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建构良性网络文学批评论纲

孙书文

文艺与网络联姻,促进了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文艺创作的格局与体势,也激发了数量巨大、样式各异的网络文艺批评,对已有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改变了先前的文艺批评的观念、对象、主体和标准。网络文艺批评风生水起、方兴未艾,但对网络文艺批评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相关研究落后于网络文艺批评实践的进程,更落后于网络文艺实践的进程;对网络文艺批评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还须深化;网络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亟须建立,等等。研究者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注意到了网络文艺批评,欧阳友权、黄鸣奋等学者在其论著中就网络文艺批评的特征、优势、问题等进行论述。就总体来看,良性的网络文艺批评体系亟待建构。

一 互联网与文艺批评变革:网络文艺批评的本体理论建构

网络文艺批评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从网络作为载体发挥着单纯传达作用的意义上来说,网络文艺批评是指网络上传播的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艺评论文章;另一种则是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文艺批评是在网络上产生、传播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在这类批评上面网络环境下文艺批评的特质的集中体现,也可称为狭义上的网络文艺批评。在这里所指的是狭义上的网络文艺批评。

就现状看,网络文艺批评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实时在线与网络文艺批评的自发性。网络文艺批评是“在线性”的文艺批评,从十几年前的BBS留言板到现在的“弹幕”,外观呈现虽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越来越强烈的在线性特征。实时在线触发了批评者的自觉,批评者自由、自然、潮流化地从事批评,使得网络文艺批评有鲜明的“自发的批评”的特征。

其次是即时对话与网络文艺批评的交互性。对话,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对人与世界交互性的阐述。网络文艺批评进展的全过程,贯穿着“对话”精神。网络文艺批评是批评者、创作者与众多的文艺接受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基于网民大众各不相同的特殊体验,各种体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没有边界的茶舍聚合、沙龙闲聊,有利于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分析。

再次是“微”理念与网络文艺批评的“轻逸”化。“微”是互联网空间中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蕴含着简化精致和个性的特征。网络文艺批评往往简短精练、三言两语,甚至凝缩为几个简单的表情符号。许多“轻逸”的网络文艺批评也能仅用寥寥数语便切中肯綮。

最后是感官盛宴与网络文艺批评的展示性。互联网极大开拓了网民的感官空间,网络空间所形成的拟态环境着力要给予接受者强烈的感官冲击。网络文艺批评重视接受者的感官体验,批评者对批评题目、语言形式甚至个人网名等方面的刺激性极为重视,格外追求“先声夺人”的出奇效果,使之成为批评者展示自我风采、赢得网络人气的利器。批评者追求率性表达,有时会故意彰显、夸张与传统文学批评、精英文学批评的断裂,张扬反叛性和非继承性。

二 文本与批评者的双向交流:网络文艺批评对象理论建构

在网络空间,文艺的批评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内容扩大化、位置边缘化的趋势。良性的网络文艺批评需要从更具时代性、开放性的角度来建构网络文艺批评的对象空间。

“没有重量的空间”与网络文艺批评对象的平等性建构。有学者将网络世界称为“没有重量的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奉行众生平等的法则,网络文艺作品呈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多元性,层次性、等级性相应减弱。与此相应,网络文艺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选择,更多是基于个性的喜好与“同好”的圈子意识,文艺批评对象具有非经典化的特征,需要从宽容、平等的角度来建构网络文艺批评的对象空间。

批评者在批评实践中对文本的再建构、再创造。依接受美学的观点,文艺活动整体构成包含了创作者与批评者两个方面,批评者推动了文艺文本到文艺作品的转变,文艺作品历时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得益于文艺批评。以自由、平等、对话为突出特征的互联网,凸显了文艺批评的双向建构特点,网络文艺的对象是批评者在批评实践中对文本的再建构物、再创造物,这其中包含着知、情、意、形象、意象、物象、想象、联想、思维等丰富的心理活动。网络文艺批评的对象,不是文本、创作者或世界几者中的哪一方,而是文艺作品在批评者视角中的主观化变形形态。

三 网络文艺批评主体理论建构

(一)批评主体身份的自由与网络文艺批评独立品格的建构。自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富诱惑力的问题之一,虚拟的网络空间极大改变了人的自由空间以及对自由的观念,信息的选择接受更为自由,自由选择的个体欲望表达更为充分。自由也是网络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虽然说网络自由依然不可能人为地自由限制,并且不断出现异化现象,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批评主体的身份自由。网络文艺批评没有专业的限制,突破了学科的疆域。网络文艺批评者用网名、昵称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串串妙笔生花的昵称完全成为一个个发言者的代名词,完全成了发言者的符号代码。这种自由身份,有利于批评者摘下面具、脱去伪装,张扬真切的艺术体验与审美感受,彰显批评者的独立品格。

