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东国家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8世纪的印度与西亚文明交往

以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8世纪作为印度与西亚文明交往的单独分期,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从时间上看,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占领印度西北部,公元711年阿拉伯大将卡西姆远征,深入印度河流域。这两个事件是印度和西亚交往史的重要节点,印度在这一时期与西亚乃至欧洲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并有远多于前两期的相关文字记载存世。第二,这一时期内,印度基本处于王国和帝国交替的阶段,文明层次高于吠陀时代。帝国治下的印度大都统一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南印度。帝国的繁盛和统一有利于印度立足于当时世界大国之林,也有利于对外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的交往。第三,自卡西姆入侵和劫掠印度开始,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自西北地区向全印度渗透,印度的社会和宗教版图渐渐完成从印度教一元向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二元并存的转化。因此,公元8世纪以前的印度依然是雅利安人后裔和婆罗门教一统天下的时代,是吠陀时代的自然延续。

公元前550年起,居鲁士二世兴兵相继攻克米底王国、吕底亚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到公元前530年时占领中亚和两河流域。公元前518年,大流士一世带兵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占据印度河流域,随后将西北印度设为波斯帝国的第20个省,也是最后一个行省。自此,波斯帝国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大帝国,震古烁今。

“常规的行政体系是在大流士,波斯最伟大的国王在位时设立的。这是波斯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将庞大的帝国划分为不同的省,用波斯的词汇,叫总督辖区。”[43]印度行省是波斯帝国扩张最后兼并的地方,也是第20 个行省。这一内容铭刻在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上,该省称为犍陀罗。此后在薛西斯称帝时期,印度行省一分为二变成两个省。印度行省的地理范围缺少明确的地理标识,后人推断其范围大约在兴都库什山脉以南,地跨苏莱曼山脉和俾路支山脉东西两侧,向东一直延续到印度河的西岸。印度行省是波斯帝国最富有的辖区,人口密集,物产丰富。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该省每年向帝国上缴360 塔兰特砂金的税收,相当于大流士时期整个帝国岁入的三分之一。波斯对这里的统治持续近200 年,直到亚历山大大帝远征。

由于印度西北部成为波斯帝国的属地,巨大山脉的地理分割因统一的行政管辖而弱化。传统上,印度出口的商品如各种类的木材、棉织品、象牙制品、已加工的宝石和首饰、染料等。例如蓝色和紫色的染料在帝国境内最受欢迎,而宫廷里最爱的是印度生产的棉质长袍。另外,较新的出口大类是珍奇动物,如大象、亚洲狮、印度猎狗、猎豹、犀牛等,其种类比以往出口孔雀、猿猴等更为丰富。这主要是因为战象是印度对波斯军队的专供,具有战略意义;狮子、豹子、猎狗等是波斯王庭狩猎娱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进口项目还和以往相似,主要是珍珠、琥珀、玻璃、珊瑚和各种金属等。古代的贝壳和印章已经悄然退出进出口商品的舞台,波斯的银币和金币开始通过日常贸易向印度流动,从而对印度的货币造成巨大影响。金银从西亚向印度的流动是双方产品结构和需求的自然结果,此后,希腊、罗马帝国直到殖民者占领印度前,贵金属的流动方向都未改变。

作为行省,印度西北部地区还有出兵参战的义务。在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中,薛西斯向印度征用大量步兵和骑兵用于征讨希腊,他们被称之为犍陀罗人和印度人。“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犍陀罗人手持箭矢和短矛,而印度人则身着棉质服装,手持铁制弓箭。”[44]波斯帝国末期,大流士三世在抵御亚历山大的过程中也征召印度士兵参战,其中还包括象兵。印度士兵由巴克特里亚的总督统领,这些印度士兵参加公元前331 年的高加美拉之战,是印度军队首次和亚历山大的军队作战。

亚历山大远征是印度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和征服。公元前327年5月至公元前325年10月,亚历山大在印度西北部地区一共滞留两年零四个月,因此在印度史上被称为“亚历山大入印”。希腊的部队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随后征服尼萨和呾叉始罗城,并击败带有4万步兵、4000骑兵和200头战象的旁遮普君主波罗斯。后因希腊军队思乡心切,亚历山大顺流至印度河河口,分陆路和海路两路返回巴比伦。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帝国一分为三,其中马其顿王国统管希腊和马其顿旧地,托勒密王国统管疆域包括今天的埃及、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与叙利亚,塞琉古王国则统管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和印度西北部地区。到公元前3世纪,塞琉古王国衰落,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在中亚和印度西北部崛起并获得独立,我们也称之为大夏。这三大王国存续的时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即非希腊人在希腊化国家的统治下相互学习和借鉴,其时间范围为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在这段时间里,印度与希腊化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既包括经贸往来,也包括正式的外交关系。而在印度方面,与希腊化国家交往的首先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孔雀王朝;其次是西北部地区的诸个印度—希腊公国,它们扮演着与西亚交往的中间人角色。

