于旧法有增损元文五百七十四条,带修创立三百六十一条,全删旧文八十三条,《存留指挥》一百二十八件,已成书颁行。欲望明诏诸路,候颁到新书,其间如有疑惑事件,许限两月,各条具申本所,以凭检照元修因依,分明指说行下。”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49,第8261页)
此次修法共修成:《乾道敕》《乾道令》《乾道格》《乾道式》《存留照用指挥》六个部分。从法律来源看,主要有《绍兴敕》《嘉祐敕》和建炎四年至乾道四年的指挥,其中指挥有22200件。“乾道敕令格式”与“绍兴敕令格式”相比,改修了574条,增加了361条,删除了83条,共修成5400条(见2.1.19.2条)。从此可知,“绍兴敕令格式”共有5000条左右。这里“绍兴敕”是泛指,应是“绍兴敕令格式”。《存留照用指挥》共有128件(2.1.18.2条),乾道修法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修独立的“申明”,特别是“随敕申明”。
2.1.18.3 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四日,敕令所言:“大辟翻异,后来勘得县狱失实,乞止依乾道敕条科罪;如系故增减情状,合从出入法施行。”从之。《乾道敕》增立:县以杖笞及无罪人作徒、流罪,或以徒、流罪作死罪送州,杖一百;若以杖笞及无罪人作死罪送州者,科徒一年刑名。先是,臣僚言县狱失实,当将官吏一等推坐出入之罪。刑寺谓县狱与州狱刑禁不同,故是看详之。(《宋会要》,刑法四·出入罪之95,第8502页)
2.1.18.4 淳熙四年(1177年)正月三月三日,诏:“淮南、京西人户有产业,如烟爨实及七年以上应举,即许依《贡举法》收试。”兼详定一司敕令单夔言:“《乾道敕》:‘非本土举人往缘边久居或置产业为乡贯者杖一百,押归本贯。’今据庐州条具到《乾道敕》与《贡举法》文意相妨,乞详酌行下,遵守施行。窃详国家立法,务在便民。若民户有愿徙居宽乡者,即合听从其便。况缘边州郡,惟要招集四方人户,置产久居,以壮边势,岂有返行禁止、断罪押归之理?”故有是诏。(《宋会要》,选举一六·发解之20,第5573页)
2.1.19 《淳熙敕》
2.1.19.1 淳熙四年(1177年)八月三日,敕令所上《淳熙重修敕令格式》。(《宋会要》,职官四·敕令所之49,第3119页)
2.1.19.2 淳熙四年(1177年)十一月十一日,参知政事李彦颖等上参考《乾道法》,诏以《淳熙重修敕令格式》为名。先是淳熙二年,臣僚言《乾道新书》尚多抵牾,未免时有申明。至三年六月十一日,诏差户部尚书蔡洸兼详定官,大理少卿吴交如同详定,燕世良、俞澄时暂兼删定官。许于诸处选差通习法令人吏,将《乾道新书》抵牾条令,就敕令所与本所官同共逐一参考刊修。时本所官户部侍郎单夔为详定官,宣教郎张季樗、宣教郎楼钥、承奉郎丁常任、从事郎吴天骥、从事郎周硕为删定官。七月十四日,敕令所言,旧有五千四百余条,昨(条)[修]乾道法日,于内删改创修九百余件。除今来合修改者置册投进外,诏令将今次改定条文逐旋置册进入;其元不动文并别无抵牾条件,不须投进。八月二日,诏六部将乾道五年正月以后应续降冲改条令,限半月开具送敕令所一就删润。(四八年月)[四年八月]三日,诏敕令所将今来修到抵牾条件,于见行乾道法内对定删修,通作一书。至是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51,第8263页)
此条详述了《淳熙新书》和《乾道新书》的异同及沿袭关系。
(二)敕典篇名
从《宋会要》所存史料看,敕典篇名中被引用到的有9篇,分别是:名例、职制、贼盗、斗讼、户婚、厩库、诈伪、杂和断狱,缺少3篇名:捕亡、擅兴和卫禁。《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六·纲运令格》下引用有具体“敕”的篇名和内容,是《宋会要》所见具体法律最集中的地方。
2.2.1 《名例敕》
2.2.1.1 政和四年(1114年)七月五日,中书省言:“检会《政和名例敕》:诸律、《刑统》《疏议》及建隆以来赦降与敕令格式兼行,文意相妨者从敕令格式。其一司、[14]学制、常平、免役、将官、在京通用法之类同。一路、一州、一县有别制者,从别制。其诸处有被受专降指挥,即与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别制事理一同,亦合各行遵守。”专降指挥缘未有明文该载,诏令刑部申明行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28,第8241页)
此条《政和名例敕》中明确规定当时法律渊源有律、《刑统》《疏议》、“敕令格式”和“赦书”,说明“律”和“疏议”与《刑统》是并列的法律渊源,在适用上敕令格式具有优先性。这是解决全国性法律,从学制、常平、免役、将官和在京通用在适用上类比为敕令格式看,就是把适用于全国特定性质的法律与全国性敕令格式作为一类。适用于一司、一路、一州和一县的作为“别制”,优先适用于全国性的。对于“专降指挥”,在性质上类比于“一司、一路、一州、一县”的“别制”。宋朝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2.2.1.2 嘉定六年(1213年)二月二十一日,刑部尚书李大性言:“《庆元名例敕》,避亲一法,该载甚明,自可遵守。《庆元断狱令》所称鞫狱与罪人有亲嫌应避者,此法止为断狱设。盖刑狱事重,被差之官稍有亲嫌,便合回避,与铨曹避亲之法不同。昨修纂《吏部总类通用令》,除去《名例敕》内避亲条法,却将《庆元断狱令》鞫狱条收入。以此吏部循习,每遇州县官避亲,及退阙、换阙之际,或引用断狱亲嫌法,抵牾分明。兼《断狱令》引(兼)[嫌]之项,如曾相荐举,亦合回避,使此法在吏部用以避亲,则监司郡守凡荐举之人皆当引去。以此见得止为鞫狱差官,所有昨来以《断狱令》误入《吏部总类》一节,当行改正。照得当来编类之时,吏部元有避嫌条令,却无引嫌名色,故牵引《断狱令》文编入。欲将元参修《吏部总类法》亲嫌门内删去《断狱令》,所有《名例敕》却行编入。”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60,第8272页)
此条引用的法律篇名有:《庆元名例敕》《庆元断狱令》《吏部总类通用令》《吏部总类法》《断狱令》和《名例敕》。但从行文看,《断狱令》应是《庆元断狱令》的简称,《吏部总类》是《吏部总类法》的简称,《名例敕》是《庆元名例敕》的简称。
2.2.1.3 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二月十六日,遂宁府奏:“本府依已降指挥升为大藩,照得《绍兴海行名例敕》,未曾于大藩条内修入遂宁府字,乞下敕令所增修,降下遵守。”从之。(《宋会要》,方域七·州县升降废置之5,第9405页)
此条中《绍兴海行名例敕》是《绍兴名例敕》的一种名称。因为宋代“海行”是全国性法律的专用术语。
2.2.1.4 《名例敕》:诸称“不以赦降原减”,除缘奸细事或传习妖教、托幻变之术,及故决、盗决江河隄堰,已决外,余犯若遇非次赦,或再遇大礼赦者,听从原免。(《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3,第7020页)
此条是对法律中某一概念的法定解释。
2.2.1.5 《名例敕》:诸称当行处斩者奏裁,得旨依者,决重杖处死。(《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3,第7021页)
2.2.2 《贼盗敕》
2.2.2.1 诸博易籴买纲运官物,官船、车、脚板、船具。【駞驮及其器用同,余纲运条称官物者准此】计已分依贸易官物法计利,以盗论加二等,牙保、引领人与同罪,许人告。强者计利,并赃以强盗论。以上再犯,不该配者,邻州编管;罪至死者,减一等,皆配二千里。二十贯,为首者绞;杀伤人者,依本杀伤法。以上运载船车、畜产没官。知情借赁者准此。被强之人不速告随近官司者,杖六十;因被强而受赃者,以凡盗论。诸以私钱贸易纲运所盘钱监上供钱者,许人捕;诸钱纲押纲人、部纲兵级本船梢工同。以私钱贸易所运钱,虽应计其等,依监主自盗法;罪至死者,减一等配千里,本船军人及和雇人犯者,亦以盗所运官物论。(《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2,第7016页)
2.2.2.2 诸窃盗得财,杖六十;四(伯)[百]文,杖七十;四百文加一等;二贯,徒一年,二贯加一等;过,徒三年;三贯加一等;二十贯,配本州。诸强盗得财,徒三年;二贯五百文,流三千里;二贯五伯文,加一等;拾贯,绞即罪至流,皆配千里。诸监临主守自盗,及盗所监临财物,罪至流,配本州,谓非除免者。三十五匹,绞。其运送官钱而自贷罪至流,应配本城至死者,奏裁。诸梢工盗本船所运官物者,依主守法徒罪,勒(克)[充]牵驾,流罪配五百里,本船军人及和雇人盗者,减一等流罪,军人配本州,和雇人不刺面配本城。(《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0,第7018页)
此条的内容在“盗贷”门中被分成条编入两次,分别是第一次编入2.2.2.2条中第一条和第三条,第二次是第一条。从中可知,“食货四五·漕运六·纲运令格”所引内容是“事类”法律。
2.2.2.3 诸梢工盗本船所运官物者,依主守法,徒罪勒充牵驾,流罪配五百里。本船军人及和雇人盗者,减一等流罪。军人配本州,和雇人不刺面配本城。同保人受赃,及已分重于知情者,以盗论;非同保知而不纠及受赃者,各减同保人罪一等;受赃满二十贯者,邻州编管。诸于管押官物或受雇立案承领官物人名下私揽运送而盗贷者,依主守法减一等。【展转受雇运送而犯者,亦准此】[15]诸巡防守御人于本地分犯盗者,以盗所监临财物论,其盗官物者,从主守法,罪至死,减一等,配千里。【竹木栰团头、水手大下盗本栰官物,梢工盗本船钉板船具者,准此】诸运送官钱而自贷,罪至流应配者,配本城;至死者,奏裁;即受雇立案承领官物而运载者,同主守法。诸盗官船钉板、船具者,加凡盗一等。(《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0,第7018页)
2.2.3 《斗讼敕》
2.2.3.1 诸纲兵梢每三船为一保,若于本纲侵盗或负载及贩私有榷货并藏匿盗及逃亡兵级者,犯人虽于法不许捕者,亦许人捕。同保知而不纠,依伍保有犯律,杖罪笞三十;不知情,各减三等。部纲兵级不知情,减保人罪一等。不觉盗罪重者,依本法。即因保人告获犯人者,应连坐人不觉之罪并免。罪一等,不觉盗罪重者,依本法。诸纲运兵级违犯,押纲人杖一百,刺面人违犯本辖官,徒一年;詈者各徒二年,殴者各加二等,配五(伯)[佰]里,情重者奏裁,殴命官致折伤者,当行处斩。诸长行权充部纲兵级,而本辖兵梢违犯者,减阶级法一等。诸纲运和雇人违犯押纲命官,杖一(伯)[佰],詈者徒一年,余押纲人杖八十,詈者杖一百,殴者各徒二年,即殴命官致折伤者,徒三年,配五(伯)[佰]里。诸纲运人告押纲人侵盗或拌和官物、贩私有榷货、谋杀人若妄破程限及干己事,听受理,余犯流以下罪,虽于法许告捕,亦依事不干己法。(《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3,第7020页)
2.2.3.2 诸军厢都指挥使至长行一阶一级,全归伏事之仪,【虽非本辖,但临时差管辖,亦是】敢有违犯者,上军当行处斩,下军及厢军徒三年,下军配千里,厢军配五(伯)[百]里,即因应对举止偶致违忤,谓情非故有陵犯者。各减二等,上军配五(伯)[百]里,死罪会降者配准此。下军及军厢配邻州。以上禁军应配者,配本城。诸事不干己辄论告者,杖一百,进状徒二年,并令众三日。诸军论告本辖人,仍降配,所告之事各不得受理。告二事以上,听理应告之事,其不干己之罪仍坐。诸军告本辖人再犯、余三犯各情重者,徒二年,配邻州本城。(《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3,第7021页)
上面两条出自《食货四五·漕运五·纲运令格》, 2.2.3.1条引用了5条;2.2.3.2条引用了4条,两条材料共引用了9条原文。
2.2.4 《职制敕》
2.2.4.1 皇祐二年(1050年)三月二十六日,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席平言:“准敕《职制》条:‘每(州)旬具本州及外县禁系,并随衙门留、保管出外人数,开坐犯由、禁日,次第供提刑点检。’又《断狱》条:‘诸县每旬具禁数、犯囚断遣刑名、月日申州点检。如可断不断,小事虚禁,淹延不实,并令举勘,更不开坐诸县人数。’窃详二条,职制则具州县禁数,断狱则不开人数,未委如何遵守。”诏付法寺,法寺言:“欲依景德四年、景祐四年敕,‘每旬具本州’字下去‘外县’字,余如旧条施行。”从之。(《宋会要》,刑法六·禁囚56,第8561页)
此条引用到《职制敕》和《断狱敕》两篇的条文。且文中“准敕《职制》条”应是“准《职制敕》条”才对。《断狱》条应缺“敕”字,即《断狱敕》。当然,称《职制》《断狱》是一种简称。
2.2.4.2 政和三年(1121年)十月四日,尚书省言:“检会宣德郎黄唐傅札子:‘今州县官每遇监司巡按,往往假托他事,远候于数里之外;巡尉仍以警盗为名,部领甲仗,交会境上,习以为常。乞申严禁令。’今拟下条:诸发运监司所至,其州县在任官辄出城迎送【以职事为名件者同】若受之者,各徒二年,并不以失及去官、赦降原减。右入《政和职制敕》,系创立冲改,《政和职制敕》发运监司预宴会条内在任官出城迎送一节不行。诸般运监司预妓乐宴会,自用或作名目邂逅使令及过茶汤之类同。在路受排顿或受迎送,般担人(般)[数]及带公人、兵级过数,若为系公之人差借人马者,各徒二年。即赴所部及寄居官用家妓乐宴会者加二等,不应赴酒食而辄赴,及受所至在任官、诸色人早晚衙并诸色人出城迎送者杖八十。近城安(洎)[泊],因公事往彼会议者,并不以失及去官、赦降原减。其辖下官司各减犯人三等。右入《政和职制敕》,以《职制敕》详定冲改,元条不行。”从之。(《宋会要》,职官四二·发运使38,第4090页)
