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大器晚成的卓越作家

作为她小说作品的开山之作,《安慰者》的成功使斯帕克信心倍增,此时的她已经39岁,年近不惑,可谓大器晚成的小说家。然而,她成名后的创作道路渐入佳境,而且她毫不懈怠,不断奋斗,最终成为多产的著名作家,总共创作了22部小说名著。

1957年6月,麦克米兰出版社宣称《安慰者》售罄,接着马上重印此书,随后美国版的《安慰者》也面世,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同年,麦克米兰出版社与斯帕克签订合同,准备出版她的第二部小说《罗宾逊》及一部短篇小说集。

1958年6月,《罗宾逊》问世。小说主要讲述飞机失事后的三个幸存者,即马洛(January Marlow)、威尔斯(Tom Wells)和沃特福德(Jimmie Waterford)在一个小岛上的冒险经历。岛主与小岛同名,都叫作罗宾逊。他救活并照顾这三位幸存者,不久后,岛主失踪。岛上的3个幸存者费尽心思揣摩原因。在他们互相猜忌和争斗之后,罗宾逊神秘地返回。斯帕克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没有解释罗宾逊为何神秘离开和返回。小说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主角马洛在许多方面与斯帕克有着共性:比如,两人都是诗人兼评论家,祖母来自同一个地方,都有过短暂的婚姻并育有儿子,都喜欢一只名字叫作兰陵的波斯猫。[20]这部作品得到《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旁观者》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著名杂志的好评。

1959年3月,《死亡警告》问世,被誉为“20世纪50年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21]。它描写了许多老人接到一个来源神秘的威胁电话时的不同反应和应对方式,力图刻画出老年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态。该小说在英国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欢迎,著名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1932—)、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伊丽莎白·简·霍尔德(Elizabeth Jane Howard,1923—2014)和伊芙琳·沃都撰文高度评价此书。然而该书在美国出版时,除了《纽约客》外,评论界的反应平淡,以至于李平科特出版社的编辑李恩·凯力克(Lynn Carrick)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才最终说服董事会与斯帕克续约,准备出版她的下一部小说《佩克汉姆莱民谣》(The Ballad of Peckham Rye,1960)。为了提高《死亡警告》的知名度,英国的麦克米兰出版社不仅为斯帕克打广告、召开签名售书会,而且还邀请维尼夏·穆莱(Venetia Murray)对她访谈。

1960年3月3日,《佩克汉姆莱民谣》出版时,英国的《标准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观察家报》(The Observer)和《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都刊文盛赞,称她为“具有真正的天赋,可以让环境显得恐怖和喧闹”[22],这本“重要的小说”[23]描写了一位叫道格尔·道格拉斯(Dougal Douglas)的改良主义者试图在佩克汉姆地区进行改革,但最终遭遇失败的经过。《佩克汉姆莱民谣》出版后不到两周,就跃居英国《标准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畅销书的第五位。1960年,该小说在美国与读者见面后,同样引起广泛的关注。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等在内的重要报刊都给予好评。

随着斯帕克的声名鹊起,麦克米兰出版社更加注重对其作品的宣传,1960年10月,在《单身汉》(The Bachelors,1960)出版之际,出版社为斯帕克举办了小说出版首发仪式。在这之前就有《泰晤士文学副刊》和《纽约客》等英美国家的著名报刊登载伊芙琳·沃和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等资深小说家的评论文章,其中充满了对斯帕克的溢美之词。《单身汉》讲述一些中年或者年近中年的男人的生活,涉及婚姻、性爱、责任、善恶、妒忌等话题。《单身汉》取得成功后,斯帕克从麦克米兰出版社获得丰厚的薪酬,改善了生活条件。她还抽出时间来整理和编写剧本《播放的声音》(Voices at Play,1961)和《哲学博士》(Doctors of Philosophy,1963),同时也尝试把小说改编为舞台剧或广播剧。

