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小公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7章 争执

盛长柏见齐衡有些出神,面露微笑,有些疑惑道:“元若,你笑什么?”

“咳咳…”

齐衡回过神来,说道:“就是想到二叔快回来了心里高兴,等来年我们就能一同参加科举了。”

他总不能说,等顾廷烨回来,有好戏看了吧?

盛长柏也没多想,笑道:“看来元若对于今年乡试很有把握啊!”

“则诚兄不也信心十足么?”齐衡微笑道。

盛长柏哑然失笑道:“说实话,乡试我自认为有些把握,可会试就难说了。”

盛纮之前和他说过,让他参加这次科举,只是锻炼和适应一下考场,结果如何不必太在意。

科举说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也不为过。

每次能够金榜题名的,二十多岁近三十岁的人占据多数。

二十岁以下能够金榜题名的肯定有,但是却非常少。

虽说他少年老成,可少年终究还是少年,再老成也还是有些朝气的。

寒窗苦读多年,他也想一举中第,光宗耀祖。

可他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因此并没有多少自信真的能考中。

“则诚太过谦虚了。”

齐衡笑道:“你既对考中乡试有自信,那金榜题名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

科举考试中,县试乡试并不是统一试题,而是地方自主命题的。

而开封府的乡试也是最难的,甚至曾经出现过一次,乡试考题难度胜过会试考题的事情。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汴京云集了太多达官显贵,世家豪门。

按照规定,县试和乡试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州县参加。

但官员子嗣除外,父祖为官的,可以在父祖任职的地方就近参加县试或乡试。

正因为如此,开封府的乡试竞争也是最激烈的。

但在录取人数上,却和其他府相差不大。

若是题目出的简单了,很难区分优劣。

因此每次乡试,开封府的试题都非常难。

不过难也有难的好处,每次会试,入榜的学子中,有一成多是在开封府考中举人的。

这是什么概念呢?

开封府每次乡试,只录取两百人。

而会试录取的人数不固定,但大多数都是在两百五到三百人之间。

开封府通过乡试的就占据了一成多,也就是说通过开封府乡试的,几乎有两成左右能够之间金榜题名。

这个概率已经不低了。

“哪能这么算!”

盛长柏摇了摇头道:“而且我只是有些把握能够通过乡试,即便真过了,名次也未必会有多高。”

“好了,不说这个了。”

齐衡笑道:“说到底还是要看临场发挥的,只要我们尽力而为,不负所学便可!”

“尽力而为,不负所学?”

盛长柏念叨了即便,抬头道:“元若说的对,只要尽力不留遗憾即可,是我想的太多了。”

齐衡笑了笑,没有说话,他感受到了,盛长柏是有些焦虑的。

只是这种问题并不严重。

这种焦虑并不是他自己产生的,而是身边人给予的。

如今距离乡试还有半年左右,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

平宁郡主也变的比往常更关心他的学业了。

当然,平宁郡主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各种关心来表达。

可她这种关心是期望的表现,也就齐衡心态很好,并不刻意排斥参加科举,也没有太过在意科举。

若是原来的齐衡,说不定就会担心辜负了母亲的期望,而和盛长柏一样,心里开始焦虑了起来。

好在盛长柏的这种焦虑并不算重,加上他性子沉稳,被齐衡点醒后,很快就调整了过来。

只是因为他的存在,来年会试的考题未必还会和剧中一样,盛长柏能不能考中,他也不确定。

闲聊间,马车来到青牛巷,一处没有挂牌匾的宅院门口停了下来。

“公子,到地方了。”不为说道。

齐衡闻言和盛长柏下了马车,进了宅子。

两人轻车熟路的来到左跨院,刚进院子就听到里面传来了一阵争执声。

“这样是对圣人们的亵渎,真要这么做,天下读书人岂会答应?”

“这怎么能算是亵渎呢?别忘了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识字变得更容易,造福天下人。”

“你说不错,那确实是我们的本意,但这和糟蹋圣贤之书完全是两码事。”

齐衡和盛长柏对视一眼,脚步加快了几分。

见到齐衡和盛长柏进来,争吵的申跃和海兆广也停了下来。

夹在其中左右为难的韩治中见齐衡到来,露出喜色道:“元若,你可算来了。”

齐衡虽然听到的不多,却也大致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不过他还是故作疑惑道:“怎么了?老远就听到你们的争吵声。”

“元若,你来的正好。”

海兆广语气带着几分气愤道:“申二郎说,你打算等拼音完善出来,把所有书籍都注上拼音?”

拼音是声母被完善出来后,齐衡取的名字。

原本的反切法,也是把两个字的前后音拼在一起。

因此齐衡取名拼音,他们都觉得很贴切,没有反对。

齐衡闻言不着痕迹的瞪了申跃一眼,之前他就是跟申跃闲聊时这么一说,还叮嘱过申跃不要乱说。

谁知道申跃嘴巴这么快。

“海兄稍安勿躁,咱们先坐下说。”

海兆广闻言虽然脸色依然带着愤怒,却还是坐了下来。

“海兄。”

齐衡落座后,说道:“我是说过类似的话,不过我说的是将蒙学书籍标注上拼音。如此只要学会拼音,就能自己拼读蒙学书籍。”

“至于四书五经那些,等学到的时候,已经认识字了,有没有拼音意义不大。”

海兆广闻言脸色缓和了一些,说道:“元若,我也不是目光短浅之人。书籍注上拼音,肯定是好事。可儒家典籍绝对不能注拼音,否则必然会遭到天下读书人的反对。”

“拼音是我们几个人的心血,我不想我们的心血白费。”

虽然拼音的出现,都是靠齐衡偶尔的‘灵光乍现’,他们也认可齐衡的功劳最大。

可他们五年间,没少在拼音上下功夫,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