此条是尚书省提出对《职制敕》条文的具体修改意见。
2.2.4.3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二十七日,中书省、尚书省检会《元符职制敕》:马递铺使臣私役所辖兵级、铺夫,罪轻者徒二年,不以赦降原减。看详:元祐以前编敕,并无遇赦降不与原减(不)[之]法,乞止科徒二年罪。从之。(《宋会要》,方域一〇·驿传杂录·急递铺26,第9476页)
“看详”是宋代立法中的专用术语,意对立法的依据和理由进行的说明。在神宗朝后,看详慢慢成为一种法律形式,在整个法律渊源中具有法渊效力。
2.2.4.4 绍兴十九年(1149年)四月十一日,刑部言:“修立下条:诸急脚、马递铺曹司逃亡事故阙,限一日申州,本州日下差拨。又阙,听权差厢军,候招到人替回。右入《绍兴重修军令》。诸急脚、马递铺曹司缺,不依限申州及本州差拨无故违限者,干系官吏各徒一年。十日以上加二等。诸处巡辖使臣以支取粪土钱为名,于铺兵名下减剋请给、率敛财物者,以乞取监临财物论,仍许被减镦率敛铺兵越诉。通判、令、佐失察,杖六十。右并入《绍兴重修职制敕》。如得允当,即乞申严,遍牒诸路施行。”诏依,仍先次施行。初诏黄敏行权兵部郎官措置诸路递角,至是敏行有请,故立此条。(《宋会要》,方域一一·急递铺10,第9495页)
此条说明《绍兴令》中有“军令”篇。
2.2.4.5 诸押纲人及部纲兵级并本船梢工以和雇人工食钱于官司行用者,减凡盗三等坐之。官司受财满五贯者,徒二年;不满五贯,杖一百。【受财枉法之类计赃重者,自依本法】诸排岸催纲司桥堰,应沿河地分公人、兵级受乞纲运人财物,计赃一贯,公人勒停,兵级降配;罪至徒,公人不刺面配本城,兵级配邻州。(《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1,第7020页)
2.2.4.6 诸在官无故亡,擅去官守,亦同亡法。计日轻者徒二年,有规避或致废阙者加二等。(《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3,第7022页)
2.2.5 《户婚敕》
2.2.5.1 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二十四日,京西北路提点刑狱司奏:“切详职田租课给受封桩,俱有成宪。迩来州县玩习为常,遇在任官省员废并,或阙正官,其职租钱物应入封桩者,多不申报提点刑狱司检察拘收。或以见任官应得职田偶阙地田未标拨到,便行将前件应封桩之物支充。在法虽有擅支借科徒二年之罪,缘上件钱物未拘收作朝廷封桩间,若有侵支,切虑难以便行引用,伏望立法禁止。”尚书省检会,今据修下条:诸职田收到租课应充朝廷封桩钱物者,州限十日具数申提点刑狱司检察拘收。入《政和田令》。诸职田收到租课应充朝廷封桩钱物,不依限申提点刑狱司检察拘收者,杖八十;未拘收封桩而辄支借,加二等。入《政和户婚敕》。从之。(《宋会要》,职官五八·职田之21,第4625页)
此条说明《政和令》中有“田令”篇,《政和敕》中有“户婚敕”篇。从所修订的两条法律可以看出《政和敕》和《政和令》在同一性质的法律上是如何分工,“敕”是定罪量刑,“令”是设制立范。
2.2.5.2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十日,中书省言:“《元符户婚敕》:‘诸臣僚丁忧或亡殁,应借舍宇,而辄以人户见赁屋借之者,以违制论。即本家辄出赁所借屋者,准此。所入赁直,计赃重者坐赃论。’看详:官员丁忧亡殁借官舍之意,盖为恩恤近上臣僚及亡殁之家。若计赁直,赃重仍坐赃论,甚失朝廷优异近臣之意。况今因有许借空闲官舍居止之文,若将出赁,或以非空闲官舍借者,已自有罪,上条合行删去,更不用。”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第8232页)
2.2.6 《厩库敕》《成都府利州西路并提举茶事司敕》
2.2.6.1 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二十七日,户、刑部状:“修立到下条:诸茶场监官同监官、专秤、库子亲戚,不得开置茶铺,违者杖八十。许人告,赏钱三十贯。上条合入《成都府利州西路并提举茶事司敕》,系创立。诸提举管干茶盐官并吏人、书手、贴司及卖盐场监官、专秤、库子亲戚辄开茶盐铺,及扑认额数出卖,若于官场买贩者,各杖一百。许人告,赏钱三十贯文。上条合入《厩库敕》。”从之。(《宋会要》,食货三〇·茶法杂录上之34,第6671页)
此史料涉及地方性法律,即《成都府利州西路并提举茶事司敕》。
2.2.6.2 诸起发上京钱物管押人侵盗移易入己者,不以自首原免。(《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1,第7019页)
2.2.6.3 诸私貣贷官物而以物质当,或有簿籍及抄领曾经官司判押者,并同有文记法,即仓库簿历及般运交请文凭,或私自抄上簿籍单状之类,并不为(大)[文]记。诸监主以官物私自贷,虽有还意而不还,或偿不足者,计所少之数,不以赦降原减。因首告减等及保人偿足者,非。(《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2,第7020页)
2.2.6.4 诸粮纲少欠,于折会借纳外,梢工计本船欠一厘,笞三十,一厘加一等。元装千石以上船,半厘加一等,并至四厘止,四厘外计赃,重者准盗论。于见欠处估价。至罪止者,配邻州。(《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2,第7020页)
在“食货四五·漕运五”中共有3条史料引用到《厩库敕》,共有3条法律。
2.2.7 《杂敕》
2.2.7.1 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十二日,臣僚言:“伏(有)[命]立法禁止,或限定数目,如圭田之制。令监司(当)[常]切觉察,按劾施行。”诏令尚书省立法。今拟修下条:诸在任官以廨宇外官地、园池之类【谓共属本县厅收地利者】营种辄收利,徒二年。或虽应收地利而私役公人者,加本罪一等。上条合入《政和杂敕》。从之。(《宋会要》,方域四·官廨之16,第9337页)
2.2.7.2 诸押纲人、部纲兵级、梢工失觉察,盗易欺隐本纲及本船官物,事虽已发而能自获犯人者,除其罪。二人以上同犯,但获一名亦是。诸纲兵级和雇人同。博易本船官物,罪至徒;杖罪两火同。地分催纲、排岸巡检、县尉司干系人失觉察者,杖一(伯)[佰],命官减二等。三十日内能获犯人者,不坐;二人以上获一名,亦准此。诸路年额及上供粮纲兵级,和雇人同。若博易籴买之者,其所犯并破赃地分催纲、排岸、巡检、县尉及捕盗人,村保、地分铺头同。故纵者减犯人罪一等。受赃重者亦从重。诸差雇运送官物,而收贮他物欲拌和者,以收贮物数计所欲拌和官物价,准盗论,许人捕;已拌和者,入水及以透堵腐烂拌和者同,下条准此。计亏官价,依主守自盗法,至死者减一等,配二千里以上;赃轻者杖一百。诸不觉本纲人以他物拌和所运官物者,部纲兵级杖七十,计所亏官价,一分杖八十,一分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押纲人减部纲兵级罪二等,部纲兵级及五分,或一年内两犯至罪止者,降一资,长行充部纲兵级者,勒充别纲牵驾。诸盐粮纲封印有损动者,梢工杖八十,篙手减一等。(《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9,第7017页)
此条引用了《杂敕》中6条原文。
2.2.7.2 诸纲运不觉盗所运官物,梢工依主守不觉盗律,罪轻者减盗,重者罪五等,【虽持杖,亦从不持杖窃盗减】徒罪勒充本纲牵驾,部纲兵级减梢工一等。其不觉本纲人盗所运官物,部纲兵级罪至杖一百,差替仍勒充重役三年。即故纵罪至死者,减一等配千里。诸押纲人、部纲兵级不觉本纲人盗所运官物,梢工不觉本船人盗所运官物同。虽自觉举,至下卸毕,犯人犹不获,不得原罪。若本纲及船更有欠,即以被盗物并为欠数科之,仍不倍。并不加重,止科不觉罪。获盗应免罪者,所盗物不理为欠。诸押纲、部纲兵级、梢工失觉察盗易欺隐本纲及本船官物,事虽已发而能自获犯人者,除其罪。二人以上同犯,但获一名,亦是。诸纲兵级和雇人同。盗本船官物,罪至徒,杖罪两大同。地分催纲、排岸、巡检、县尉司干系人失觉察者,杖一(伯)[百],命官减二等。三十日内能获犯人者,不坐;二人以上获一名,亦准此。诸路年额及上供粮纲兵级和雇人同盗所运官物者,其所犯并破赃分催纲、排岸、巡检县尉及捕盗人,村保地分铺头同。故纵者减犯人罪一等。受赃重者自从重。诸香药并市舶司物货纲缘路侵盗或货易,而地分人若催纲官司失觉者,杖六十。(《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1,第7019页)
此处引用了《杂敕》原文中五条。
2.2.7.3 诸权差主驾纲船人有犯,依梢工法。诸平河全沈失粮船,梢工徒三年,篙子减一等,部纲兵级杖六十,押纲人减二等。【余条有部纲兵级罪名而不言押纲人者,准此减之】每收救一分,各减一等。诸纲船军人,岁终,所至官司驱磨在纲逃、死及四分,不满十人一名当一分。部纲兵级杖八十,押纲人减二等;再犯者,押纲人展磨勘一年;【磨勘年限不同者,准使臣五年为法比折展之】无磨勘者,准前科罪;部纲兵级差替,勒充重役。诸押纲人无故离本纲空船纲非。经时者,杖一百;虽有故而经三时者,罪亦如之,各不在觉举自首之例。诸押纲人疾病,纲虽空而擅杂者,依擅去官守法。【年月虽满,不候替人交割,准此】诸部纲兵级犯罪应降长行者,若元系长行,勒充别纲牵驾。诸押纲人犯罪或违程、抛欠,应批书印纸而收匿以避批书者,杖一百。诸兵梢、部纲兵级凭借事势,于官私船栰乞取财物者,杖一(伯)[百];计赃一贯,移配五百里重役处。诸官船兵梢、部纲兵级,于所载命官家属同。乞借财物者,杖八十,差替。(《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2,第7020—7021页)
此处引《杂敕》原文5条。
2.2.8 《诈伪敕》
2.2.8.1 绍兴二年(1132年)闰四月二十四日,详定一司敕令所言:“今参酌《绍兴法》,拟修下条:‘诸未受戒僧尼遇圣节,执度牒僧司验讫,本州出戒牒,并以度牒六念连粘用印,仍于度牒内注给戒牒年月日,印押给讫,申尚书礼部。诸僧道岁当供帐,官司前期取度牒验讫,听供帐。候申帐到州,州委职官一员取度牒对帐验寔,申发所属。其行游在外者,所在官司于度牒后连纸批书所给公凭。’右并入《绍兴道释令》,以绍兴二年二月十八日尚书省批状详定,冲改本条不行。‘诸僧尼遇开坛受戒及供僧道帐,若度牒有伪冒,失于验认,并帐不寔,经历官司杖一百,所供官减一等。’右入《绍兴诈伪敕》,以绍兴二年二月十八日尚书省批状详定,系创立。”诏仍先以施行。先是,吉州天宁节开坛受戒,有僧伪作度牒,守臣徐宇有请,故至是立法。(《宋会要》,道释二·开坛受戒之2,第9996页)
此条说明《绍兴令》中有《道释令》。此处是对道释类法律的修订,属于宗教管理法。
2.2.8.2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十二日……尚书省看详:“伪造度牒除造官印外,伪度牒自合依伪印罪赏条法。至于降样造纸,监视印给,各有关防。其伪造度牒印板印伪度牒,及书填官司不检察者,理当专立严禁令。拟修下条:诸伪造度牒印板徒二年,已印者加一等,【谓印成牒身而无印者】并许人告。诸伪造度牒而书填官司不检察者徒一年。右入《政和诈伪敕》。告获伪造度牒印板,赏钱一百贯,【印成牒身而无印者加五十贯】。(石)[右]入《政和赏格》。”从之。(《宋会要》,职官一三·祠部之26,第3383页)
此条说明《政和格》中“赏格”已经纳入格典中,作为独立的篇名。此条为立法的具体内容。
2.2.8.3 诸伪造封纲船堵面印,论如余印律;已行用者,不刺面,配本城,兵级配邻州。许人告。(《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六之9,第4017页)
2.2.8.4 诸押纲人任满,妄称该赏或再押,并所属官司知情而为保明供申及批书印纸,虽会典原免,并奏裁。(《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3,第7022页)
2.2.9 《断狱敕》
2.2.9.1 诸募押纲运官,见任官差押纲同。因本纲事连坐,部纲兵级罪至降资及降充长行,或于本纲有犯,至罪止,而情理重者奏裁。其欠损官物非侵盗,能于百日内纳足者,除其罪,仍不理为欠折。诸差押纲使臣于本纲犯罪者,去官不免。诸部纲兵级应勒降,虽会恩,不免,不觉监者非。诸押纲人罚俸半月,应加一等者,罚一月;又加一等,笞四十。其应减等准此。诸纲运兵级运雇到火夫同。犯笞罪,【谓于本纲运有犯者】听押纲人行决;过十下者,论如前人不合捶考律;以故致死,或因公事殴至折伤以上者,并奏裁。(《宋会要》,食货四五·漕运五·纲令格之12,第7021页)
此处共引《断狱敕》中原文3条。
(三)其他事类敕
2.3.1 《农田敕》