1961年6月,在麦克米兰出版社及其编辑狄克森(Dickson)的帮助下,斯帕克如愿以偿地抵达圣地耶路撒冷开始朝拜之旅,在此期间的经历成为《曼德鲍姆门》(The Mandelbaum Gate,1965)的主要素材来源。彼时,剧本《播放的声音》(Voices at Play,1961)出版了,但是读者的反应不甚热烈。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到1961年10月在英国付梓。《纽约客》在此前用了一整期的篇幅来连载该小说。斯帕克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英国女作家,借此一举成名。然而,美国读者群的狂热并未能左右英国人的判断。虽然英国评论界对《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仍然有相当部分的评论意见并不太友好,有人觉得故事过于简单、重复太多,也有人认为她的创作速度过快,导致作品质量不高。[24]总体而言,《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在英国不太受欢迎,这令斯帕克心生不满。她归咎于英国麦克米兰出版社为她小说所做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还对他们给予的报酬不满意。1962年1月12日,斯帕克在与麦克米兰出版社发生争执后来到纽约,发现这个城市比伦敦更适合她。1月17日,《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在美国出版,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赞誉。李平科特出版社为她举办了鸡尾酒宴会,邀请了厄普代克、W.H.奥登(W.H.Auden,1907—1973)和莱昂内尔·特里宁(Lionel Trilling,1905—1975)等著名作家和出版界名士。1962年4月21日晚上,斯帕克的父亲去世。此前,斯帕克回家照看他期间,与哥哥菲利普相处不太融洽,与儿子有过激烈的争吵。父亲离世后,她觉得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心理上,自己与故乡的距离愈发遥远。葬礼过后,由于她给母亲的经济补助远远低于其期望值,母女关系开始恶化。不久后,斯帕克就暂别爱丁堡,飞赴纽约。1962年,斯帕克的主要心思放在创作戏剧作品《哲学博士》上。10月1日,这部舞台剧上演。虽然在两周前,她刚刚凭借由《佩克汉姆莱民谣》改编的广播剧到意大利城市维罗那接受“意大利奖”(the Italia Prize),可能是由于《哲学博士》的后现代主义色彩颇浓,它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未能像她的小说一样获得较大的成功。

从1962年10月起,斯帕克在纽约居住了3个月,计划把这座城市当作以后的居住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她在《纽约客》为她提供的舒适的办公室内完成了《收入菲薄的姑娘们》(The Girls of Slender Means,1963)的大部分内容。随着她的名声上升,身价倍增,各大出版社互相竞争,力求与她建立合作关系。最终,科诺普夫(Knopf)出版社凭借雄厚的实力和不凡的声誉赢得她的信赖,于1963年1月底与她签约。1月26日,斯帕克举办了告别宴会,此后不久便离开纽约。

在出版了多部小说后,斯帕克的声名渐长,影响也在不断扩大。1963年2月,斯帕克到法国巴黎洽谈出版事宜,最终与拉丰(Laffont)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1963年麦克米兰出版社和科诺普夫出版社出版她的小说时,她不再参与宣传活动,即便如此,她的《收入菲薄的姑娘们》依然取得很大的成功,新闻界给予许多关注,著名作家弗兰克·克默德和厄普代克等都盛赞此书,在1963年12月前,它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畅销书。《收入菲薄的姑娘们》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一些家境贫寒的姑娘在伦敦的生活经历。小说的自传色彩浓厚,许多主人公与斯帕克有着相近的经历。1964—1965年,斯帕克频繁地出游,到过美国、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墨西哥和罗马等地,这使她正在创作的《曼德鲍姆门》(The Mandelbaum Gate,1965)进展缓慢。但是广博的见闻令斯帕克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以往对于纽约的好感和依赖逐渐减少。1965年1月初,她奋笔疾书、连续工作56小时,终于将《曼德鲍姆门》完美收官。同年7月,她改变了到巴黎定居的计划,从纽约飞往罗马。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曾经给她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虽然她这一次在罗马只停留一个星期,这段时间却改变了她未来的生活。1965年秋天,斯帕克写信给房东赖泽丽,告知她自己准备离开鲍德温·科勒森(Baldwin Crescent)的住所,随后告诉朋友沃纳和麦克莱恩自己准备搬家到罗马。6个月后,她宣布自己已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1965年《曼德鲍姆门》在美国出版时,评论界的声音褒贬不一,但是在英国问世时则赢得一片欢呼声。随后不久,这部小说赢得《约克郡邮报》(The York Post)的年度最佳作品奖和詹姆士·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不管从哪种标准来看,它在评论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25]

