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研究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近60年来对《水浒传》的研究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章有30多篇,写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世纪之交,在这之前也有部分文章。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水浒传》整体研究状况的分析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从一段时间范围内,从《水浒传》研究的整体状况出发进行分析论述。从时间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近百年《水浒传》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黄霖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第十章《水浒研究》从“上半世纪的《水浒》研究”、“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的《水浒》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水浒》研究”、“80年代至90年代的《水浒》研究”四个时间段对《水浒传》研究状况作了比较清晰的勾勒和评述[5]。沈伯俊师《水浒研究论文集》的《前言》将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浒》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水浒》研究五个热点问题,即“关于《水浒》的作者”、“关于施耐庵的生平史料”、“关于《水浒》的版本”、“关于《水浒》的主题”和“关于金圣叹对《水浒》的评改”[6]。另外,纪德君《正说〈水浒传〉》附篇《〈水浒传〉研究述要》也对20世纪的《水浒传》研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梳理[7]

其次是对明清时期《水浒传》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施达青《明清时代对〈水浒〉的评论》从“对《水浒》的综合评论”、“关于宋江的评论”、“关于‘招安’”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水浒传》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8]。徐仲元《漫话晚清时期的〈水浒传〉评论》从艺术、语言特色、思想内容和评论形式等方面分析了晚清《水浒传》评论[9]。笔者也曾对明清时期的《水浒传》研究概况进行过梳理。[10]

再次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浒传》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劳樟《解放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水浒〉评论简介》从“关于《水浒》的评价问题”、“关于宋江形象的评价问题”、“关于梁山起义军受招安的问题”、“关于《水浒》中的‘忠义’观念问题”和“关于《水浒》作者的立场问题”五方面对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水浒传》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简要的论述[11]。另外佚名的《解放以来有关〈水浒〉的评论综述》和《〈水浒〉研究中各种不同意见的综述》[12]与之大体类似。晓黎《近年来〈水浒〉评论简介》[13]则对1973年以来《水浒传》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三年有关《水浒传》研究的情况也有文章进行总结,如白栋柱《关于〈水浒〉问题的讨论》和阳林《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关于〈水浒〉问题的讨论》两篇文章。[14]而孔管《当代〈水浒传〉研究述略》则从“前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和“新时期”三个阶段,对新中国成立后《水浒传》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述。[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浒传》研究状况也有专文进行论述。王丽娟博士的《90年代〈水浒〉研究综述》一文对90年代《水浒传》研究从“题材与主题”、“成书与流传”、“版本与源流”和“本事及其他”四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16]。高日晖博士《近二十年〈水浒传〉批评综述》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水浒传》研究从“拨乱反正”、“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和“阐释的热点”等方面作了一个概括性总结,认为近20年《水浒传》批评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并处于徘徊状态[17]

(二)《水浒传》专题研究的总结

《水浒传》的研究是多元化的,成书、作者、版本、文本和评点等每一个方面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对这些专题进行分类总结显然是必要的。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内容。

首先是成书、作者和版本研究的总结。

《水浒传》成书、作者和版本研究一直是“水浒学”的热点问题。关于作者研究方面的总结,陈松柏《〈水浒传〉作者研究八说》一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概括了《水浒传》作者研究的观点,即施耐庵说、施罗合作说、罗贯中说、山东罗贯中说、明中叶同名小说家说、罗著某续说、非罗非施说和陆续完成说。综合研究这八种说法,作者认为陆续完成说比较可信[18]。王同书《〈水浒〉作者施耐庵问题讨论述评》则对施耐庵研究的四个主要阶段和论争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述评[19]。史尚信《施耐庵研究十年》一文对20世纪80年代所谓“施学”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主要对有关施耐庵材料的发现与分析、水浒和施耐庵学会的建立与发展、有关施耐庵的文艺作品、施耐庵纪念馆和海外“施学”进行了介绍[20]

马成生《〈水浒传〉作者及成书年代论争述评》介绍了有关施耐庵研究争论突出的三个问题,并介绍了部分学者从作品的地理、气候描写、语言特色和人事风物等“内证”来研究作者的成果:认为作者是长期生活于江南,主要是钱塘(杭州)的人;通过对作品部分素材来源的考证,认为《水浒传》可能成书于洪武十八年(1385)之后[21]