2.3.1.1 景德三年(1006年)正月七日,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丁谓上《景德农田编敕》五卷,诏颁行。先是诏谓与户部副使(仅)[崔]端、度支员外郎崔昈、盐铁判官乐黄目、张若谷、户部判官王曾取《条贯户税敕文》及四方所陈农田利害事同删定,至是书成。昈前任度支判官,尝同编集,故亦预焉。(《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3,第8213页)
2.3.1.2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五月九日,三司度支判官曹谷言:“内外群臣上封者众,多务更改宣敕,徒成烦扰。欲望自今言钱谷者先检会三司前后编敕,议刑名者引律令格式、《刑统》、诏条,论户税者须按《农田敕》文,定制度者并依典礼故事。各于章疏具言前后宣敕未曾条贯;如已有条贯,即明言虽有某年敕令,今来未合便宜,方许通接。”从之。(《宋会要》,仪制七·章奏之20,第2431页)
此为仁宗朝对法律适用依据的规定。这里指出“议刑名”时适用的法律依据是律令格式、诏条、刑统;户税是《农田敕》; “定制度”是“典礼故事”。这里规定了国家法律适用中的不同渊源,更为重要的是这让《开元礼》《唐六典》在宋代国家制度礼仪创制中成为直接渊源。
此条中“道”实仍是“条”的同义词。
2.3.1.3 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诏:“改诸路提点刑狱为劝农使、副,兼提点刑狱公事,所至取州县民版籍,视其等第税科,有不如式者惩之。劝洫耕垦,招集逃亡,检括陷税,凡隶农田事并令管勾。仍各赐《农田敕》一部,常使遵守。”(《宋会要》,职官四二·劝农使之3,第4071页)
2.3.1.4 天禧四年(1020年)四月,利州路转运使李昉上言:“近见敕命,就差提点刑狱官充劝农使,以见国家务农之道。臣三纪外任,每见州县之民,多不谙会播种,览《四时纂要》《齐民要术》并是古书,备陈耕耨栽植之法。又见先降《农田敕》,条贯甚精,盖止约于刑禁,显诸程式。复置常平仓,亦虑其乏绝。今请取此二书雕印,颁付诸路劝农司,委转运、劝农使副每遇巡历州县,常加提举劝农。”诏令馆阁校勘雕印,赐与诸处。(《宋会要》,食货一·农田杂录之19,第5949页)
此条中对《农田敕》内容进行了总结,包含有“约于刑禁,显诸程式”。说明《农田敕》在内容上为设制立范和定罪正刑的结合。与此时没有对“敕”进行严格界定为“定罪量刑”的刑法是一致的。
2.3.1.5 乾兴元年(1022年)十二月,三司言:……“准《农田敕》:‘应乡村有庄田物力者,多苟免差徭,虚报逃移,与形势户同情启幸,却于名下作客,影庇差徭,全种自己田产。今与一月自首放罪,限满不首,许人告论,依法断遣、支赏。’又准《天禧四年敕》:‘应以田产虚立契典,典卖于形势、豪强户下隐庇差役者,与限百日,经官首罪,改正户名。限满不首,许人陈告,命官、使臣除名,公人、百姓决配。’今准臣僚奏请,众官定夺:欲应臣僚不以见任、罢任,所置庄田,定三十顷为限,衙前将吏合免户役者,定十五顷为限。所典买田,只得于一州之内。典买数目,如有祖父迁葬,若令随庄卜葬,必恐别无茔地选择方所,今除前所定顷数,许更置坟地,五顷为限。如经条贯后辄敢违犯,许人陈告,命官、使臣科违制罪,公人永不收充职役,田产给告事人。若地有崖岭不通步量、刀耕火种之处,所定顷亩,委逐路转运使别为条制,具诣实申奏。又按《农田敕》:‘买置及析居、归业、佃逃户未并入本户者,各出户帖供输。’今臣僚所请,并须割入一户下。今欲申明旧敕,令于逐县门粉壁晓示人户,与限百日,许令陈首改正。限满不首及今后更敢违犯,许人陈告。如公然作弊,显是影占他人差役,所犯人严断,仍据欺弊田三分给一与告事人充赏。”并从之。(《宋会要》,食货一·农田杂录之21,经5951页)
此处共引3条《农田敕》的原文,可以窥见其内容。这里所引内容按神宗分类,分属于“敕”“格”类法律。
2.3.1.6 天圣元年(1023年)二月,江南东路劝农使宋可观言:“《农田敕》:‘人户逃移,令、佐(书)[画]时下乡检踏庄田,或先将桑土典卖与人,未曾割税,及割税不尽者,实时改正。’今详此敕,止是条贯未逃已前典卖割税,今请应将土地立年限,出典与人。其受典人供输不前而逃者,所抛税物,不计年限已未满,并勒元主供输,既绝启幸,又免漏税。”事下三司。三司检会:“《农田敕》:‘卖田土未及五年,其买人不因灾伤逃者,勒元主认税。其卖人五年内不因灾伤逃者,户下所抛税数,却勒买人承认。若五年已上,依例检阁。'”(《宋会要》,食货六一·民产杂录之57,第7464页)
此处共引《农田敕》中3条原文,内容按分类属于“令”类。
2.3.1.7 天圣三年(1025年)七月,京西路劝农使言……三司检会:“《农田敕》:‘应逐县夏秋税版簿,并先桩本县元额管纳户口、税物、都数,次开说见纳、见逃数及逐村甲名税数,官典勘对,送本州请印讫,更令本州官勘对,朱凿勘同官典姓名、书字结罪,勒勾院点勘。如无差伪,使州印讫,付本县收掌勾销。’今请依所乞,造置簿印施行。”从之。(《宋会要》,食货一一·版籍之13,第6217页)
此处引《农田敕》原文1条,内容按分类看属于“令”类。
2.3.1.8 天圣六年(1028年)八月,审刑院、大理寺言:“枢密副使姜遵言:前知永兴军,切见陕西诸州县豪富之家多务侵并穷民庄宅,惟以债负累积,立作倚当文凭,不踰年载之间,早已本利停对,便收折所倚物业为主。纵有披诉,又缘《农田敕》内许令倚当,官中须从私约处分。欲乞应诸处人户田宅凡有交关,并须正行典卖,明立契书,实时交割钱业,更不得立定月利,倚当取钱。所贵稍抑富民,渐苏疲俗。其自来将庄宅行利倚当未及倍利者,许令经官申理,只将元钱收赎,利钱更不治问。如日前已将所倚产业折过,不曾争理,更不施行。寺司众官参详,乞依所请施行,只冲改《农田敕》内许倚当田土宅舍条贯,更不行用。”并从之。(《宋会要》,食货三七·市易之12,第6811页)
2.3.2 《一司一务敕》
2.3.2.1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十七日,宰臣李迪上《删定一司一务[16]编敕》三十卷。赐器币有差。(《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4,第8214页)
2.3.2.2 明道二年(1033年)八月二十七日,权判吏部流内铨丁度言:“诸司见管《一司一务编敕》,先于天禧年差官编修行用,后来续降敕望差两制以上臣僚管勾看详删定。”诏翰林学士(张)[章]得象、知制诰郑向编定闻奏。(《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5,第8216页)
2.3.2.3 景祐二年(1035年)六月二十四日,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上《一司一务编敕》并《目录》四十四卷,诏崇文院抄写颁行。先是诏以大中祥符八(月)[年]止明道二年所降宣敕,命判大理寺司徒昌运、判刑部李逊与得象等同删定。(《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5,第8216页)
2.3.2.4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四日,以翰林学士曾布、权御史中丞邓绾、司勋员外郎崔台符同详定《一路一州一县一司一务敕》。绾降黜,权御史中丞邓润甫代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9,第8220页)
从此条看,北宋时“一路一州一县”和“一司一务”是分别作为特定部门和区域的法律,在性质上归为一类。这些说明宋代在立法上,区域和部门上十分发达。
2.3.3 《一州一县敕》
2.3.3.1 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九日,参知政事李迪等上《一州一县新编敕》五十卷。先是元年七月,诏迪与翰林学士盛度、知制诰吕夷简、审刑院详〔议〕官尚霖、司徒昌运同详定,至是上之,并加阶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4,第8214页)
2.3.3.2 庆历八年(104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命观文殿学士丁度、翰林学士钱明逸、翰林侍读学士张锡同详定《一州一县编敕》,集贤校理田谅、馆阁校勘贾章同删定。(《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6,第8216页)
2.3.3.3 熙宁四年(1071年)十二月十三日,侍御史知杂邓绾言:“《海行编敕》,逐官删定将毕。所有《诸路一州一县敕》自庆历年删修,行用已久,欲望再行取索,重别论次,接续删定。”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8,第8220页)
2.3.4 《将官敕》
2.3.4.1 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六日,枢密院言:“诸路将兵那移赴阙人处,合依旨申枢密院外,若本处用旧条例差使,即不须申。其《元丰将官敕》《军防令》‘差讫申枢密院’一节欲删去。”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4,第8227页)
从此条看,《将官敕》和《军防令》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就已经制定。
2.3.4.2 大观四年(1110年)闰八月十日,臣僚言:“勘会自来宣发出戍将兵,每二千里外支借两月钱粮,三千里外借三月钱粮,盖所降宣命,系驻札近而戍守远。若今后宣发将兵,如驻札远而戍守近,或驻札近而戍守远,其借请恐合并从远支借。自来未有明文。又契勘自来起发将兵,州军阙少衣粮钱物之类,并移申本路转运司下有处州军支移,其阙物州军差衙前往彼般取,至有往复迟延,应用不及,致有阙误。若不立法,窃虑今后紊烦朝廷。今检会《元符令》:诸军差出五百里以上,许借请受一月,千里以上两月,三千里以上三月。诸借兑钱物应支地里脚钱者,借兑官司出备。《崇宁将官敕》:诸军差出五百里以上,具人数、地里报州县借支请受。看详:除借兑钱物自合依条令借兑、州军出备脚乘外,其转运司行下诸州借兑钱物,多不契勘的实有物州军,致展转般运,虚费脚乘,使军兵有违起发日限,显属未便。今增修下条:诸军差出五百里以上人数、地里报州县借支请受,其一将下人兵住营在两州以上者,以地里远处为限,一等支借。”【谓如京东第二将人兵,系京南谷熟徐州住营,若差发赴陕西,以徐州计地里之类】诏依修定例条施行。(《宋会要》,兵五·屯戍之14,第8706页)
此处共引《元符令》《将官敕》,同时还有立法建议,从内容上看都属于军事法律。
2.3.4.3 政和四年(1114年)六月六日,翰林学士王甫等奏措置事件:“勘会尚书司勋依《官制格目》,系掌赐勋、定赏、覆有法酬奖。内《一司一路》所载酬奖,自来唯据所属检引条法审覆推赏。谓如招隶将禁军专委将副招填,系在《将官敕》内,付之诸路,不曾颁降到部之类。本部并无编录条格,每有关申到该赏之人,类皆旋行取会所引法令有无冲改及系与不系见行,非惟迂枉留滞,设或官司检引差误,以至隐漏,故作欺弊,既无条法遵执,显见无以检察。今措置欲乞令本部行下所属,将《一司一路条制》参照。内有系干酬奖条格,节录成册,委官点对无差误,申送赴部编录照用。遇有续降更改,依此关申施行。”从之。(《宋会要》,职官一〇·司勋部之2,第3281页)
此条中《一司一路》是专指《一司一路敕》,是同一法律名称。此外,在当时还称为《一司一路条制》。
2.3.4.4 宣和三年(1121年)六月十一日,知婺州杨应诚奏:“凡屯戍将兵,须隶守臣,使兵民之任归一,则号令不二,然后可以立事。”诏从之。续有旨:“屯戍将兵所隶,自合遵依《将官敕》条,所降隶守臣指挥,更不施行。”(《宋会要》,兵五·屯戍之14,第8707页)
2.3.5 《在京编敕》
2.3.5.1 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十九日,皇城司言:“今省记下条:开封府《重定在京编敕》:一、皇城内不系存留灯火之处,辄存留者徒二年,因而遗漏者当行处斩。本处当番监官、干系专副、防人员、兵级并同房宿人知而不禁,及至遗漏者,与同罪,不知者各减三等。即虽下番,知而不禁者,亦减当番罪一等,不知者不坐。虽非地分,皆听纠举,知而不纠者亦行严断。其本处当番监官、干系专副、巡防人员、兵级并同房宿人显然违慢,不切防戒,致遗漏者,虽不知存畏因依,亦与犯人同罪。以上并不分首从。一、皇城内应系合留灯火之处,并须严切防戒,或有遗漏,本犯当行处斩,其本处监官、干系专副巡防人员、兵级并同房宿人显然违慢,不切防戒,致遗漏者,虽不知存畏因依,亦与犯人同罪。以上并不分首从。一、皇城内应系合留灯火之处,并须严切防戒,或有遗漏,本犯当行处斩。其本处监官、干系专副、巡防人员、兵级上番者,亦当极断。内有显然违慢,不切防戒,致遗漏者,与犯人同罪。以上并不分首从。”从之。(《宋会要》,职官三四·左右侍禁之36,第3868页)
此处共引3条《在京编敕》原文,可知宋代针对京城有专门的立法。
2.3.6 《三司敕》
2.3.6.1 咸平二年(999年)七月三十日,户部使、右谏议大夫索湘上《三司删定编敕》六卷,诏颁行。先是诏湘与盐铁使陈恕、度支使张雍、三部判官取三司咸平二年三月以前逐部宣敕,分二十四案为“门”删定,至是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2,第8213页)
