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4章 “土法”上马与自力更生
青石峡根据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粮食、食盐、药品、布匹、铁器……一切生活和战争必需品,都变得奇货可居。
当晚,指挥部的油灯亮到了深夜。
张峰召集了所有核心骨干。
昏黄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凝重。
“同志们,乡亲们,”张峰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沉寂。
“敌人想困死我们,饿死我们!”
“军事上占不到便宜,就开始玩这种阴损的招数。”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但我们是打不垮、饿不死的铁军!”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挺直腰杆!”
“从今天起,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没错,他就直接借鉴了老一辈们方法经验,用再这节骨眼上。
一番话,点燃了众人心中的火焰。
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屈的斗志。
第二天,整个青石峡根据地都动员了起来。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口号,贴满了各个角落。
最先要解决的,是盐。
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能几天不吃盐。
“鬼手”刘拍着胸脯接下了这个任务。
他带着几个机灵的年轻人,在根据地各处寻找硝土。
厕所的墙角、老房子的土墙根、牲口棚的地面……这些地方往往含有硝。
刮下来的硝土,经过溶解、过滤、熬煮、结晶,便能得到粗盐。
“刘师傅,这硝土熬盐,能行吗?听说味儿怪得很。”一个年轻战士有些怀疑。
“鬼手”刘嘿嘿一笑,“放心,小子!保证让大家吃上盐!”
“是味儿差点,但总比没盐强!打仗没力气,那才要命!”
几天后,第一批土法熬制的粗盐出来了。
颜色发黄,带着一股怪味,但确实是盐。
战士们尝了一口,虽然咧着嘴,但心里却踏实了许多。
接着是铁器。
农具坏了没法修,武器零件也缺,锄头坏了影响耕作,枪栓断了影响战斗。
“鬼手”刘再次挑起大梁。
他带着人,用黄泥和石头垒起了简易的土高炉。
燃料,就是漫山遍野的木材烧成的木炭。
铁矿石,则是孙德胜带人从附近山里零星找到的一些品位不高的褐铁矿。
“呼哧……呼哧……”风箱拉得山响,土高炉里火光熊熊。
条件简陋到了极点,失败也是家常便饭。
有时候一炉下来,只得到一堆废渣。
但“鬼手”刘从不气馁,带着徒弟们反复试验,调整配比和火候。
终于,第一块泛着红光的铁疙瘩从炉中取出。
虽然粗糙不堪,杂质很多,但在场的战士们都欢呼起来。
“好样的,刘班长!”
“咱们有铁了!”
铁匠铺很快建了起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成了根据地新的交响。
坏掉的锄头、镰刀被修复,损坏的枪支零件也得到了替换。
虽然炼出的铁疙瘩质量不高,但总算能用了。
子弹,是战士的第二生命。
打一颗少一颗,补充极为困难。
“鬼手”刘把目光投向了收集起来的成堆空弹壳。
张峰根据自己军事迷的知识提供了建议。
“复装子弹!”这个念头在他脑中盘旋。
最大的难题是底火和发射药。
底火构造精密,难以仿制。
发射药的配方更是严格保密。
“鬼手”刘带着几个心细的徒弟,把缴获的哑弹小心翼翼地拆开,研究底火的构造。
又尝试用硝土、硫磺、木炭等材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黑火药,希望能替代发射药。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爆炸。
但他们别无选择。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复装出来的子弹,虽然威力和精度都比不上原装货,炸膛的风险也不小。
但每一颗复装成功的子弹,都弥足珍贵。
哪怕成功率只有三成,也意味着他们能多打出三成子弹!
手榴弹、炸药包,也是消耗大户。
“鬼手”刘利用本地能找到的硫磺、硝石和木炭,开始土法制造黑火药。
威力自然比不上梯恩梯,但装在铁皮罐头里,或者用油纸包起来,也能当炸药包用。
他还尝试将黑火药和一些缴获的但不太稳定的化学品混合,希望能增强威力。
这些“土炸弹”,成为了游击队袭扰敌人的重要武器。
孙德胜则带着民兵和青壮年,漫山遍野地寻找生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他从小在太行山长大,熟悉这里的草木鸟兽。
在他的带领下,队伍采摘了大量的野菜、野果。
树皮、草根,只要能填肚子的,都不放过。
虽然口感粗劣,但至少能保证不饿死人。
他还组织人手打猎捕鱼,改善伙食。
同时,他也没忘记寻找矿产。
“咱们这太行山,宝贝多着呢!”
他留意着山间的石头颜色和土质,希望能找到煤矿、铁矿或者硫磺矿的线索。
哪怕是小矿脉,对根据地来说也是雪中送炭。
陈医生也没闲着。
西药断绝,根据地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
他带着几个略懂药理的妇女,上山采集中草药。
什么清热解毒的蒲公英、金银花,止血的白茅根、地榆,消炎的马齿苋……
能找到的都采回来,晒干备用。
他还翻阅带来的医书,结合本地流传的土方子、偏方,给伤员和生病的百姓治病。
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挽救了不少生命。
李念乡则把根据地的妇女们组织了起来。
“男人们在前方打仗,在后方搞生产,咱们女人也不能闲着!”
他号召妇女们纺纱织布。
从山上采集葛藤、苎麻等野生纤维,经过捶打、浸泡、晾晒,制成可以纺织的麻线。
几架破旧的纺线车吱呀作响,土布一匹匹织出来。
虽然粗糙,针脚也不密实,但能遮体御寒。
解决了部队和百姓穿衣的一大难题。
他还组织有手艺的村民制作陶器、编织竹筐草鞋等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不仅满足了根据地内部的需求,有时还能通过秘密渠道,换回一些急需的物资。
在张峰的倡导和“鬼手”刘的技术支持下,一个小型兵工修理所也正式挂牌成立。
负责人自然是鬼手刘。
主要任务就是修理损坏的枪械,复装子弹,制造简易爆炸物。
几间简陋的茅草房,几件破旧的工具,就是这个兵工厂的全部家当。
但这里却寄托着整个根据地的希望。
一时间,整个青石峡根据地,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作坊,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战场。
田间地头,是开荒种粮的百姓。
山林之中,是采药寻矿的队伍。
作坊之内,是叮当作响的锤炼声和纺车转动的吱呀声。
困难是巨大的,失败是常有的。
熬盐可能炸锅,炼铁可能出废渣,复装子弹可能哑火。
但没有人退缩,没有人抱怨。
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
那种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
渐渐地,封锁带来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虽然日子依旧清苦,战士们吃的还是粗粮野菜,穿的还是打满补丁的土布军装。
但至少,大家碗里有了盐味,受伤了有草药治,打仗有了基本的弹药补充。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力更生的过程,锻炼了军民的意志和创造力。
让他们明白,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只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就能创造奇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深深烙印在青石峡每一个军民的心里。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敌人的铁壁合围中,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活路。
佐佐木的经济封锁和“蚕食”政策,虽然毒辣,却没能困死这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