纪德君《百年来〈水浒传〉成书及版本研究述要》是一篇比较扎实的综述文章,该文对20世纪以来《水浒传》的成书和版本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内容涉及《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成书时间、《水浒传》版本问题中繁本与简本的关系、版本的演变,以及《水浒传》祖本及金圣叹是否腰斩过《水浒传》等问题[22]。何红梅《新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综述》对近几年来《水浒传》作者、成书和版本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做了介绍[23]。笔者也对近百年来小说成书时间研究和近20年来《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作过简单的小结。[24]

王丽娟《20世纪水浒故事源流研究述评》则从“水浒故事的流传演变及《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水浒故事的性质及主题”、“水浒故事的各种形态”和“水浒故事的历史真相”四方面对20世纪《水浒传》故事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水浒传》故事源流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25]

其次是人物形象与主题研究的总结。

纪德君《百年风云:宋江形象论争的回顾与启示》对20世纪以来《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要的回顾与评述,指出百年来宋江形象研究所走的道路之所以曲折,其主要原因是宋江形象研究与政治功利主义的结缘,以及宋江形象本身的丰富、复杂与批评方法的简单、贫乏等。[26]陈辽《“水浒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从“明、清两代”、“‘五四’运动以后”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对《水浒传》的主题发展演变脉络进行了分析述评[27]。马树良《近三十年来〈水浒传〉主题研究综述》对“文化大革命”后至今近三十年《水浒传》的主题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提出了“为市民写心说”“伦理反省说”“忠奸斗争说”“讽谏说”“复仇说”“明暗主题说”“游民说”“多元融合说”八种主题思想[28]

再次是学术争鸣问题的总结。

《水浒传》研究史上发生争论的问题不少,刘天振的《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论争述评》就是对世纪之交发生在张国光和罗尔纲支持者之间的一场论争的总结。文章对这场论争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述评,并对论争中所暴露出的学风问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29]应坚《〈古本水浒传〉真伪问题研究述评》则是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场有关“古本水浒”问题论争的研究述评,文章分析了正方和反方的主要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评论[30]

(三)金圣叹研究综述

金圣叹研究一直是《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综述主要有以下几篇。黄霖先生《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以〈水浒〉评点为中心》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关金圣叹与《水浒传》研究的综述文章。该文比较详细地回顾了百年金圣叹研究的历程,并对金圣叹与《水浒传》研究中出现的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材料扎实,尤其是对港台和日本、美国等的相关研究的介绍,使得对该问题的论述更加全面充分,而文末对金圣叹与《水浒传》研究中出现的矛盾原因的分析更是发人深省[31]

邓绍秋《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百年回顾》一文在金圣叹部分将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分为“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两个大的阶段,认为在这两个阶段中出现了三次讨论研究的高潮,并对每一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观点进行了介绍[32]。另外,陈洪《金圣叹文论研究百年》和魏中林《20世纪金圣叹小说戏曲理论研究》也部分论述到金圣叹与《水浒传》评点的问题[33]

此外,韩梅《论金圣叹文学评点在韩国的传播》一文还专门研究了金圣叹文学评点在韩国的传播问题[34]

(四)其他问题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方面外,还有几篇文章也需要提及。刘天振《20世纪〈水浒传〉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检讨》是专门探讨20世纪《水浒传》研究方法论的文章。该文从20世纪初的《水浒传》研究谈起,具体分析了“20年代至40年代末《水浒传》研究方法中西并用、多元拓展的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水浒传》研究方法由多元走向一元的时期”和“70年代末至90年代《水浒传》研究方法从一元独尊到理性自觉、多元竞争的时期”三大阶段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35]。文章视角新颖,论述深刻,颇具启发性,是一篇探讨《水浒传》研究方法方面的好文章。

在《水浒传》研究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学者,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也是《水浒传》研究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欧阳健的《重评胡适的〈水浒〉考证》就是这样的文章。该文对胡适在《水浒传》研究方面的三大历史功绩进行了比较中肯的分析和评价,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胡适《水浒传》研究的阶级与时代局限性。[36]

通观近50年来对《水浒传》研究情况进行总结的文章,我们发现,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世纪之交,范围囊括了《水浒传》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这些文章对我们今后的《水浒传》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也发现近50年来对《水浒传》学术研究史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时候,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概言之有以下三点。