从此条可知,《咸平三司敕》是按“二十四案”分“门”编撰,“二十四案”是三司下的二十四个具体事务部门。北宋时期“二十四案”是:兵刑案、胄案、铁案、商税案、茶案、课盐案、末盐案、设案、赏给案、钱案、发运案、百官案、斛米案、粮料案、骑案、夏科案、秋税案、东上供案、西上供案、修造案、竹木案、曲案、衣粮案、仓案。其中,盐铁部分掌六案,度支部分掌十四案,户部分掌四案。这是中国古代立法体例中以机构为分类和命名的特殊体例。
2.3.6.2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十六日,三司上《新编敕》十五卷,请雕印颁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之3,第8213页)
2.3.6.3 景德二年(1005年)十月九日,三司盐铁副使林特上《三司新编敕》三十卷,诏依奏施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之3,第8213页)
上面两条记载的卷数差异较大,有可能虽是《三司敕》,但这仅是一个总称,下面分属于不同的机构,即两部编成的法律属于不同机构的法律。
2.3.6.4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二十一日……又以《三司编敕》条目烦重,亦令彭(言)[年]等重详定增损。至是上之,彭年而下各加阶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4,第8214页)
2.3.6.5 天禧元年(1017年)六月七日,编敕所上《条贯在京及三司敕》共十二卷,诏颁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4,第8214页)
此条中“条贯在京”从名称上看应存在颠倒,应是“在京条贯”之误。
2.3.6.6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命宰臣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并敕文》《诸司库务岁计条例》。翰林学士元绛、权三司使公事李肃之、权发遣三司盐铁副使傅尧〔俞〕、权三司户部副使张景宪、三司度支副使王靖、李寿朋、集贤校理陈绎同详定,右赞大夫吕嘉问、光禄寺丞杨蟠、崇文院校书唐(炯)[垧]、试祕省校书郎乔执中、许州观察推官王觌、著作佐郎李深、张端、赵蕴、周直儒、均州军事判官孙亶并充删定官。(《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8,第8219页)
此条记载神宗熙宁三年重修《三司敕令式》和《诸司库务岁计条例》。在三司法律编撰上开始分为敕、令、式三种独立类别,改变以前统称为“敕”的编撰体例。
2.3.6.7 熙宁五年(1072年)十一月,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看详编修中书条例曾布言:“……令诸州军依皇祐二年周湛未起请拆发收附条贯已前体例,各造钱帛粮草新收单状一本赴三司,并依《嘉祐三司编敕》内勘凿收帐条法施行,如此则钱帛粮草文帐比拆发收附诸州军各减一半纸札。兼其余帐目并减头连收附,文状大段简省,三司诸案、诸司亦无此繁冗文字。复又将收帐并新单状勘凿官物,各见归着,可以绝杜欺弊。又缘逐司前行身分例各日有生事急速文字,难以专一点检帐目,必虑趁办不前”。(《宋会要》,职官五·都磨勘司之30,第3134—3136页)
2.3.7 《宫学敕》
2.3.7.1 崇宁四年(1105年)四月十二日,知西京外宗正事仲忽言:“无官宗室多是少孤失教,自恃赎罚之外无以加责,故犯非礼。乞所管宗室或有恣横不遵教约者,听比附《崇宁宫学敕》行夏楚。苟败群不悛,及不(负)[服]夏楚者,则许奏劾,押赴大宗正司,下本宫尊长羁管。”从之。(《宋会要》,帝系五·宗室杂之19,第313页)
宋代有专门针对皇族的大量立法,这里所引的应是宫廷皇族教育立法。
2.3.8 《在京通用敕》《刑部敕》
2.3.8.1 熙宁十年(1077年)十二月六日,详定一司敕令所言:“准送下《刑部敕》二卷,今将所修条并后来敕札一处看详。其间事系别司者,则悉归本司;若两司以上通行者,候将来修入。《在京通用敕》已有条式者,更不重载,文义未安者就加损益。其后来圣旨札子批送中书颁降者悉名曰‘敕’;枢密院班降者悉名曰‘宣’。共修成一卷,分九门,总六十三条。乞降敕命,以《熙宁详定尚书刑部敕》为名。”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1,第8223页)
2.3.8.2 绍兴十年(1140年)十月七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举详定一司敕令秦桧等上《在京通用敕》一十二卷、《令》二十六卷、《格》八卷、《式》二卷、《目录》七卷、《申明》一十二卷。诏自绍兴十一年正月一日颁行,仍以《绍兴重修在京通用敕令格式》为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38,第8252页)
从此史料看,绍兴十年所修的京城法律包括敕、令、格、式、申明五部独立法典,被合称为《绍兴重修在京通用敕令格式》。严格来说,应是《绍兴重修在京通用敕令格式申明》。
2.3.9 《宗室葬敕》
2.3.9.1 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二十三日,诏:“《熙宁宗室葬敕》可颁降施行,如与今事名不同者,礼部贴正。今后如敢式外辄受钱一千以上,以自盗论。”(《宋会要》,帝系五·宗室杂录之20,第131页)
2.3.10 《贡举敕》《武举敕》
2.3.10.1 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三日,馆阁校勘范镗上准诏修到《贡举敕式》十一卷,诏颁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1,第8222页)
2.3.10.2 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四日,诏兵部以《贡举敕式》内“武举敕条”,再于诸处索文字,删类成《武举敕式》以闻。(《宋会要》,选举一七·武举之18,第5593页)
2.3.10.3 元祐六年(1091年)五月十一日,诏府监《贡举敕》考校武举内“武艺绝伦,策(议)[义]不入等,而文理稍可采者奏裁”一节勿用。(《宋会要》,选举一七·武举之19,第5594页)
2.3.10.4 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二十七日,礼部尚书苏轼言:“伏见《元祐贡举敕》:‘诸诗、赋、论题,于子史书出,如于经书出,而不犯见试举人所治之经者听。’臣今相度,欲乞诗、赋、论题,许于九经、《孝经》《论语》、子史并九经《论语》注中杂出,更不避见试举人所治之经,但须于所给印纸题目下备录上下全文,并注疏不得漏落,则本经与非本经,与举人所记均一,更无可避。兼足以示朝廷待士之意,本只为工拙,为去取,不以不全之文掩其所不知以为进退,于忠厚之风,不为无补。”诏从之。今来一次科场,未得出制度题目。(《宋会要》,选举三·科举条制之54,第5314页)
2.3.10.5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十五日,太学博士詹文言:“《元祐贡举敕令》进士不得引用王安石《字说》,乞除其禁。”从之。(《宋会要》,选举三·科举条制之55,第5315页)
2.3.10.6 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十一日,考试所言:“《元丰贡举敕》条分经取人,昨元祐间兼用诗赋,即不得分经。今既专用经义,未知止取文理优长者为合格,或分经通融分数去取。”诏依旧条,分经取人。(《宋会要》,选举三·科举条制之55,第5315页)
2.3.10.7 绍圣二年(1095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提点荆湖北路刑狱陈次升言:“按《贡举敕》,举人因子孙授封官,或进纳得官,或摄授官后免解,或特奏名,而愿纳付身文书,赴省试、御试者听。今欲添入‘应奏授不理选限官准此’十字。”从之。(《宋会要》,选举三·科举条制之56,第5315页)
上面史料所引“贡举”类法律分为“元丰”“元祐”,在法律分类上有“敕式”和“敕令”两种,两者是不同的。
2.3.11 《通用贡举敕》
2.3.11.1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十九日,诏敕令所将贡院帘外誊录、对读、封弥、监门等官避亲,修入《省试条法》。既而敕令所依《淳熙四年十一月二日敕》,并照应《崇宁通用贡举敕》内余官避亲之文,参酌拟修下条:“诸试院官【谓主司及应预考校之官】亲戚【谓本宗袒免以上,或同居无服亲,或缌麻以上亲及其夫、子,或母、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亲之、或女婿、子妇期以上亲】及试院余官谓监门、巡铺、封弥、誊录、对读之类。亲戚谓本宗大功以上亲,或、妻期以上亲,并亲女及亲姊妹之夫、子。并两相避。若见在门客,每员止一名。亦避。右入《绍兴重修省试令》。”从之。(《宋会要》,选举五·贡举杂之4,第5342页)
此条中有《绍兴省试令》,并是“重修”,说明此前已经制定有《省试令》。此外,还有两个通用法律名称:《省试条法》和《淳熙四年一月十二日敕》。
2.3.12 《盐法敕》《茶法敕》
2.3.12.1 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九日,权三司使李承之札子奏:“东南盐法条约,蒙诏旨,俾臣与编修官董唐臣截自元丰三年八月终,应干盐法前后敕札及臣庶起请除一时指挥已施行者更不编修外,修成一百八十一条,分为《敕令格》共四卷,《目录》二卷,乞以《元丰江淮湖浙路盐敕令赏格》为名。如得允当,乞雕印颁行。”从之。(《宋会要》,食货二四·盐法三之22,第6523页)
此次修订的《元丰江淮湖浙路盐敕令格》共有4卷,181条,分为敕、令、格三种,其中“格”主要是赏罚,称为“赏格”。
2.3.12.2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十一日,刑部言:“准旨看详:臣僚论私贩盐人刑名太重。本部据大理寺参详臣僚所请事理,除止系私贩之人有犯,自合遵依《绍兴敕》断罪外,若系亭户卖所隐缩火伏盐及买之者,依《盐敕》,并论如《煎炼私盐法》,一两比二两;及合依《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指挥》,依《海行私盐法》加二等断罪。所有亭户、非亭户煎盐,与私贩、军人聚集般贩,及百姓依藉军兵声势私贩,即依《绍兴二年十二月八日指挥》一节。缘不曾分别斤重数目,若不问多寡,并行决配广南,深虑用法轻重不伦,理合随宜别行多寡断配原。今欲本犯不至徒罪,乞配邻州;若罪至徒,即配千里;如系流罪,仍依元降指挥剌配广南。其所乞详酌私贩不用荫原赦事理,除因官司捕捉,敢与官司斗敌者,系情理凶恶,欲乞依旧引用上件不赦指挥外,余卖买私贩人,今欲依臣僚所请施行。”从之。(《宋会要》,食货二六·盐法五之18,第6565—6566页)
此条引用到较多法律篇名,如《盐敕》《海行私盐法》等。
2.3.12.3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十五日,刑部言:“产盐路分知县在职系兼监盐场,若有收支官钱,即合与本场官同共点对。(令)[今]依已降圣旨指挥参酌修立下项:诸催煎买纳支盐场收支官钱历,本场官月终赍赴兼监知县厅点对书押,违者杖八十,有失收欺弊及知县不为点检者加二等。右合入《元丰江湖淮浙路盐敕》,系创立。一、看详:产盐路分,全籍亭户及备丁小火用心煎趁盐课,中买入官,今依元降圣旨指挥参酌立下条:诸盐亭户及备丁小火辄走投别场煎盐者,各杖八十,押归本场,承认元额;若别场承所属根究不即发遣者,杖一百。右入《元丰江湖淮浙路盐敕》,系创立。”从之。(《宋会要》,食货二六·盐法五之21,第6567页)
此条是增修条文,体现宋朝对正式法律修正案的操作程序。
2.3.12.4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七月二十八日,宰臣秦桧等奏言:“臣等今将《元丰江湖淮浙路盐敕令格》并元丰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后来至绍兴十年三月七日以前应干茶盐见行条法并续降指挥,逐一看详,分门编类到《盐法》《茶法》各一部,内《盐法敕》一卷,《令》一卷,《格》一卷,《式》一卷,《目录》一卷,《续降指挥》一百三十卷,《目录》二十卷,共一百五十五卷,合为一部。《茶法敕令格式》并《目录》共一卷,《续降指挥》八十八卷,《目录》一十五卷,共一百四卷,合为一部,并《修书指挥》一卷。以上茶、盐二书共二百六十卷,作二百六十册,乞下本所雕印颁行。内盐法冠以《绍兴编类江湖淮浙京西路盐法》为名,茶法冠以《绍兴编类江湖淮浙福建广南京西路茶法》为名。所有事属一司、一路、一州、一县等条法指挥,不系今来编类者,自合依旧遵守。先是绍兴十九年十月三十日,干办行在诸军粮料院王珏言:‘窃以茶盐之法,祖宗成宪非不详备,然岁月寖久,积弊滋深。盖缘州郡申明或因都省批送,或因陈献,或因海行,并皆随事设宜,画时颁降。比自建炎之后来未编集,例多断阙,改之(文)[之]文,无复参照,往往州县所引专法,间是一时省记,因此黠吏舞文,得以轻重其手。望下敕令所取应系茶盐文字、并续降画一、见行条法,看详编定。’于是敕令所言:‘寻下诸处抄录到《元丰江湖淮浙路盐法》,并元丰修书后来应干茶盐续降、指挥八千七百三十件。今将见行遵用条法逐一看详,分门编类。'”至是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42,第8255页)
