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全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华夏文明的创始人炎黄二帝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会劳动,恩格斯说过:“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16] 人们在劳动中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人本身。在远古,人们最崇拜的就是劳动,就是崇拜在劳动中具有战胜或征服自然能力的人。所以中国古代神话中,劳动创造是最重要的主题,最受崇拜的神人绝大部分便是劳动的英雄,他们往往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发明家,如女娲创制了笙簧乐器,伏羲仿照蜘蛛结网而编制出了渔网,燧人氏受啄木鸟啄木的启发而钻木取火,等等。在众多的劳动英雄中,炎帝和黄帝是两位杰出的代表,人们把更多的智慧与功绩归于他们身上,让他们来展示中华民族发轫期的华夏文明。

炎帝、黄帝生活的时代,大约已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生产上人们由简单的采集和渔猎而转向农业和畜牧业,这是原始社会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资料,而且标志着人本身的重大发展。因社会出现农业、畜牧业的生产劳动方式,人类从此由难以控制自然开始转入逐步征服、支配自然,从这一角度看,把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人物炎帝和黄帝视为华夏文明的始祖是十分恰当的,古老的华夏民族从此迈进文明的门槛。

在当时那个时代,牛是家畜驯养中的主要一种,后来随着耕犁的使用,人们便将力气很大的牛运用于开垦、播种等。牛在农业上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一个旧世界,所以牛成了人们所珍视的对象,于是,神话传说中,作为先进农业生产的代表——炎帝,就长着一个牛头来到人间: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帝王世纪》)

当然,人们奉少典之子为帝,并不因为他长着一个牛头,而是因为他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没有这种变革,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生存就受到威胁。炎帝因有“圣德”而称帝,以火为纪,以火为名,故称炎帝。炎帝又号神农,这一称号完全与他推动社会转型,使社会进入农耕时代有关: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号》)

在长期采撷野生植物果实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了谷物,人们把这一伟大功绩归功于神农,《山西通志·六》一百六十二卷引《王子年拾遗记》中说:“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也有的神话传说说是上天赐予了人间粟种,是神农带头耕种培植了它,神农并发明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工具,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品的丰富,也促进了商贸的发展: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实。(《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周书》)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周易》)

神农为帝,他号召男耕女织,并带头做表率,教民耕种,使原来恶劣的生存环境焕然一新:

神农教曰:“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亲耕,妻亲绩。(《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吕氏春秋》)

炎帝教民耒耜,百谷滋阜,神芝发其色,灵苗擢其颖,朱草蔓于阶,卿云荡于岩。(《山西通志·六》一六二卷引《王子年拾遗记》)

神农创制了工具,改变了旧的风俗习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这巨大的变化,引起人们的好奇,将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幻想得带有怪异的特征,如:

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水经注》卷三十二《漻水》)

人类学会掘井取水,其意义不亚于钻木取火。原来没有井水,人们只能住在江河流域,因此常受到江河泛滥之害。有了井水,人们可以定居于远离河流的高山平原,扩大了生存的空间。并且庄稼还可以得到地下水的灌溉,家畜也有了干净的饮用水,无疑加速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炎帝刚刚诞生,便有九眼井水自动涌现,这当然是一种妄谈,但神话将炎帝的诞生与井水联系起来,说明他与井水有密切的关系,也许掘井取水就是他发明的呢!

远古时代,不仅人们面临着自然的灾害,而且还有自身疾病的困扰。随着对农作物的不断发现与培植,也逐渐加深了人们对可以医治疾病的各类药草的认识,炎帝于是又担当起了“神医”的角色: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

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一引《帝王世纪》)

为了人们的健康,炎帝不顾个人安危尝百草,曾一日之内中毒七十余次,虽有夸张,但愈见其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为了使人们掌握药物治疗疾病的知识,炎帝还总结了百草平、毒、寒、温之性,著成医书《本草》四卷以传于后人,使天下人都受其恩惠。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如同盘古一样,把一切都无私无保留地献给老百姓!