斯帕克在文学上日渐隆盛的声誉和逐步上升的社会地位令她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交圈子,接触到各色人物等,为她日后创作积累了素材。纽约在她眼里变成了乱象丛生、充满流言蜚语的地方。她在1965年11月准备离开纽约时已经对这个城市心存怨气。1966年5月6日,电影《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在伦敦上演,不久,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和舞台剧也纷纷上演,为斯帕克带来丰厚的收入,而且令她的这部小说拥有了几百万的读者群。公众视野的期待与过度关注令身为艺术家的斯帕克颇不自在。她需要独处,重归艺术之境。1966年7月,斯帕克抵达罗马——这个曾给予艺术家们无数灵感的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斯帕克选择住在拉斐尔(Raphael)旅馆,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试图隐居起来,以回避这个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世界,因此她甚至没有把具体的联系方式告知母亲,母亲寄来的信件也只是通过《纽约客》中转。她母亲的信件大多是对她寄送的支票表示感谢。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斯帕克对母亲的看法有所改变,认为她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趣和可爱了。儿子罗宾自告奋勇,想成为斯帕克的儿童故事《小电话》(The Small Telephone,1983)的解说员,但是她不太支持,最终此事没有成功,影响了母子的关系。拉斐尔旅馆虽然价格昂贵,但是装修和格调非常符合斯帕克的品位,她在这里租用了一个套房,住了近3个月,感到舒适和快乐,甚至对这个宾馆产生了感情。在罗马的近一年内,她把这里当成她唯一的通信地址,除了经纪人冯·奥(Von Auw)之外,她没有把私人地址告诉任何人,斯帕克在孤独中享受着创作带来的愉悦。日后,小说《接管》(The Takeover,1976)和《领土权利》(Territorial Rights,1979)都把意大利设为故事的发生地。

1967年,斯帕克出版了《小说集》和《诗歌集》,并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随着斯帕克的事业稳步推进,她于1968年出版了短小精悍、构思精细巧妙的《公众形象》,收获了广泛好评,在英国出版后的3个月内就荣登十大畅销书之榜,1969年,还跻身首届英国布克奖的短名单(shortlist)行列。1968年百脑汇(Broadway)、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与福克斯(Fox)等影业公司都与她讨论《佩克汉姆莱民谣》和《公众形象》等小说的电影改编事宜,并很快就购买了改编权。此时,斯帕克心情愉悦,平生第一次有了经济上的安全感。

《驾驶席》在1970年秋天出版。斯帕克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最令自己满意的小说。小说叙写了一个叫莉丝(Lise)的女人精心策划了自己的死亡全过程,也就是引导他人把自己谋杀了。但这部小说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尽管它曾经跃居英国的畅销书排行榜第五位,但是在很短时间内就跌出榜单。虽然《纽约客》大力吹捧此书,许多美国读者反映他们不太理解小说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1971年,同样讲述凶杀故事的《请勿打扰》(Not to Disturb,1971)面世,受到的关注度不大,评论界的好评也不多。1973年,斯帕克完成并出版了以纽约为故事背景的《东河边的暖房》(The Hothouse at the East River,1973),这本始于1966年的小说在经历7年的断断续续创作后终于面世。也许是斯帕克在故事中流露出对纽约的不满情绪,该作在美国不受欢迎,而在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听众》(Listener)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都刊登评论探究该小说的真实含义。1974年,斯帕克在短短的6个星期内就完成并出版了《克鲁的女修道院院长》(The Abbess of Crewe,1974),在小说中影射了“水门丑闻”及尼克松总统的辞职事件。该作得到克默德、厄普代克和戴卫·洛奇等知名作家的赞扬。