此次修订的茶盐两法,总数达到260卷,其中《盐法》全称是《绍兴编类江湖淮浙京西路盐法》;《茶法》全称是《绍兴编类江湖淮浙福建广南京西路茶法》。盐法分为敕、令、格、式和指挥五种;茶法分为敕、令、格、式及指挥。两法中“指挥”成为主体,“盐法指挥”达130卷,“茶法指挥”有88卷。这也说明宋代“法”泛指所有的法律形式,相当于现在通用法律术语中的“法律”一词。
2.3.13 《高丽入贡敕》
2.3.13.1 政和八年(1118年)十月十七日,知明州楼异言:“检准《高丽入贡敕》:‘(请)[诸]应用什物之类辄充他用者,以违制论;因而损坏,论如弃毁官物法。’所有盗卖、典借及知情典卖借赁之人,若依常盗法,则比之他用条为轻。欲乞于《高丽入贡敕》文添修‘盗卖、典借及有字号知情典卖借赁之者,严立罪赏’专条。”诏限三日立法。(《宋会要》,蕃夷四·渤海国之104,第9833页)
此条是对《高丽入贡敕》的修订立法史料,可知《高丽入贡敕》作为独立法律的存在。
2.3.14 《五服年月敕》
2.3.14.1 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二十一日,审刑院言:“开封府民单如璧母于姑禫服内争家财。准《户律》:‘诸居父母丧,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疏云:‘谓在二十七月内。’今与有司检详典礼,准《五服年月敕》:十三月小祥,除首(经)[絰];二十五月大祥,除灵座,除衰裳,去絰杖;二十七月禫祭,踰月复平常。其单如璧祖母禫制未满。缘三年之丧止以二十七月为满,其二十七月即〔未〕明踰月为限,或须实满二十七月?乞下太常礼院定夺。”(《宋会要》,礼三六·丧服·成服之19,第1551页)
此条史料是一个财产纠纷案,因为涉及亲属关系而引用《五服年月敕》。这说明宋代继承法上不管是身份继承还是财产继承,都受到当事人之间的身份关系影响。
2.3.14.2 宝元二年(1039年)八月十三日,三司度支判官、集贤校理薛绅言:“祖母万寿县太君王氏卒,蒙给假三日。窃以祖母王氏是先臣所生母,服纪之制,罔知所适。伏乞申诏有司,检详条制,俯降朝旨,庶知遵守。”诏送太常礼院详定。礼官言:“《五服年月敕》:‘齐衰三年,为祖后者,祖卒则为祖母。’注云:‘为曾、高祖母亦如之。’又曰:‘齐衰不杖期,为祖父母。’注云:‘父之所生庶母亦同,唯为祖后者乃不服。’又按《通礼义纂》:‘为祖后者,父所生庶母亡,合三年否?《记》云为祖母也,为后三年,不言嫡庶。然奉宗庙当以贵贱为差,庶祖母不祔于皇姑,己受重于祖,当为祭主,不得申于私恩;若受重于父代而养,为后可也。’又曰:‘庶祖母合从何服?礼无服庶祖母之文,有为祖庶母后者之服。晋王廙议曰:受命为后,则服之无嫌。妇人无子,托后族人,犹为之服,况其子孙乎?人莫敢卑其祖也。且妾子父殁,为母得申三年,孙无由独屈,当服之也。’今取到薛绅本家服图,绅系为庶孙,不为祖后,受重于父。看详《五服年月敕》,不载持重之文,于《义纂》即有所据。今薛绅不令不便者,必于无事之时,或事毕之后,明具利害,乃冲改旧文奏上,再下有司,或差官定夺可否。如实可冲改,即再具利害奏闻取旨,方降宣施行。未有临事之时,别引他书,擅自不依敕文,一面定夺奏上。况《五服年月敕》与新定令及《通礼》正文内五服制度,皆圣朝典法,此三处并无为父所生庶母服三年之文。唯《义纂》者,是唐世萧嵩、王仲丘等撰集,本名《开元礼义鉴》,开宝中改修为《开宝通礼义纂》,并依旧文,不曾有所损益,非创修之书,未可据以决事为祖后,受重于父,合申三年之制。”史馆检讨、同知太常礼院王洙言:“伏以礼法二柄,合为宪章,本无异端,同底于治。故君子蹈之则为礼,小人违之则及刑。虽进退异名,而制度一体。百官之守,所当奉行;尺一之文,是为不易。薛绅以父之所生庶母亡,疑所服,乞下有司详定。众官会议,辄不凭用敕文,只据《义纂》定夺。又直引《义纂》‘受命为后则服之无嫌’,此盖晋王廙解祖庶母之说,非庶祖母之事。臣窃见自来有司。其所引《义纂》两条,皆近世诸儒之说,不出于六经之文,臣已别状奏驳。若自今在外臣庶或有值父所生庶母亡,与薛绅事体一同者,如只准令敕不行三年之制,未知处以何罪?若使天下刑法之司舍令敕而守《义纂》,未见其可也。又详《五服年月敕》系天圣五年诏两制与太常礼院详定施行,此实本院所定之文,今乃临事之时,自不遵守,岂谓令便为刑书,与礼文有异,略而不取?亦未可也。况文初因孙奭,本朝名儒,常授经禁中,天下知其达礼,不应于《义纂》所载两条不出于六经,所以奭不取也。今以令之条不载,六经之文不出,辄引以为据,废格制书,臣所以不敢雷同具奏。臣非好立异议,唯知谨敕文,不可临事改易。且礼法之局,所共执行,于法则议刑,于礼则制服,非一司独能专也。伏乞降状付外,令御史台、刑部、审刑院、大理寺与礼院同共定夺闻奏。所贵礼法之官,参议其极,画一之典,无辄重轻。”别状曰:“窃以《义纂》皆近世诸儒之意,不合经义,谨具解正条驳如后。《义纂》云‘礼无庶祖母之文,有为祖庶母后者之服’者,此答问之人明知礼经之中并无庶祖母之事,乃有《丧服小记》祖庶母之说为此。按《丧服小记》云:‘为慈母后者,为庶母可也,为祖庶母可也。’注云:‘父之妾无子者,亦可命己庶子为后。’疏云:‘谓己父之妾为祖庶母。’即非今所谓父所生庶母者也。又云‘晋王广议曰,受命为后,服之无嫌’者,此王廙释祖庶母之事,谓妾子受父之命,为祖妾之后,服之无所嫌疑也。又云‘妇人无子,托后族人,犹为之服,况其子孙乎?人莫敢卑其祖也’者,此亦王廙引此言妇人无〔子〕,或托夫宗姓之子与为之后,犹当服之,况其夫之庶子、庶孙也?庶孙受父之命,为祖妾之后,是莫敢卑其祖也。又云‘妾子父没子,据前条及本条后文所述改。为母得申三年,孙无由独屈,当服之也’者,此亦王廙引此,言妾子父没,尚得为母三年,孙不可不服也。臣谨按《丧服小记》云:‘别子为祖。’注云:‘诸侯之庶子别为后世,为始祖也。’又云:‘继别为宗。’注云:‘别子之世,长其族人为宗也。’又按《丧服小记》云:‘慈母与妾母不世祭也。’注云:‘以其非正也。’引《春秋传》曰:‘于子祭,于孙止。’疏云:‘妾母为庶子,自为其母也,既非其正,故惟子祭之,而孙则否。’据王廙虽知礼经正文无庶祖母之事,乃曲引祖庶母及妇人无子托后族人,并父殁为母申三年者,凡三条,强为此类,而皆非经典本意。殊不知承别子之后,自为大宗,所守者重,不得更为父所生庶母申三年也。况妾母不世祭,岂于祭有厌降之文,于服无衰杀之节?其不然也。且王廙所议,不云受重与否,但云当服之也;不显言丧期之数,同蒙三年之文,非文之不具,盖不达礼之本意也。况此议初问有服无服,本不在三年之章,亦不谓受重者也。臣看详绅为映之孙也,耀卿为别子,始祖也。绅继别之后为大宗也,所守至重,非如次庶子等承传其重者也,不可辄服父所生庶母三年之丧,以废始祖之祭也。《义纂》云:‘《记》云为祖母也,为后三年。’此《义纂》引之,传写错缪也。又云‘不言嫡庶,然奉宗庙当以贵贱为差,庶祖母不祔于皇姑,己受重于祖,当为祭主,不得申于私恩’者,此释为祖之后,自然不得为祖母三年也。又云‘若受重于父代而养为后可也’者,此释子传父重者,代父修养庶祖母亦得三年也。臣谨按礼经所谓重者,皆承后之文。据《义纂》称重于父,亦有二说:一者,嫡长子自为正体,受重可知;二者,或嫡长亡,取嫡或庶次承传父重,亦名为受重也。若继别子之后,自为大宗,所承至重,不得更远系庶祖母为之服三年。唯其父以生己之故,为之三年可也。详《义纂》所谓受重于父者,指嫡长子亡,次子承传父重者也,但其文不同耳同。臣切详《义纂》,其间论说多不与《通礼》正文相副。若于条敕之外,辩详典礼,或取或舍,质正异论可也,非可便取为执据,移夺令也。”诏太常礼院与御史台详定闻奏。众官参详:“耀卿,王氏子。绅,王氏孙,尤亲于慈母、庶母、祖母、庶祖母也。耀卿既亡,绅受重代养,当服之也。复又薛绅顷因籍田覃恩,乞将叙封母氏恩泽(迥)[回]授与故父所生母王氏。其薛绅官爵未合叙封祖母,盖朝廷以耀卿已亡,绅是长孙,敦以孝道,特许封邑。岂可王氏生则辄邀国恩,殁则不受重服!况绅被王氏鞠育之恩,体尊义重,合令解官持齐衰三年之服。”诏从之。(《宋会要》,礼三六·丧服·齐衰服之6,第1540—1542页)
此材料是一个具体个案,因为官员薛绅要求把给亲生母亲的封赏转给自己的祖母而引起争议。从此案的审理看,不同官员大量引用“礼”的相关理论,可以看出宋朝身份法中“礼”构成了核心内容。其中,《开元礼》在宋代礼仪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2.3.14.3 治平二年(1065)正月二十二日,太常礼院言:“近依国朝故事,详定仁宗大祥变除服制,以三月二十九日大祥,至五月二十九日禫,以六月二十九日禫除,至七月一日从吉,已蒙诏可。臣等谨按《礼学》,王肃以二十五月为毕丧,而郑康成以二十七月。《通典》用康成之说,又加至二十七月终,则是二十八月毕丧,而二十九月始吉,盖失之也。祖宗时,据《通典》为正,而未经讲求,故天圣中更定《五服年月敕》,断以二十七月,今士庶所同遵用。夫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不宜有异,请以三月二十九日为大祥,五月择日而为禫,六月一日而从吉。”(《宋会要》,礼二九·历代大行丧礼上之45,第1345页)
2.3.14.4 熙宁八年(1075年)闰四月,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李清臣言:“检会《五服年月敕》:‘斩衰三年加服’条‘嫡孙为祖’,注【云】:‘谓承重者。为曾祖、高祖后者亦如之。’又‘祖为嫡孙正服’条,注云:‘有嫡子则无嫡孙。’又准《封爵令》:公侯伯子男皆子孙承嫡者传袭。若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孙以下准此。究寻《礼令》之意,明是嫡子先死而祖亡,以嫡孙承重则体先庶叔,不系叔存亡,其嫡孙自当服三年之服,而众子亦服为父之服。若无嫡孙为祖承重,则须依《封爵令》嫡庶远近,以次推之。且传爵、承重,义当一体,《礼令》明白,固无所疑。而《五服年月敕》不立庶孙承重本条,故四方士民尚疑为祖承重之服,或不及上禀朝廷,则多致差误。除嫡孙为祖已有上条外,欲乞特降朝旨,诸祖亡无嫡孙承重者,依《封爵令》传袭条,子孙各服本服。如此,则明示天下,人知礼制,祖得继传,统绪不绝,圣主之泽也。”事下太常礼院详定,礼院〔言〕:“检会《五服年月敕》,斩衰三年加服,嫡孙为祖。【(为)[谓]承重者。为曾、高祖后亦如之】当院自来凡有详议持祖服纪内,其间无嫡孙及庶子者依《封爵令》,取庶长孙为后,持三年斩衰之服。缘从来未有明条,多是议论不一,致有差舛。今欲乞为祖承重者,依《封爵令》立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如又无嫡孙之同母弟,即立庶长孙承重,行斩衰之服。”于是礼房看详:“古者封建国邑而立宗子,故周礼适子死,虽有诸子,犹令适孙传重,所以一本统、明尊尊之义也。至于商礼,则适子死立众子,然后立孙。今既不立宗子,又未尝封建国邑,则嫡孙丧祖,不宜纯用周礼。欲于《五服年月敕》嫡孙为祖条修定注词,云:‘谓承重者。为曾祖、高祖后亦如之。嫡子死,无众子,然后嫡孙承重。即嫡孙传袭封爵者,虽有众子犹承重。'”从之。(《宋会要》,礼三六·丧服·斩衰服之5,第1538页)
此条共引《五服年月敕》《封爵令》《礼令》三种法律篇名。
2.3.15 《郊祀大礼按沓敕》
2.3.15.1 绍兴二十九年(1059年)二月二日,太常丞张庭实言:“检照《郊祀大礼按沓敕》:‘诸大礼应奉人(乘)[乖]违失仪者杖一百。应缘大礼行事有违犯,不以本年赦降原减。’元系太常寺省条法,从前每遇大礼,只引律文:‘诸祭祀行事失错及违失仪式者,笞四十。’皆引赦原,更无断罪条法,恐大礼应奉人懈怠不肃,无以惩戒,有失祖宗立法之意。望送敕令所,《绍兴敕》内修入,永久遵守。”从之。(《宋会要》,礼一四·群祀·群祀三之83,第786页)
2.3.16 《六察敕》
2.3.16.1 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十九日,御史黄绛言:“准《六察敕》:诸弹奏,本察官与丞、知杂通签,即旧所领任内事,丞、知杂免签书,诸案互察。看详:诸案互察,止谓察官有旧领任内事合弹劾,于义有嫌,理当互送。(令)[今]诸案元不承互察妨碍事,既不相关,无从察举。若一案有失,泛责诸案,乃是一官兼有六察之责,恐法意本不如此,大理寺取索互察官吏姓名,未敢供报。”诏自今诸案申台移察,应申不申,从私坐,其互察除之。(《宋会要》,御史台二·职官一七之13,第3455页)
2.3.17 《司农寺敕》
2.3.17.1 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十三日,御史中丞、判司农寺蔡确言:“常平旧敕多已冲改,免役等法案未编定。今除合删修为敕外,所定约束小者为令,其名数式样之类为式。乞以《元丰司农敕令式》为目。”从之。(《宋会要》,职官二六·司农寺之13,第3694页)
2.3.17.2 元丰二年(1079年)九月二十九日,司农寺上《元丰司农敕令式》十五卷,诏行之。(《宋会要》,职官二六·司农寺之12,第3694页)