(二)批评主体的非中心化与网络文艺批评主体的深度建构。网络文艺批评主体,对“经典”采取一种调侃和嘲讽的态度,对待神圣、主流采取有意、无意的不理会的态度。批评者按照自己的文化兴趣、审美趣味来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凸显民间化、个人化的批评立场。兴趣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会强化批评者的敏感度与意志力,因而批评主体的非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加强网络批评的深刻性。

(三)批评主体的狂欢化言说与网络文艺批评主体的伦理建构。网络文艺批评者像戴着面具在大街上的舞者,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激情,呈现出“众生喧哗”的场面。这种情形也造成了批评主体责任承担的缺失,文艺批评的社会责任被有意回避,甚至会无意中挑战社会伦理的底线。现代性意义的自由是权利与义务在社会交换意义上对等的自由,是卢梭意义上的相对自由。在网络空间中,后现代性意义上的自由,是个性的自由,是不可交换的自由,即伯伦和施特劳斯意义上的绝对自由。网络文艺批评主体的伦理建构,建立在两种自由的区分基础之上,在网络文艺批评领域形成现实世界的规则与虚拟世界的规则的转换机制。

四 网络文艺批评标准建构

(一)网络文艺的丰富性与网络文艺批评标准建构的复杂性。网络文艺在作品数量、艺术形态上都呈现出极端丰富性的特征,既有传统文艺形式在网络的平台上的数字化成长,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戏剧等,也有在网络平台基础上,在传统文艺世界中所没有的新的网络形态的衍生,如网络游戏、博客、微博等。文艺批评标准的建构与时代经济的状况、文化学术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与时代关于社会的评价标准、人的评价标准具有深层的一致性。网络时代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文艺批评标准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二)基于快感基础上的审美体验与网络文艺批评的“真实性”建构。网络文艺最为常见的艺术承诺是为读者提供快感体验。快感既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基于快感基础上的审美体验,是网络文艺的基础性特征。传统批评“真实性”标准,须加入快感审美体验的因素。

(三)类型化文艺创作与网络文艺批评的“独创性”建构。网络文艺具有类型化的面貌,但具有深远影响的网络文艺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类型化并非创作的目的,培育、滋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诉求。在海量的网络文艺作品不断滋生的状况下,独创性比传统文艺批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四)突出的技术特性与网络文艺批评的技术美学标准。网络世界的数字化本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电脑网络世界的接触方式和感知方式。网络文艺生长于网络空间之中,从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到哲学观念,都有着鲜明的技术性特征。网络是阻碍抑或助力了网络文艺的发展,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改变了文艺,正如著名传媒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断言的“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网络文艺批评不能忽视、漠视这种技术性特征,须建构基于技术特征的审美标准。

五 网络文艺批评价值建构

(一)网络文艺批评发展与“接地”“及物”批评的建构。当前的文艺批评遭遇到种种批评,“不接地”“不及物”、不能揭示文艺作品的优劣、沉湎于理论的自物循环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文艺批评直面作品,与文艺现实“短兵相接”,更加突出“批评”的特质。彰显这种特质,是建构良性网络文艺批评的应有之义。

(二)网络文艺批评与文艺批评引领公共话语功能的重建。文艺批评与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动性,能产生巨大的思想和情感解放性力量,在引领社会思潮上具有优势。网络文艺批评立足于网络与中国当代新现实的结合,对当代社会问题与思想动向有着极强的敏感性,通过文艺作品分析,形成公共社会话题,积极发挥引领公共话语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话语权的转移与大众话语权的激发。传统的文艺批评是一种精英意识批评,文艺批评话语的权力掌握在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手中。网络技术为大众批评话语搭建了一个技术平台,文艺批评话语权力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它变为了大众的一种话语权利。充分发挥网络文艺批评的大众化特征,可以极大地促进文艺的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层次。

(四)互联网时代丰富的批评样式与文艺批评语体的革新。网络文艺批评改变了学院批评所使用的标准化学术语体,激活了具有鲜活的生命质感的随笔式批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意象化批评、点评式批评等样式批评,也获得了“网络化生存”。培植、发扬这些批评文体,可以修正当下文艺批评可读性不强、形式呆板等弊端,实现文艺批评整体的改观和新的增长。

中国当代网络文艺发展速度惊人,数量巨大,艺术形态众多,受众面广。同时,社会各界对网络文艺这种新兴艺术形态的质疑也从未中断,涉及的内容包括:整体质量偏低,良莠不齐;过分类型化,同质化突出,创造性弱化;接受者与创作者关系错位,拼凑、抄袭现象严重等。在这一背景下,建构良性的网络文艺批评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

(原载《百家评论》2016年第6期,此处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