1976年,《接管》(The Takeover,1976)出版时,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刊登德拉贝尔(Margaret Drabble,1939—)的批判性短文,但是《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时代》(Time)、《芝加哥每日新闻》(Chicago Daily News)和《纽约评论》(New York Review)等都刊载了好评文章。1977年,斯帕克去探望儿子罗宾之后就与朋友贾丁(Jardine)开始快乐的旅行,足迹遍布法国、瑞士和意大利。1979年出版的《领土权利》(Territorial Rights,1979)与《接管》一样,都把故事背景设为意大利。英美国家评论界的好评占据多数。有趣的是,当斯帕克与麦克米兰出版社签订出版小说的合同时,因为她自恃银行存款丰厚,无须着急让小说付梓,就把对方的出价抬高一倍,最后他们居然还是同意签约了。另一个插曲是,当斯帕克发现《领土权利》的封底简介有个印刷错误时,与责任编辑麦克莱恩联系时得知他在度假,只好直接与出版机构的领导亚历山大·麦克米兰(Alexander Macmillan)交涉,受到了冷遇,于是她心怀不满,到了1980年,《带着意图徘徊》(Loitering with Intent,1981)完稿后,斯帕克决定无论麦克米兰出版社如何出价,都不再转让此书的出版权。这部小说原定于1980年5月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但是拖到了1981年才在美国出版。同年,斯帕克在英国的新出版商博德利·黑德(Bodley Head)也发行了此书。该书在英美两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1936—)、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1932—2000)和威尔逊(A.N.Wilson,1950—)等著名作家都纷纷撰文给予好评,后来小说获得当年的英国布克奖提名,并帮助斯帕克挺进最后的6人决选名单,但最终惜败于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47—)的《午夜的孩子》(The Midnight Children,1981),遗憾地与英国布克奖擦肩而过。

1982年10月,斯帕克开始创作《唯一的问题》(The Only Problem,1984),探讨有关约伯受难的主题。这是继《安慰者》之后斯帕克再次聚焦和反思约伯受难的问题,也是作家本人长期以来不断思考关于宗教信仰与人生苦难问题的结晶。1984年,小说在美国出版,仅仅得到布鲁克纳(Anita Brookner,1928—2016)一人在《纽约时报》书评栏目的正面评价。约翰·厄普代克甚至认为小说离题了:“作者似乎走神了,有时情节有些突兀,作者经常在讲述其他问题。”[26]但是斯帕克没有气馁,坚信这部小说是优秀的。3个月后,英国出版了该小说,评价果然很好。伯吉斯(Anthony Burgess,1917—1993)和克默德等人都盛赞此书。克默德把斯帕克与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1843—1916)比较,认为她是“我们最好的小说家”[27]。1984年后,年岁渐高的斯帕克创作速度明显下降。同年10月,她在罗马维克拉·戴尔(Vicolo del)的家中摔断了肋骨,经过长时间的休整后,她再次与好友贾丁外出旅行度假。1987年,她两度飞抵巴黎,分别去接受采访和领取“外国短篇小说集”一等奖。到了1988年,《来自肯辛顿的遥远呼唤》(A Far Cry from Kensington,1988)发行之前,就有好多记者赶到意大利采访她。她还3次接受邀请,在BBC广播节目中谈论该小说,并准备在“完整收录”(Cover to Cover)的电视栏目上与一些社会名流讨论这部小说。尽管斯帕克因故未能在电视上露面,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来自肯辛顿的遥远呼唤》在英国出版后很快就成为畅销书,在美国也同样受到热烈欢迎。

1989年年初,斯帕克着手创作《座谈会》(Symposium,1990),后来与出版社签约,准备于1989年12月出版,但是由于一系列事件的拖延,最终她于1990年2月完稿并交付出版社。这部小说主要叙写一对未婚同居的男女主人公举办晚宴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小说在英国的接受情况很好,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后来进入苏格兰赛太尔奖的短名单,而且差点获得英国布克奖提名。在美国它更受欢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时代杂志》等都有刊文积极评价。