2.3.17.3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编《司农寺敕》成。(《宋会要》,职官二六·司农寺之13,第3694页)
从上面材料看,虽然有“司农”和“司农寺”两种称谓,但同在司农寺目下,说明两种法律名称实质上是同一法律。宋代设有“司农寺”作为“九寺五监”之一。
2.3.18 《官制敕》
2.3.18.1 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二十四日,大理少卿、同详定一司敕令刘赓乞将《官制敕令格式》送三馆、祕阁收藏。从之。(《宋会要》,职官一八·祕书省之14,第3748页)
2.3.18.2 宣和三年(1121年)闰五月十三日,吏部言:“尝取索《元丰官制敕令格式》,将加省察,而遗编断简,字画磨灭,秩序差互,殆不可考。”诏《元丰敕令格式》令国子监雕印颁降。(《宋会要》,职官二八·国子监之23,第3772页)
2.3.19 《入内内侍省敕》
2.3.19.1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二日,详定编修诸司敕式所上《入内内侍省敕式》,诏行之。(《宋会要》,职官三六·内侍省之17,第3897页)
宋朝先设“内侍省”,后改为“入内内侍省”,其职掌为“在皇帝、后妃居所承担饮食、寝居等一切日常生活的侍奉、执役职务……此外,内殿引对群臣,执行百官名物审计、颁赐,发金字递,收接边奏,勾当宫中内诸司,沟通宫中(内庭)与省中(朝廷)的关系,及任中使差遣于外督察众务(包括监军)等等”。[17]这里《入内内侍省敕式》是专门调整皇宫入内内侍省的各种关系的法律。
2.3.20 《走马敕》
2.3.20.1 崇宁四年(1105年)二月十六日,枢密院言:“《大观走马敕》:‘每季取索本路州军粮草文帐,备录闻奏。续奉朝旨,许令取索封桩见在钱物、粮斛,季奏日赴阙进呈。及近奉朝旨,两浙并作一路,仍依旧往还守季。臣等契勘,两路相去辽远,不下数千里,于守季传宣取索入奏,往来时无暂暇,两路帅府安得有互守之理。所奏帐状,窃虑书写不逮,遂至迟延。欲将两路州军每季合取粮草并封桩见在钱物、粮斛帐状等,令逐州军如法攒造,关报走马所,逐旋缴奏,所贵两不相妨。所有其余两路并作一路者,望立法遵守。’看详:诸路粮草并封桩钱物,令走马承受取索闻奏,盖使举察他司。今来若止凭诸州攒造帐,本所缴奏,即与逐州一面申奏事体无异。所有走马承受公事所取索闻奏,自合遵依见行条制外,官司取索粮草帐,虽有立定回报日限,缘日限太宽,兼封桩钱物未有报限条约,乞检会增修。”从之。(《宋会要》,职官四一·走马承受公事之127,第4065页)
2.3.20.2 政和五年(1115年)四月一日,枢密院言:“麟府路走马承受公事扬延宗申:伏见《走马敕》:诸称帅司者,谓经略、安抚、都总管、钤辖司【麟府路军马、泸南沿边安抚、保州信安军安肃军都巡检司同】;又《令》:诸帅司被受御前发下朱红金字牌,因季奏赍赴枢密院送纳。契勘有知府州折可大并似此等处,遇有躬受到御前发下朱红金字牌,合与不合计会赍赴朝廷送纳?”诏并令走马承受赍擎赴阙送纳,诸路似此去处依此。(《宋会要》,职官四一·走马承受公事之130,第4067页)
从此条看,“走马”立法应分为《走马敕》和《走马令》两种。“走马”的全称“都总管司走马承受公事”,职掌是“为皇帝特派、身份公开的特务,负有监察本路将帅、人事、事物、边防动息、州郡不法事。‘事无臣细,皆得按刺’。每年一次赴阙直达奏事。如有边警急报,不时驰驿上闻,并许风闻行事”。[18]其在宋朝是一种官方特务组织。
2.3.21 《减定诸色刺配刑名敕》
2.3.21.1 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五日,帝谓宰臣等曰:“王济上《刑名敕》五道,烦简不等。朕尝览显德中敕语甚烦碎,盖世宗严急,出于一时之意,既以颁下,群臣无敢谏者。”因言:“魏仁浦为相,尝作敕草,云‘不得有违’,堂吏白云:‘敕命一出,违则有刑,何假此言也?’仁浦是之。”王旦曰:“诏敕理宜简当,近代亦伤于烦。”冯拯曰:“开宝中差诸州通判敕刑狱钱谷,一一指挥,方今已简略也。”(《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3,第8213页)
2.3.21.2 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四日,审刑院、大理寺上《减定诸色刺配刑名敕》五卷,诏依奏施行。先是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赦书:“应犯罪人条禁尚繁,配隶尤众,离土乡土,奔迫道途,有恻朕怀,特申宽典。宜令审刑院、大理寺别减定诸色刺配刑名,委中书门下详酌施行。”至是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5,第8226页)
2.3.21.1 条中《刑名敕》内容是否与2.3.21.2条中《减定诸色刺配刑名敕》一致是值得进一步考证,但从内容上看,应是相同的。
2.3.22 《军马司敕》
2.3.22.1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三日,司勋员外郎崔台符言:“准诏删修《军马司敕》。勘会《嘉祐编敕》时有枢密使田况提举。今来置局,稽考旧例,即未有枢臣总领。伏缘军政事重,上系国论,顾非臣等浅见寡闻敢颛笔削,欲望检详故事,特命典领。”诏枢密使陈升之提举。(《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0,第8221页)
2.3.22.2 元符元年(1098年)四月二十九日,详定删修《军马司敕例》成书。先是绍圣元年正月十日诏:《军马司敕例》久不删修,类多讹缺,可差官置局修定。二年正月十八日,诏差知枢密院事韩忠彦提举管勾,刑部侍郎范纯礼、度支员外郎贾种民充详定官。至是上之。降诏奖谕知枢密院事曾布、知定州韩(宗)[忠]彦,余赐银绢有差。(《宋会要》,刑法一·令一之18,第8230页)
2.3.22.3 大观二年(1108年)九月十八日,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可以乱实久矣。比阅《军马司敕例》,有敕令格式之名,而名〔实〕混淆,敕中有令,令中有格,甚失先帝设此逆彼、禁于已然未然之训,殆未足以称扬功遵制之意。可令有司重加刊正。”(《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23,第8236页)
从此条看,元符元年修成的《军马司敕例》,虽然已经按敕令格式分类立法,但并没有严格遵循宋神宗对敕、令、格的定义分类,出现混乱。当然,这可能与元祐年间反元丰改革有关。此外,《军马司敕》与《军马司敕例》是否是同一法律是值得考察的。从宋朝法律名称看,《军马司敕例》包括有“敕”和“例”两种法律。从这个时期的立法看,一些法律名称上确有“例”为名的,即“例”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法律形式。
2.3.22.4 政和三年(1113年)八月十五日,臣僚言:“《军马敕》:诸教象法誊录传播者杖一百。访闻比年以来,市民将教法并象法公然镂板印卖,伏望下开封府禁止。”诏印板并令禁毁,仍令刑部立法申枢密院。(《宋会要》,刑法二·禁约二之60,第8315页)
2.3.23 《在京海行敕》
2.3.23.1 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六日,枢密使吴充言:“检会《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赦书》:‘应掌狱详刑之官,累降诏条,务从钦恤。今后按鞠罪人,不得妄加逼迫,致有冤诬。其执法之官所定刑名必先平允,内有情轻法重、理合哀矜者,即仰审刑院、刑部、大理寺具事状取旨,当议宽贷。’治平四年九月,诏开封府、三司、殿前马步军司,今后逐处所断刑名,内有情轻法重,许用赦书,取旨宽贷;《在京海行敕》:诸犯流以上罪,若情重可为惩戒及情理可务者,并奏裁。窃详赦书之(易)[意],初无中外之别,祗缘立文有碍,遂致推择未均。何则?审刑院、大理寺、刑部等处若非于法应奏,无繇取旨从宽。虽是命官、使官等合奏公案,若有情轻法重,方得应用赦书施行,其余一无该及。后来在京刑狱官司亦得换以取旨,其为德泽不为不厚。然天下至广,囹圄实繁,岂无情轻法重之人,而官吏苟避不应奏之罪,一切以重法绳之,恐未副朝廷钦慎仁悯之意。【甲乙二人所犯略同,甲以于法该奏,法寺得引情轻法重取旨宽贷,乙以于法不该奏,遂获全罪,殆非均当,有幸不幸尔‘甲乙二人’至‘幸不幸尔’原在‘恐未副’下,作正文大字。原有眉批云:‘甲乙二人至幸不幸尔应小注’,今据以改为小字注,并移于此】今后天下罪人犯徒流罪或该编配者,情轻法重,并许本处具犯状申提点刑狱司看详,委是依得赦书,即缴连以闻。所贵罪法相当,中外一体。如恐地远淹系,其川、广、福建或乞委安抚、钤辖司详酌指挥,断讫(间)[闻]奏。仍委中书、枢密院点检。”诏送重修编敕所详定以闻。本所看详:“缘天下州郡日有该徒流及编配罪人,若更立情轻法重奏裁之法,不惟淹系刑狱,兼恐案牍繁多,未敢立法,乞朝廷更赐指挥。”(《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0,第8221页)
此条材料的《在京海行敕》作为一个区域性法律的名称十分值得怀疑,因为“海行”是特指适用于全国的法律,而“在京”已经限定了适用的区域。这样,就把适用于京城地区的法律转变成适用于全国的法律。
2.3.24 《诸司敕》
2.3.24.1 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二十五日,编修令式所上《司敕式》二十四卷,诏颁行。先是命官修令式,至是先成抬赐式一、支赐式二、赏赐赠式十五、问疾浇奠支(支)[赐]式一、御厨食式三、炭式二。上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0,第8222页)
2.3.24.2 熙宁十年(1077年)二月二十七日,详定编修诸司敕式所上所修《敕令格式》十二卷,诏颁行。翰林医官院五,广圣宫一,庆宁宫一,大内钥匙库一,资善堂一,后苑东门药库一,提点军器等库,入内内侍省使臣差遣一。(《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0,第8222页)
2.3.24.3 熙宁十年(1077年)十一月四日,详定编修诸司敕式所上所修《敕令格式》三十卷,诏颁行。龙图、天章、宝文阁四,延福宫一,起居院一,四方馆一,玉牒所一,入内内侍省合(用)[同]凭由司二,翰林图画院二,提点内弓箭南库并内外库二,后苑御弓箭库一,入内内侍省使臣差遣四,内侍省使臣差遣三,御药院二,在内宿直人席荐一。(《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0,第8222页)
从上面材料看,诸司敕令所修成的法律可以统称为《诸司敕令式》,在分类上具体由各司为“门”,分门编撰。
2.3.25 《吏部四选敕》
2.3.25.1 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二十五日……尚书省上所修《吏部四选敕令格式》,乞先次颁降,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3,第8225页)
2.3.26 《都提举市易司敕》
2.3.26.1 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三日,户房检正官吴雍、王震上《都提举市易司敕》。(《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3,第8224页)
2.3.27 《常平免役敕》
2.3.27.1 绍圣三年(1096年)八月二日,详定重修敕令所言:乞将见修《贡举敕令格式》依《常平敕》别为一书。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17,第8230页)
2.3.27.2 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八日,详定重修敕令所言:“常平等法,在熙宁、元丰间各为一书。今请敕令格式并依元丰体例修外,别立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等门成书,同《海行敕令格式》颁行。”降诏:自为一书,以《常平免役敕令》为名。(《宋会要》,食货一四·免役下之10,第6270页)
从此看,元丰年间修的《常平免役敕令》由常平、免役、农田、水利和保甲等“门”组成,是国家救济、田产、赋税和农村组织立法的集大成,是宋朝农村治理立法的集大成。
2.3.27.3 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十一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溥)[惇]上《常平免役令敕》,诏颁行之。惇赐诏奖谕,仍赐银绢三百匹两;详定官翰林学士承旨、朝散大夫、知制诰蔡京迁一官。其余官吏减半支赐有差。(《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8,第8231页)
