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一)尝试从传承人员的培养扶持、文献语言文字的普及传播等方面建立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活态、原生性传承保护机制。重新认知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基本形态和重要价值,对于长期忽视的隐性信息有针对性地重建保护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二)探索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显性化传承保护的方式,选择最佳的信息外化表现形式、记录技术、存储载体以及存储格式之间的通用性转换等技术性保障措施。隐性信息的显性化技术受制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在近年来数字记录、数字视频、视频会议、共享电子文件、信息采集、网络传输等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显性化过程中,为存储、传播显性化后的隐性信息提供技术支持。

(三)探求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显性化传播公开途径,以促进文献遗产信息的普及传播,从而为传承保护文献遗产隐性信息创造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显性化后的隐性信息传输给更多的人群,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生存机会,同时为民族文献遗产实体、信息的双重保护提供更加稳定长久的手段。

二 具体内容

(一)分析隐性信息的表现特征:厘清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概念范围,分析隐性信息的表现特征,对其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及民族文化、民族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分析隐性信息的保存困境: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传承人员、语言文字、显性记录和普及传播等保存状态,尤其是当代社会中保存困境的表现特征。

(三)分析隐性信息的传承困境:在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年老传承人知识体系更新的限制、传承方法的落后、年轻一代知识积累的快速增加等原因,隐性信息的传承陷入了传承生态环境改变、传承的社会根基动摇、传承人文化心理弱化、年老传承人传承方式固化和年轻传承人传承意愿消极的困境。

(四)分析制约隐性信息保存的因素:通过分析保存过程、传承阶段中的困境,探求制约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长久保存的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使用的语言文字、传承方式、生存环境和传承人员。

(五)探索隐性信息的显性表达方式:通过口传面授的即时传播、仪式实践的动态展示、实物记录的静态展示以及对隐性信息的直接解读等提取形式,可以实现对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显性化展现。

(六)探索隐性信息的保护措施:探索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传承人员传承保护的手段、民族文献遗产语言文字的传播普及方式、隐性信息的显性化记录方式、显性传播手段。具体的组织措施包括建立隐性信息研究基地、建设长久保存隐性信息的数据仓库、健全隐性信息的收集共享机制、改善隐性信息传承人员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创新隐性信息传播途径等手段。

(七)建立隐性信息保护的理论模型:以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保存现状、制约因素为基础,以具体的保护措施为依据,结合民族文化、文献管理、信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理论,尝试建立保护理论模型。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保护研究并没有现成可以依据的学科理论基础,本研究尝试从文化遗产、文献学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切入,理论依据和现实实践将从各学科的相关角度集中于本研究的落脚点,结合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于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的研究,是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针对不同形式的隐性信息来选择适合的显性化表达形式是本研究将要解决的技术性关键难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文化遗产学、信息管理学为主,结合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展综合研究,从民族文献遗产的物质实体出发来切入隐性信息的非物质属性,进而对民族文献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进行显性化传承保护研究。

本研究注重普遍与典型相结合的研究对象选择,以纳西族东巴文献遗产、彝族毕摩经书、水书文献、清水江苗侗文书等具有特色的民族文献遗产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理论归纳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角度研究。

本研究共分五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提出并解释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概念内涵,分析其表现特征。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民族文献遗产,确定适宜的民族文献遗产的生产地域、收藏机构和研究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阶段:研究的实地调查阶段,对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保存现状特征进行实地调查,采集隐性信息的传承保护方式、语言文字的普及传播和文献遗产信息开发状况等各项资料数据。

第三阶段:研究的数据分析阶段,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综合多角度比较评估不同民族文献遗产的隐性信息传承保护状况和内外制约因素以及显性化保护操作的可行性。

第四阶段:研究的理论提升阶段,归纳总结数据资料,优选隐性信息显性化表现形式、记录方式、存储形式等技术性保障措施,建立隐性信息保护的理论模型。

第五阶段:研究的完善结题阶段,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结题材料的整理。

五 创新之处

(一)本研究首次在民族文献遗产的研究中提出并阐释隐性信息的概念内涵,探讨隐性信息在民族文献遗产中的理论范畴和表现特征,填补了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方面的研究空白。专注于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传承保护研究是本研究的特色与理论创新。

(二)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原生性,避免文献遗产语言文字的无形流失,最大限度地留存文献遗产的隐性信息,把握信息显现特征、选择适宜的传承保障方式、寻求最佳的传承保护机制是本研究的实际应用创新。

(三)本研究的重要创新之处还在于探索全面保存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传承保护模式,以保持民族文化的原始特性,促进文献信息传承保护综合效益的提升。


[1]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读书》2003年第10期。

[2]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3] 郝朴宁、李丽芳:《东巴图画文字符号的意义生成》,《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4] 陈洪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转换模式研究》,《现代情报》2008年第9期。

[5] 李晓菲:《少数民族社会“未编码知识”的管理与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 欧阳佩瑾:《民族地方性知识的隐性表象及其显性化》,《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 杨昌斌、欧阳佩瑾:《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特征与图书馆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探析》,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人为本 服务创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241页。

[8] 杨杰宏:《“非遗”语境下民族文献整理的路径思考及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9] 郑邦坤:《隐性知识信息组织研究》,《情报杂志》2004年第7期。

[10] 仝艳锋:《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特征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1期。

[11] 仝艳锋:《论民族文献遗产内涵信息的生存环境——以纳西族东巴文献遗产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

[12] 仝艳锋、罗茂斌:《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组织模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2期。

[13] 仝艳锋:《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存困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1期。

[14] 仝艳锋:《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传承问题探讨》,《档案学研究》2018年第3期。

[15] 安群英、罗新本、谢木刚等:《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利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 龙泽江、罗康智:《关于建立锦屏文书数据库的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7] 梁雪花:《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方法研究》,《中国档案》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