传说黄帝是稍后于炎帝的一位大帝。如果说炎帝是主一方(南方)的首领,而黄帝则是统治四方的“中央之帝”,实际上是更大的部落联盟的领袖。黄帝居中原,以土德王,中原土色黄,故曰黄帝,如果说神农炎帝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造工具,促进农业生产上,而黄帝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统一中原各族、结盟四方、治理天下上。

由于黄帝是“中央之神”,他要统领四方,所以在神话传说中,黄帝天生就长着能同时照顾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四张脸:“古者黄帝四面。”(《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神农长着牛头,与耕田有关,黄帝长着四张脸,与统辖四方有关,中国古代神话对祖先神的形象设计都是有寓意的。黄帝,这位相貌特异而又威严的最高统治者,原来与炎帝是同父异母兄弟:

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帝王世纪》)

黄帝生性爱民,并非好战,他征服四方都是出于保护百姓,以武力来消除战争,安定天下:

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不安于下;主失其国,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邪?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蒋子万机论》)

黄帝征服挑起战争的部落,并不是为了将其变为自己部落的奴隶,而是防止其他部落的首领图谋不轨,危害天下人。黄帝征服了各部落,除了罪大恶极者,并不废除臣服的其他部落首领,还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为的是在大联合下,进行民族融合,共同谋发展:

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苍龙而辨乎东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卦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黄帝得六相天下治。(《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管子》)

东方木也,其帝太皥,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淮南子·天文训》)

如果说神农的发明创造,使一个采撷渔猎的社会进化为农业、畜牧的社会,那么,黄帝的大一统则从政治上保证了这一社会转型及社会发展。因为任何分裂的状态,都不可能发展生产力,分裂意味着倒退,统一标志着天下大治,而只有天下大治,才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达到天下人人都富有。

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市不豫贾。故于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天中记》卷十一)

作为治天下的黄帝,他是中华大一统的首创者,神话传说中往往把神州大地的子民,都说成是他的后代: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海内经》)

颛顼生头,头生苗民。(《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大荒西经》)

黄帝不仅开创了中华文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连荒远边地的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大地上,各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

黄帝同神农一样,也是一位杰出的创造发明家。在有关的神话传说中,仅黄帝本人创造发明的就有衣裳、车舟、臼杵、弧矢、宫室等: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17]

黄帝发明一系列先进工具,这本是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实践的结果,此则神话传说却把它说成是“取诸”《周易》卦爻象辞理论的结果。把黄帝治理天下与后出的《周易》联系起来,大概是想说明黄帝创立文明、治理天下,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其文明已达到令人仰慕的程度。

黄帝由于是“中央大帝”,他的伟大贡献更在于他命令、组织他的臣子甚至他的妃子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医药、文字、乐器、养蚕等更为先进的事物产生了:

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一引《帝王世纪》)

黄帝使仓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之篆。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册而藏之。(《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

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吕氏春秋·古乐篇》)

(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路史·后纪五》)

由于黄帝一生主要致力于统一大业,他亲自参加的创造发明,也多与加强大一统政权建设及军事力量有关,如他发明了战鼓,使敌人闻之胆寒。传说他在离开人间前,还在采铜铸鼎,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黄帝亲自参加这样的劳动,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群臣欲从,持龙髯,髯拔遂坠。(《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九引《帝王世纪》)

采铜铸鼎显然有历史的影子,青铜冶炼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许黄帝时代并没有进入青铜时代,但人们将后来的创造发明也归功于这位受人崇敬的老祖宗。至于黄帝乘龙升天的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说明后世的仙话已掺入了神话传说,寄托人们希望黄帝不死的理想与愿望。

炎帝、黄帝及其臣子们的发明创造,标志着原始社会文明的重大发展。当然,实际上这些发明创造并不都是炎帝、黄帝或其臣子所为,也不都是炎、黄时代的人们所为,但人们通过神话传说,把无数劳动群众一代又一代的发明创造归于民族领袖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于是,无数无名的劳动者的形象便得到了形象化的概括。今天,我们正是通过神话传说中的炎、黄,才窥到历史上原始社会广大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同时也窥到带领他们进行伟大创造的领袖们的开拓精神,炎、黄是广大群众的杰出代表,后世常称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明的开拓者,这个殊荣,炎、黄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