2.3.27.4 崇宁元年(1102年)八月二日,中书省言:“臣僚奏:户部右曹更改诸路役法,增损元丰旧制五百九项不当。勘会永兴军路乞行差役,州、县申请官已降指责罚。湖南、江西提举司乞减一路人吏雇直,见取会别作施行外,如江西州军止以物贱减削人吏雇直,显未允当。至如役人罢给雇钱去处,亦害法意,理合依旧。”诏户部并依《绍圣常平免役敕令格式》及元降《绍圣签贴役法》施行。其元符三年正月后来冲改《绍圣常平免役敕令格式》并冲改《签贴续降指挥》,并不施行。(《宋会要》,食货一四·免役下之13,第6271页)
此条中《绍圣签贴役法》在元符年间被改称为《签贴续降指挥》,从此可知“法”和“指挥”在法律术语上的关系。
2.3.27.5 崇宁三年(1104年)二月二日,臣僚言:“免役之法,始于熙宁,成于绍圣。神考之稽古创制,哲宗之遵业扬功,着为万世不刊之典,讵可轻改?元符末,官吏观望,欲以私意变乱旧条。户部侍郎王吉首先建言,乞委本部郎中及举官两员同共看详,删修役法之未尽未便者。遂以朝奉郎李深、中大夫陆元长同都官程筠等刊修,凡改更诸路役法、增减元丰旧制五百九项。如减手力、乡书手雇钱,重立院虞候散从官家业、添衙前重难、增斗子人数之类,毛举事目,恣为更改,意在沮毁成法。至若常平库子、搯子不支雇钱,则是公然听其取乞,尤害法意。朝廷照其奸弊,故户部侍郎吕仲甫止缘改宽剩钱一条,特蒙黜责。后虽力自辩明,亦由南京下迁徐州,修撰降为直阁。若户部尚书虞策等无所畏惮,辄更先帝旧制,冲改役法五百九项之多,岂宜宽贷?况崇宁元年八月三日圣旨:所有元符三年正月后来冲改《绍圣常平免役敕令格式》并冲改《签贴役法续降指挥》,并不施行。以见前日刊修之官阿附沮坏,罪状甚明。王吉、李深今已谪居远州,编入奸籍,其虞策、吕益柔偃然安处从班,中外未免疑惑。伏望严行降黜,以允公论。”(《宋会要》,食货一四·免役下15,第6272页)
此条对熙宁、绍圣、元符年间三次所修《常平役法》《签贴役法》的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三个时期在立法上的不同。
2.3.27.6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月二十八日,详定一司敕令所言:“修立到盐亭户不许买扑坊场条:‘诸坊场以违碍人。’谓应赎若犯徒或三犯杖各情重,不计赦前后并见欠官钱物,见任品官、见充吏人贴书、盐亭户、巡检司土军之家;‘承买者杖一百,诈隐者加一等;即已承买后始有违碍而不自陈,以同居无违碍亲戚掌领尚冒占者,准此。若已承买而后为吏人贴书者,又加一等’。右入《政和续附绍圣常平免役敕》,以《政和续附绍圣常平免役敕》、绍兴十二年二月二十日都省批状指挥详定。”(《宋会要》,食货二六·盐法五之29,第6572页)
2.3.27.7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一月六日,太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举详定一司敕令秦桧等上《常平免役敕》五卷、《目录》二卷,《令》二十卷、《目录》六卷,《格》三卷、《目录》一卷,《式》五卷、《目录》一卷,《申明》六卷,《厘析条》三卷,《对修令》一卷,《修书指挥》一卷。诏自来年三月一日颁降,仍以《绍兴重修常平免役敕令格式》为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第8254页)[19]
从此次看,此处“常平免役”应是较为全面,内容丰富,成为此方面立法的集大成之作。
2.3.28 《六曹通用敕》《寺监通用敕》《库务通用敕》《六曹寺监通用敕》《六曹寺监库务通用敕》《寺监库务通用敕》
2.3.28.1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十八日,敕令所看详:“臣僚陈请:吏部七司近因申请,修立到人吏犯赃,同保人停降编管断罪之法。自降指挥后来,铨曹之吏稍知畏戢。然独行于吏部七司,而户部以下诸司亦莫之行。乞将上条并入《尚书六曹寺监通用敕令》施行。本所看详:渡江以来,铨部案籍不存,遂以《大观六曹寺监通用敕令》条立法禁。今欲将《吏部七(旬)[司]通用敕令》并入《大观尚书六曹寺监通用敕令》施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36,第8249页)
2.3.28.2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二十日,大理寺言:“决配指挥,绍兴元年正月十四日敕:‘行在见任官,三省、枢密院、六曹、百司人吏等,并不得于五军并诸头项统兵官下兼带差遣,及诸军人不得互换相兼。今后有犯被差又差之者,有官人除名勒停,无官人决配。’绍兴元年五月二十四日诏:‘自今后州县如有合科催物色,须管明以印榜开坐实数若干,仍具一般印榜申监司。监司因出巡视行按察,不得更似日前先多科其数,然后轻重出入。违者窜岭表,人吏决配,仍许民户越诉。'《嘉祐敕》一《宣敕》言:当行极断决配除名之类,本犯轻者并以违制论,仍具案奏听敕裁。《大观尚书六曹寺监库务通用敕》:诸称配及编管少言地(理)[里]者,并〔决配〕五百里外。其前立定决配明文,庶使承用官司有以遵守。”敕令所看详:“犯罪之人情状轻重不一,本罪刑名自有等差,决配之法不得不异。若谓前项元无立定决配之文,立为定法,恐或罪不称情。今欲申明,如于逐项指挥有违犯之人,除依法定断本罪外,取旨量轻重决配施行。”从之。(《宋会要》,刑法四·配隶之45,第8470页)
在立法上有“尚书六曹寺监”和“尚书六曹寺监库务”,后者包含的中央机关更多。宋朝时“尚书六曹”是指尚书省下的六部。
2.3.28.3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二月十四日,太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举详定一司敕令秦桧等上《六曹通用敕》一卷、《令》三卷、《格》一卷、《式》一卷、《目录》六卷,《寺监通用敕》一卷、《令》二卷、《格》一卷、《式》一卷、《目录》五卷,《库务通用敕》一卷、《令》二卷、《目录》四卷,《六曹寺监通用敕》一卷、《令》二卷、《格》一卷、《式》一卷、《目录》五卷,《六曹寺监库务通用敕》一卷、《令》一卷、《格》一卷、《目录》三卷,《寺监库务通用敕》一卷、《令》一卷、《目录》二卷、《申明》四卷。诏自绍兴十三年四月一日颁行,仍以“绍兴重修”为名。先是绍兴六年六月一日,大理正张柄言:“《大观六曹寺监库务通用法》内有已经(重)[冲]改,乞送修立官司逐一看详。”(《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39,第8252页)
宋朝在神宗朝官制改革后,中央具体事务机构从以前以“司”为中心转变成六曹、寺监、库务三大类,所以在立法上开始出现以六曹、寺监和库务为纲目的分类体系。三者出现以“六曹通用”、“寺监通用”、“库务通用”、“六曹寺监通用”、“六曹寺监库务通用”和“寺监库务通用”等六类组合机构法律名称。这里所修法律都是适用于两个部门以上的,所以都加了“通用”两字。
2.3.29 《铨曹敕》
2.3.29.1 治平三年(1066年)五月,吏部流内铨进《铨曹格敕》十四卷,诏行之。(《宋会要》,选举二四·铨选三·流内铨之12,第5703页)
2.3.30 《元祐差役敕》
2.3.30.1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二十三日,户部言:“按《元祐差役敕》:‘单丁、无丁或女户,如人丁添进,合供力役者,若经输钱二年以上,与免差役一次。’缘其间有户窄役频处,今欲依本条下添入注文:‘户窄空闲不及二年处,即免一年。'”从之。(《宋会要》,食货六五·免役二之62,第7831页)
2.3.31 《殿中省通用敕》
2.3.31.1 政和五年(1115年)九月十二日,殿中省言:“东上奏,今月八日集英殿宴,教坊未喝酒遍,有尚酝奉御李弼不合赴揭盏位失仪。检会《政和殿中省通用敕》:诸应奉失设若稽缓者谓如应进酒食而不即进、当撤馔而不即撤之类。杖八十。契勘李弼自来未曾经历亲近差遣,窃虑别致阙误。”诏依法赎罚讫,对换司圉奉御。(《宋会要》,礼四五·宴享之17,第1730页)
2.3.32 《冬教保甲敕》
2.3.32.1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十三日,枢密院上《冬教保甲敕》,诏行之。(《宋会要》,兵二·乡兵之38,第8644页)
2.3.33 《中书省敕》《尚书省敕》《枢密院敕》《三省通用敕》《三省枢密院通用敕》
2.3.33.1 乾道九年(1173年)二月六日,右丞相梁克家、参知政事曾怀上《中书门下省敕》二卷、《令》二十二卷、《格》一十三卷、《式》一卷、《申明》一卷,《尚书省敕》二卷、《令》七卷、《格》二卷、《式》三卷、《申明》二卷,《枢密院敕》四卷、《令》二十四卷、《格》十六卷、《申明》二卷,《三省通用敕》一卷、《令》五卷、《格》一卷、《式》一卷、《申明》一卷,《三省枢密院通用敕》二卷、《令》三卷、《格》一卷、《式》一卷、《申明》三卷,《目录》二十卷,并元修《看详意义》五百册,乞冠以《乾道重修逐省院敕令格式》为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49,第8262页)
从此可知宋朝中央基本分为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外加枢密院,共组成中央四大组织体系。
2.3.34 《禄敕》《在京禄敕》
2.3.34.1 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三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举详定一司敕令秦桧等续上《禄敕》一卷、《禄令》二卷、《禄格》一十五卷,《在京禄敕》一卷、《禄令》一卷、《禄格》一十二卷,《中书门下省、尚书省令》一卷,《枢密院〔令〕》一卷、《格》一卷,《尚书六曹寺监通用令》一卷,《大理寺右治狱令》一卷,《目录》六卷,《申明》六卷。诏自绍兴九年正月一日颁行,仍以《绍兴重修禄秩敕令格》为名。先有诏将嘉祐、熙宁、大观禄令并政和禄令格及政和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后来续降指挥编修,除已先次修成《敕》二卷、《令》三卷、《格》二十五卷、《目录》一十三卷、《申明》一十五卷、《修书指挥》一卷、《看详》一百四十七卷,于绍兴六年九月二十一日进呈讫,至是续修上焉。(《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38,第8251页)
此条中《禄敕令格式》和《在京禄敕令格式》分别是禄法中的两大类,前者是“海行”,后者是仅适用京官、朝官的区域性法律。
2.3.35 《大宗正司敕》
2.3.35.1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十一月九日,详定一司敕令所上:《大宗正司敕》一十卷、《令》四十卷、《格》一十六卷、《式》五卷、《申明》一十卷、《目录》五卷。诏颁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42,第8255页)
2.3.36 《参附尚书侍郎左右选通用敕》《参附司封敕》《参附司勋敕》《参附考功敕》
2.3.36.1 绍兴三十年(1160年)八月十一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提举详定一司敕令陈康伯等上《尚书左选令》一卷、《格》二卷、《式》一卷、《申明》一卷、《目录》三卷,《尚书右选令》二卷、《格》二卷、《式》一卷、《申明》二卷、《目录》三卷,《侍郎左选令》二卷、《格》一卷、《申明》一卷、《目录》三卷,《侍郎右选令》二卷,《格》二卷、《式》一卷、《申明》二卷、《目录》三卷,《尚书侍郎左右选通用敕》一卷、《令》二卷、《格》一卷、《式》一卷、《申明》二卷、《目录》一卷,《司封敕》一卷、《令》一卷、《格》一卷、《申明》一卷、《目录》一卷,《司勋敕》一卷、《令》一卷、《格》一卷、《申明》一卷、《目录》一卷,《考功敕》一卷、《目录》一卷,《改官申明》一卷,《修书指挥》一卷,《厘析》八卷。诏下本所颁降,仍以《绍兴参附尚书吏部敕[令]格式》为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46,第8258页)
2.3.37 《吏部敕》
2.3.37.1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二十七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胜非等上《吏部敕》五册、《令》四十一册、《格》三十二册、《式》八册、《申明》一十七册、《目录》八十一册、《看详司勋获盗推赏刑部例》三册、《勋臣职位姓名》一册,共一百八十八册。诏自绍兴四年正月一日颁行,仍以《绍兴重修尚书吏部敕令格式并通用敕令格式》为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32,第8249页)
此次修成的吏部法律中,令类的数量是44册,“敕格式”合为45册,可知“令”的数量为四种法律形式中最多部分。
2.3.38 《吏部七司敕》