进入垂暮之年的斯帕克已在艺术道路上踯躅前行许久,名利双收,此时她回首往昔,认为应该书写自传以正视听,回应评论界的质疑。1992年,《个人简历:自传》(Curriculum Vitae,1992)问世,迅速成为畅销书。这部传记作品真实记录了斯帕克195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前的人生经历。斯帕克在书中说这是第一卷自传,准备在日后的第二卷中回顾自己1957年后的生活。遗憾的是,直至去世前她都未能如愿地创作和出版第二卷。1992年9月,斯帕克到芝加哥领取“T.S.艾略特”奖。翌年,她忧喜参半:髋骨的疼痛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生活,但是她赢得了大英帝国爵士勋章(Dame 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的荣誉称号。1993—1996年,斯帕克一直深受各种病痛的折磨。1996年的复活节,她差点离世。让人钦佩的是,虽然病魔缠身,她依然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进行创作,以期在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1996年她赢得了法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法国文艺最高勋章,对于外籍人士来说,这是最大的殊荣。

1996年,斯帕克的《现实与梦想》(Reality and Dreams,1996)面世后反响很好,在英国被评为“年度最佳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与以前的《安慰者》和《唯一的问题》一样都探究了约伯受难的主题。1997年3月,斯帕克抵达伦敦接受大卫·科恩英国文学奖(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ture Prize),此前,这项奖项仅仅授予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和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两人,以纪念他们的“终身成就”。她把其中的1万英镑捐献给母校吉莱斯皮学校。回到意大利后,她得知自己的小说《现实与梦想》获得了苏格兰艺术委员会授予的春天图书奖(Spring Book Prize)。在众多荣誉面前,斯帕克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笔耕不辍,继续创作下一部小说《帮忙与教唆》(Aiding and Abetting,2000)。1998年斯帕克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协会荣誉研究员。2000年时,《帮忙与教唆》问世,毫无疑问,因为斯帕克的地位和声誉,小说受到热捧。斯帕克于2004年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精修学校》,讲述了一个精修学校的天才少年克里斯与校长的恩怨故事,在其中探讨了艺术创作的问题。

2006年4月13日晚上,在进行临终忏悔后,斯帕克安然离世。复活节的周末,追思会在一个教堂里举行。路透社派人到现场报道追思会,接着各种国际媒体也刊文表示哀悼。令人遗憾的是,儿子罗宾并没有出席葬礼,因为斯帕克曾经与他发生争执,造成无法愈合的裂痕。

就作家而言,斯帕克早已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然而,就母亲的身份来说,斯帕克无疑是失败的,这成为她无法弥补的缺憾。艺术追求与世俗身份之间似乎永远有着无法消弭的矛盾冲突。


[1] 本章的内容主要参考斯帕克的多部传记作品,如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New York:W.W.Norton & Co.,2010;Dorothea Walker,Muriel Spark,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Ruth Whittaker,The Faith and Fiction of Muriel Spark,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2;Alan Bold,Muriel SparkAn Odd Capacity for Vision,London:Vision Press Ltd.,1984;Bryan Cheyette,Muriel Spark,Horndon:Northcote House Publishers Ltd.,2000;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1992。

[2] 斯帕克刚入学时,学校兼收男女学员,但是几年后,它只接收女生,并逐渐发展成爱丁堡的名校——吉莱斯皮女子中学。

[3] Frankel Sara,“An Interview with Muriel Spark”,Partisan Review,Vol.54,No.3,1987,p.445.

[4] 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92,p.119.

[5] 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92,p.116.

[6] 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92,p.143.

[7] 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92,pp.144-145.

[8] 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92,pp.183-184.

[9]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09.

[10]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15.

[11]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24.

[12]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24.

[13]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30.

[14] 参见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

[15]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76.

[16] 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92,p.211.

[17] Muriel Spark,Curriculum Vita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92,p.210.

[18]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71.

[19]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171.

[20] 参见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

[21] 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p.204.

[22] R.H.Smith,S.H.Kim,“Comprehending Envy”,Psychol Bull,Vol.133,No.2,2007,p.6.

[23] Hilis Miller,Fiction and RepetitionSeven English Nove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p.6.

[24] 参见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

[25] 参见Martin Stannard,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 & Co.,2010。

[26] John Updike,“Books.A Romp with Job”,New Yorker,Vol.23,July 1984,p.107.

[27] Frank Kermode,“A Turn of Events”,London Review of Book,Vol.14,November 1996,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