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铦(1928年11月— )
学术研究浇灌中外友谊之花
高铦,译审。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金山县(现为上海市金山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同年分配至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和平大会翻译工作,会后留在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从事亚洲研究与翻译。1956年参加中共八大翻译工作,随后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从事美国研究与翻译。1976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拉美与第三世界发展。曾担任拉美所经济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秘书长、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12月退休。

退休以后,高铦主要从事第三世界发展研究与社科领域学术翻译。此外,还参加中国近代史南社研究,担任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南社学会发起人及理事。1988—1990年被美国圣母大学凯洛格国际问题研究所聘为“杰出研究员”,2002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1999年起,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返聘协助工作至今。
第三世界发展是全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高铦关注的中心。多年担任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秘书长的职务,使他同国际上许多有关机构和学者保持联系。退休以后,他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活动,并有所扩大。
高铦通过出访讲学、研究和参加会议,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加深研究。其范围涵盖了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韩国、印度、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克罗地亚等国。例如,通过1988—1990年在美国圣母大学凯洛格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工作与研究,以及与美国若干院校、研究机构的交流收获,结合多年来在社科院拉美所的调研基础,他回国后撰写了调研报告《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探讨》。报告小结了多年来对这一领域的资料汇编与评述,199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得到圣母大学名誉校长贺天赐的赞誉,圣母大学后来在1996年专门组团来华访问社科院,并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1991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开课讲学,受到青年学生(选课学生中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及美国少数族裔)的欢迎。1993年在北欧亚洲研究所的研究讲学,在法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的访问讲学,以及此后多年间在许多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都对扩大和促进学术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加深了同国际学者的交往和友谊。

2018年高铦与阿明合影
这里讲一个有意义的事例:在国际第三世界发展研究学界有一批相当活跃的左翼学者,他们的学术观点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其中突出的是德裔的贡德·弗兰克、埃及的萨米尔·阿明、美国的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和意大利的乔瓦尼·阿里吉。他们研讨的领域从发展研究延伸到相关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南北关系等方面。国际学界戏称他们为“四人帮”。高铦在学术上和他们有相同的关注,在上述国际活动中有许多交集,因此相互形成密切的友谊,他们的代表性著作都交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中文版。其中,弗兰克与阿明同高铦的学术友谊尤为深厚。弗兰克关于第三世界发展问题和南北关系的论述影响深远,他提出的“不发达的发展”警句成为第三世界发展研究的名言;高铦较早得识弗兰克,在这一学术领域与主题上获益匪浅。阿明与高铦也较早相识,书信和会议交往频繁,阿明还推荐丹麦院校邀请高铦出访讲学,在《不平等的发展》一书最新版上题称:“赠给我斗争中的兄弟高铦”,反映他们把他视为战斗队伍中的一员。
说到翻译工作,高铦到社科院以前以口译为主,到社科院以后则以笔译为主。出版的第一本译作(合译并校订)是美国爱德华·威廉斯所著《从发展角度看拉丁美洲的政治思想》(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退休后他的翻译书目仍然以社科学术领域为主。初步计算,退休后出版的译著(包括独译与合译),不包括再版与重印,有15本,超过了退休前10本的数量。有些译著再版或重印多次。如阿明的《不平等的发展》,商务印书馆再版2次,台湾重印中文繁体字版一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又出最新版一次,并收入“社科文献学术译库”。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首部中译本,台湾重印中文繁体字版,新华出版社随后正式出版发行,并收入其“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专集,江西人民出版社和后浪出版公司再版推出该书的最新版本。另一些译著得到我国著名学者的推荐,如意大利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即由人民大学吴大琨教授大力推荐并撰写中文版前言。
国际会议的研讨、发言与提供论文是切磋学术研究和扩大学术交往的重要途径。高铦在这方面得益良多。例如巴西关于第三世界发展研究和依附论的著名学者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领导的REGGEN组织(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多次邀请高铦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和研讨发言,并正式吸收他为该会成员。又如克罗地亚的国际文化研究与联络网(Culturelink,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团体),也吸收高铦入会并在该组织刊物上多次发表其学术论著。这些确实可以反映:学术研究浇灌了中外友谊之花,中外友谊缔结了学术研究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