2.3.38.1 开禧元年(1205年)五月二日,权吏部尚书丁常任等言:“参修《吏部七司条法》,今来成书,乞以《开禧重修尚书吏部七司敕令格式申明》为名。”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三之59,第8271页)
宋朝吏部七司有一个演变过程,北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前官吏考选、管理由审官东、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司封,司勋和考功七司组成;元丰官制改革后,总归吏部,下设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司封、司勋和考功七司,总称为“吏部七司”。这是宋朝官制立法在名称上存在不同的原因。
2.3.39 《殿中省敕》《提举所敕》《六尚局敕》《供奉库敕》
2.3.39.1 崇宁三年(1104年)二月二十九日,蔡京言:“奉诏令讲仪司修立六尚局条约闻奏,谨以元陈请画一事件并稽考参酌,创为约束,删润修立成《殿中省提举所六尚局供奉库敕令格式》并《看详》,共六十卷。内不可着为永法者,存为‘申明’;事干两局以上者,总为‘殿中省通用’,仍冠以‘崇宁’为名。所有应干条画、起请、续降、申明及合用旧司条法,已系新书编载者更不行用。不系新书收载,各令依旧引用。”从之。(《宋会要》,职官一九·殿中省之9,第3551页)
此条对所修“申明”的定义是“不可永为法者”,说明“申明”在立法分类中的标准和效力。此次修法涉及的机构有殿中省、提举所、六尚局、供奉库四个中央专门机构。
2.3.40 《度支敕》《金部敕》《仓部敕》
2.3.40.1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八日,门下中书外省言:“取到户部左右曹、度支、金部、仓部官制条例,并诸处关到及旧三司续降、并奉行官制后案卷宣敕,共一万五千六百余件,除海行敕令所该载者已行删去,它司置局见编修者各牒送外,其事理未便、体制未顺,并系属别曹、合归有司者,皆厘析改正,删除重复,补缀阙遗。修到《敕令格式》共一千六百一十二件,并删去‘一时指挥’共六百六十二册,并申明画一一册,先次颁行,以《元丰尚书户部度支金部仓部敕令格式》为名,所有元丰七年六月终以前条贯已经删修者,更不施行。其七月以后条贯,自为后敕。”(《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3,第8225页)
元丰官制改革后,户部下设有度支、金部和仓部。此处法律实由“度支敕令格式”、“金部敕令格式”和“仓部敕令格式”三部分组成。
2.3.41 《景灵宫供奉敕》
2.3.41.1 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二十二日,入内供奉官冯宗道上《景灵(官)[宫]供奉敕令格式》六十卷。(《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2,第8224页)
2.3.42 《宗子大小学敕》
2.3.42.1 大观四年(1110年)闰八月十八日,工部尚书、《圣政录》同编修官李图南奏:“臣将《大观内外宗子学敕令格式》等与奏禀到条画事件,重别详定到《宗子大小学敕》一册、《令》七册、《格》五册、《式》二册、《申明》一册、《一时指挥》一册、《对修敕》一册、《令》二册,总二十一册。谨缮写上进。如得允当,乞付尚书省礼部颁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24,第8238页)
2.3.43 《御试贡举敕》《省试贡举敕》《府监发解敕》《御试省试府监发解通用敕》《内外通用贡举敕》
2.3.43.1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二月十五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举详定一司敕令万俟卨等上《御试贡举敕》一卷、《令》三卷、《式》一卷、《目录》一卷、《申明》一卷,《省试贡举敕》一卷、《令》一卷、《式》一卷、《目录》一卷、《申明》一卷,《府监发解敕》一卷、《令》一卷、《式》一卷、《目录》一卷、《申明》一卷,《御试省试府监发解通用敕》一卷、《令》一卷、《格》一卷、《式》一卷、《目录》二卷,《内外通用贡举敕》二卷、《(今)[令]》五卷、《格》三卷、《式》一卷、《目录》四卷、《申明》二卷,《厘正省曹寺监内外诸司等法》三卷,《修书指挥》一卷。诏可颁降,仍以《绍兴重修贡举敕令格式》为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44,第8257页)
宋朝把科举分为御试贡举、省试贡举和府监发解三个不同级别,在立法上采用三者为基本分类,外加“通用”而构成五种法律。
2.3.44 《国子监敕》《太学敕》《武学敕》《律学敕》
2.3.44.1 绍兴十三年(1143年)十月六日,太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举详定一司敕令秦桧等上《国子监敕》一卷、《令》三卷、《格》三卷、《目录》七卷,《太学敕》一卷、《令》三卷、《格》一卷、《式》二卷、《目录》七卷,《武学敕》一卷、《令》二卷、《格》一卷、《式》一卷、《目录》五卷,《律学敕》一卷、《令》二卷、《格》一卷、《式》一卷、《目录》五卷,《小学令格》一卷、《目录》一卷,《监学申明》七卷,《修书指挥》一卷。诏自来年二月一日颁行,仍以“绍兴重修”为名。[20](《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40,第8253页)
从此可知,宋代中央教育分为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小学等不同形式。
2.3.45 《太学敕》
2.3.45.1 绍圣三年(1096年)十二月十八日,翰林学士承旨、详定国子监条制蔡京言:“奉敕详定国子监三学并外州军学制,今修成《太学敕令式》二十三册,以‘绍圣新修’为名。”诏以来年正月一日颁行。(《宋会要》,职官二八·国子监之4,第3764页)
由此可知,宋代国子监下分为太学、律学、武学,总称为“国子监三学”。此外,宋朝中央还有算学、小学、书学、画学等。
2.3.46 《小学敕》
2.3.46.1 大观三年(1109年)四月八日,知枢密院郑居中等言:“修立到《小学敕令格式申明一时指挥》。乞冠以‘大观重修’为名,付礼部颁降。”(《宋会要》,崇儒二·在京小学之1,第2761页)
2.3.47 《诸路州县学敕》
2.3.47.1 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四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蔡京等奏:“昨具陈情,乞诸路置学养士,伏奉诏令讲议立法,修立成《诸州县学敕令格式并一时指挥》凡一十三册,谨缮写上进。如得允当,乞下本司镂版颁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22,第8235页)
2.3.47.2 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六日,宰臣蔡京等言,修立成《诸路州县学敕令格式并一时指挥》,诏镂板颁行。(《宋会要》,崇儒二·郡县学·政和学规之10,第2767页)
2.3.48 《书画学敕》
2.3.48.1 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十一日,都省言:“窃以书用于世,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谕之。盖一道德,谨(守)[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未有校试劝(尚)[赏]之法,欲倣先王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牧)[拔],使人自奋所身于图书工技。朝廷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令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修成《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从之。(《宋会要》,崇儒三·书学之1,第2787页)
宋徽宗朝中央增设书学、画学、算学等专科学,且进行专门立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中增设书学、画学、算学的时期。
2.3.49 《算学敕》
2.3.49.1 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十一日,都省札子:“切以算数之学,其传人矣。《周官》大司徒以(卿)[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周之盛时,所不废也。历代以来,(囚)[因]革不同,其法具(官)在。神宗皇帝追复三代,修立法令,将建学焉。属元祐异议,遂不及行。方今绍述圣绪,小大之政,靡不修举,则算学之设,实始先志。推而行之,宜在今日。今将《元丰算学条制》重加删润,修成(刺)[敕]令,并《对修看详》一部,以《崇宁国子监算学敕令格式》为名,乞赐施行。”从之。都省上《崇宁国子监算学书学敕令格式》,诏:“颁行之,只如此书可也。”(《宋会要》,崇儒三之3·算学,第2788页)
此条中《对修看详》是一种法律名称,应是立法成果的一种。
2.3.50 《律学敕》
2.3.50.1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十七日,详定所奏:“续修到《律学敕令格式看详并净条》,冠以‘绍圣’为名。”(《宋会要》,崇儒三之10·律学,第2793页)
2.3.50.2 政和六年(1116年)六月五日,户部尚书兼(许)[详]定一司敕令孟昌龄等奏:“今参照熙宁旧法,修到《国子监律学敕令格式》一百卷,乞冠以‘政和重修’为名。”诏颁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之29,第8242页)
2.3.51 《武学敕》
2.3.51.1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十七日,详定所续修到《武学敕令格式看详》,冠以“绍圣”为名。从之。(《宋会要》,崇儒三·武学之31,第2805页)
2.3.52 《在京人从敕》
2.3.52.1 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六日,删定在京当直所修成敕令式三卷,乞以《元丰新定在京人从敕令式》为目颁降。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1,第8223页)
2.3.53 《马递铺敕》
2.3.53.1 大观元年(1107年)七月二十八日,蔡京言:“伏奉圣旨,令尚书省重修《马递铺海行法》颁行诸路。臣奉承圣训,删润旧文,编缵成书,共为一法。谨修成《敕令格式》《申明》《对修》,总三十卷,并《看详》七十卷,共一百册,计六复,随状上进。如或可行,乞降付三省镂版,颁降施行。仍乞以《大观马递铺敕令格式》为名。”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23,第8236页)
从此可知,大观修法前已经制定过《马递铺海行法》,可是没有严格按敕令格式分类立法。此次修法的最大特点是严格按敕令格式分类立法。
2.3.54 《赏赐敕》
2.3.54.1 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十二日,诏颁门下中书后省修到《度支大礼赏赐敕令格式》。(《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一之14,第8226页)
2.3.55 《夏祭敕》
2.3.55.1 政和七年(1117年)五月二十七日,礼制局编修《夏祭敕令格式》颁行。(《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29,第8243页)
2.3.56 《明堂敕》
2.3.56.1 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二十四日,详定一司敕令所奏:新修《明堂敕令格式》一千二百六册,乞下本所雕印颁降施行。从之。(《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31,第8244页)
2.3.57 《诸班直诸军转员敕》《亲从亲事官转员敕》
2.3.57.1 绍兴八年(1138年)六月十九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使赵鼎等上《诸班直诸军转员敕》一卷、《格》一十二卷,《亲从亲事官转员敕》一卷、《令》一卷、《格》五卷。诏降付枢密院行使,仍以《绍兴枢密院诸班直诸军转员敕令格》及《绍兴枢密院亲从亲事官转员敕令格》为名。(《宋会要》,刑法一·格令二之38,第8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