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基本思路、创新之处、重点难点与主要目标
本书主要对民国词学中主要理论批评成果的历史承纳、衍化建构与推阐展开等予以考察。在内容把握上,围绕不同专题的承纳接受与演变发展,专注于从思想养料与历史生成的角度加以清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比照异同,揭橥所潜藏的词学内涵。始终以“承纳”与“衍生”为立足点,钩索出不同专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丰富面貌的形成。其着力张扬的学术理念是揭橥更合乎历史逻辑的词学衍化过程,勾勒更入情合理的词学发展轨迹。注重思想的累积、历史的构架、理路的衍展、趋势的落点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关注不同专题细微承纳与点滴创新是其基本特征。
在学术思想方面,本书依照不同专题系统考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承纳接受与历史生成。积极回应“中国文论古今演变研究”学术思潮,紧密依据其学理逻辑,从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切入对我国传统词学承纳与发展的研究。其体现为以特定时期词学理论之主导性构架与批评之丰富性展开,映照传统词学承纳与衍化流程,具有努力阐说和积极开显中国传统文论转型、创新与现代化的价值及意义。
在学术观点方面,我们认为:(1)民国时期,我国传统词学仍然不断开出新义。其词学理论批评,是传统词学推衍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词论“众人添火”之内在延续,其流程似入“末世”而却非回光返照,其面貌似相对稳态而内含化转与开新,成为推动中国词学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体现出由古典向现代过渡与转型的重要意义。(2)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在整体上呈现出有选择性展开与建构的特征。一方面,一些传统命题论说范围不断收窄,甚或“淡出”理论批评视域;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命题不断得以拓展与充实,并由此得以凸显,在承纳与衍化的细致变化中,民国词学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并体现出“过渡性”与“转型性”。(3)民国词学在体制论、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宗尚论等方面都分别有着内在的承纳接受与创衍发展,这从质性上影响和规定着其理论构架及维面展开,最终构建出民国时期词学的历史面貌及承载方式。(4)民国词学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从总体而言,是难与清代词学相比的,但它在一些命题上或体现出卓越之见,或有着独特之处,或显示认识蜕变,进一步延展了传统词学的触角,完善了传统词学的建构,在很多论题上亦提升了词学理论批评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5)在多维词学发展流程中,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体现出交融性、藤蔓状等特征,其“保守性”与“自觉性”共生,“建构性”与“破解性”并存,“传统性”与“现代性”糅合,甚富于历史观照与反思意味。(6)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承纳与衍化是历时和共时发生的必然结果;同时,其建构与展开又为传统词学的转型与创新起到直接的沟通或催化作用。它从一个独特的视域,有机地展示出“中国文论古今演变”的动态化历程,是对中国文论发展之民族性道路及特色与现代化视域及方向的生动诠释与实体呈示。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所注重的有:(1)立足于文本细读。扣住民国时期词学中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论题与大量词论家之言说,对其予以细致探究与深入开掘。(2)贯穿问题意识。以问题寻绎为突破点,以主体性理论建构与批评展开之丰富呈现为立足点,以理性分析与深度揭橥为宗旨。(3)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在对民国时期词学演变发展历史的细致梳理中,特别注重对词学理论批评内在承纳、衍化与创新的勾勒及清理。(4)系统观照与把握。已有不少研究仍流于零碎琐细,在不同局部或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还未有系统整理民国时期词学理论建构与批评展开的成果出现。(5)现代性审视与开显。立足现代文艺学基点,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承纳、建构与展开做出更高层次和更具深远意义的观照,开显其新义,彰显其价值,亦辨说其“历史没落性”。
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研究有自身的重点与难点。1.其重点表现为:(1)在内容研究方面,着重对民国时期词学中一些具有骨架意义的命题、范畴与主要批评观念加以清理,对一些具有超乎历史时代意义的消解性与融通性理论批评成果予以凸显,由此而揭橥其词学发展所达到的层次与水平。(2)在细微处理方面,着重从数量众多的词学思想家的批评言论与具体实践中,梳理出一些在词学发展史上或具有独创性,或具有转关意义的论断及举措,剖析其间的异同,挖掘深层次的联系与区别,彰显它们在词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3)在旨归寻绎方面,始终立足于承纳与创新的基点,凸显民国时期词学中所融含的传统词学过渡与转型之理论内涵及意义,阐释其结构体系,廓清其展开历程,揭橥其融含新义。2.其难点表现为:(1)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材料涉猎与收集范围,包括体现在“选、编、注、考、点、评、论、作”多种批评形态中的材料,补苴罅漏,搜罗辑佚。(2)要认真细致与全面深入地消化所收集材料,把握各种材料的本质内涵及相互之间的交集与网结。(3)要提炼出深层次的词学承纳、衍化与建构、展开内容及线索,努力从词学发展的本质层面勾画出不同专题的承纳聚结与历史生成,建构出民国时期词学的学理体系。
本书写作的主要目标体现为:1.考察民国时期词学对古典词学的承纳与衍化及在此基础上的阐说和建构情况;在对多维词学流程展开的论说中,共构出民国时期词学的主体性样态与关节性聚结。2.在历时与共时的相互融合中,努力使民国时期词学的理论骨架与批评筋络得到比较完整清晰的呈现;发掘出一个已然存在却未被深入系统抉发的词学思想传统与结构体系。3.从一个独特视域,多方位展示出中国文论转型与发展的纵横交集及历史脉络,彰显出民国时期词学的理论价值、历史地位(包括不足)及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