一是系统性不足。虽然对《水浒传》学术研究史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文章有30多篇,但由于体例或者文章容量的原因,大多数成果都是从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个专题入手,很少对《水浒传》学术研究史从全局的高度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像沈伯俊师和纪德君等的文章已经是比较有全局性和系统性的了,然而圉于体例等原因,很多问题没有具体展开,因此显得有些单薄。另外,在内容上由于忽略了明清时期和近代的《水浒传》研究,因而显得不够完整,缺乏历史感。

二是理论深度不够。大多数的文章还是事实陈述多,理论分析少,至于从各种研究现状中提升出规律性、理论性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三是低层次的重复。通观这些研究综述文章,我们发现大多集中在部分热点问题上,如作者、版本和成书以及金圣叹等问题,对《水浒传》的艺术方面进行总结的几乎没有。从文章的质量上看,好的有新意的文章不多,很多问题是在简单地重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写一部比较系统的《水浒传》研究史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1] 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叙》,载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

[2] 赵敏俐等:《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董乃斌等:《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杜书瀛等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文学遗产》编辑部等编:《百年学科沉思录——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蒋述卓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赵沛霖:《二十世纪〈诗经〉研究史》,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陈维昭:《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吴敢:《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陈美林等:《〈儒林外史〉研究史》,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明)李开先:《词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版,第268页。

[4] 2014年12月16日,笔者收到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齐裕焜先生惠赠的《水浒学史》,这是目前出版最早的比较系统地研究《水浒传》的学术史著作。本书系笔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补充完成,博士论文定稿于2009年初,当时《水浒学史》尚未出版,故有此言,特此说明。

[5] 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6] 沈伯俊:《水浒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

[7] 纪德君:《正说〈水浒传〉》,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333页。

[8] 施达青:《明清时代对〈水浒〉的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5期。

[9] 徐仲元:《漫话晚清时期的〈水浒传〉评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10] 许勇强、李蕊芹:《明清文人笔记与小说序跋中的〈水浒传〉研究》,《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

[11] 劳樟:《解放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水浒〉评论简介》,《光明日报》1975年8月30日。

[12] 佚名:《解放以来有关〈水浒〉的评论综述》,《天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5期;佚名:《〈水浒〉研究中各种不同意见的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5期。

[13] 晓黎:《近年来〈水浒〉评论简介》,《光明日报》1975年8月23日。

[14] 白栋柱:《关于〈水浒〉问题的讨论》,《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Z1期;阳林:《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关于〈水浒〉问题的讨论》,《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15] 孔管:《当代〈水浒传〉研究述略》,《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

[16] 王丽娟:《90年代〈水浒〉研究综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7] 高日晖:《近二十年〈水浒传〉批评综述》,《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8] 陈松柏:《〈水浒传〉作者研究八说》,《南都学坛》2000年第5期。

[19] 王同书:《〈水浒〉作者施耐庵问题讨论述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20] 史尚信:《施耐庵研究十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21] 马成生:《〈水浒传〉作者及成书年代论争述评》,《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期。

[22] 纪德君:《百年来〈水浒传〉成书及版本研究述要》,《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23] 何红梅:《新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综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4] 许勇强、李蕊芹:《百年〈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方法检讨》,《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4期;《近20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

[25] 王丽娟:《20世纪水浒故事源流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26] 纪德君:《百年风云:宋江形象论争的回顾与启示》,《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

[27] 陈辽:《“水浒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江汉论坛》1982年第3期。

[28] 马树良:《近三十年来〈水浒传〉主题研究综述》,《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12期。

[29] 刘天振:《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论争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0] 应坚:《〈古本水浒传〉真伪问题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31] 黄霖:《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以〈水浒〉评点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

[32] 邓绍秋:《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百年回顾》,《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33] 陈洪:《金圣叹文论研究百年》,《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魏中林:《20世纪金圣叹小说戏曲理论研究》,《学术研究》2001年第2期。

[34] 韩梅:《论金圣叹文学评点在韩国的传播》,《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

[35] 刘天振:《20世纪〈水浒传〉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检讨》,《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6] 欧阳健:《重评胡适的〈水浒〉考证》,《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