孔雀王朝的前三位君王——旃陀罗笈多、频头娑罗和阿育王与希腊化国家,尤其是塞琉古和托勒密王国保持密切的往来。公元前305 年,旃陀罗笈多在建立帝国的过程中与塞琉古大战以争夺外印度河地区[45],公元前303 年,双方签订合约,孔雀王朝给塞琉古王国500 头战象,塞琉古归还外印度河地区。不仅如此,双方还进行政治联姻,塞琉古将女儿嫁到孔雀王朝,并派出美伽斯蒂尼作为大使留驻首都华氏城。美伽斯蒂尼出使并漫游印度,因而写成《印度志》一书,可惜原书散佚,现仅存辑本。“在频头娑罗统治期间,安条克一世派出戴马里斯作为塞琉古王国的第二任大使常驻华氏城。”[46]还有典籍记载频头娑罗曾向安条克一世致信,请求后者赠送无花果、甜酒和哲学家。安条克一世只赠送了无花瓜果和酒,并礼貌地称自己治下没有贩卖哲学家的市场。托勒密王国派出的大使只有一位有明确记载,名为狄奥尼索斯,他在公元前 3世纪上半期履职华氏城。到阿育王时期,印度和希腊化时代的各国都保持密切联系,他和塞琉古的安条克二世、托勒密的托勒密二世、马其顿的安条克·格纳塔斯以及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等互换使节。这几位希腊化国家统治者的名字都被刻在阿育王第13号柱石敕令中,因而得以保存至今。

自孔雀王朝灭亡到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320—540年)建立的500多年间,印度在政治上始终处于分崩离析、大小王朝林立的状态。西北印度先后由大夏和贵霜帝国统治,恒河流域则先后由摩揭陀的巽伽王朝、甘婆王朝与百乘王朝等控制,南印度则自孔雀王朝时代起就基本由泰米尔三国统治——喀拉拉王国、潘迪亚王国和朱罗王国。除了这些较大的王国外,同时期印度还存在诸多大小不一的王国。

公元前250年,大夏自塞琉古王国中独立出来,并于公元前180年前后占领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区,这里也是五河流域所在地,是印度西北部最富饶的地方。公元前168年,大夏一分为二,分别控制中亚和印度西北部。此后两国又分裂为若干印度—希腊化小国。与此同时,安息帝国在波斯旧地崛起,控制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中南部区域。安息帝国占领俾路支斯坦的南部,与印度毗邻,北部则与大夏相邻。到公元1世纪,西域大月氏西迁的后裔贵霜人入侵印度,建立贵霜帝国,西方也以其最伟大君主的名字称其为迦腻色伽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期为公元55—425年,其范围包括中亚阿姆河流域、旁遮普和印度河南岸,向东最远时囊括恒河流域上游。贵霜帝国与安息帝国毗邻,虽然它地处苏莱曼山脉和俾路支山脉以东,但兴都库什山脉的诸多山口处于帝国范围之内,因此陆路商道向北与丝绸之路连接,属于国内贸易,依然十分便利安全。公元3世纪后,贵霜帝国走向衰落,它在印度河东岸的领土多被笈多王朝兼并。

孔雀王朝时代,印度对西亚的贸易昌盛。“(孔雀王朝)政府小心地制定贸易规则,使其适应经过良好组织的(国营)经济,贸易由国家任命的贸易主管全面监管。”[47]印度货物从华氏城出发至呾叉始罗,这都在王朝兴建的国道范围。此后与丝绸之路相连,沿着里海和黑海南岸,到达伊朗北部和两河流域,此后再转道地中海东岸与埃及。海路上从讷尔默达河河口出发,沿海岸航行入波斯湾,再溯流幼发拉底河与陆路丝绸之路相连。在南印度,商人利用季风横跨印度洋,到达阿曼沿海或远至亚丁,再进入红海。在《厄立特里亚海航海记》的残篇中记录了公元1世纪前后阿拉伯船长从印度的港口采购象牙、棉织品、丝绸、大米、胡椒等。印度西海岸从北到南比较著名的港口包括北方讷尔默达河口的布罗奇(Broach)、孟买附近的苏帕拉(Supara)和耶拿(Kalyana);西南海岸的穆吉里斯(Muziris)、科钦(Kochi)、涅辛达(Nelcynda)、库马里(Kumari)等。

红海航线的开发是印度洋海上商路的一大历史性突破。所罗门王时期航线的开通尚不能证实。这条航线的再度开发是公元前 510年,当时波斯皇帝大流士占领印度西北后,曾命令希腊雇佣兵斯库拉克斯由印度河河口出发,取道红海返回故土。但斯库拉克斯的航行记录散佚了。“印度和埃及托勒密王朝交往的痕迹是很少,因为两国间的贸易大部分都是非直接的。”[48]季风的发现是在公元前2 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和波赛东尼奥记载,托勒密八世时埃及人在红海海边发现遭遇海难的印度海员。因此在公元前118 和公元前116 年,托勒密八世让印度海员带路,先后两次远航印度,而欧多克索斯也因两次任船长而闻名历史。此后,西方经红海跨印度洋的航路日渐成型,但这一航路在相当长时间里被分段控制。“亚历山大里亚的商人控制着红海的海运商路,南阿拉伯的商人控制着穿越半岛沙漠的陆路商路,而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一起严格控制着印度洋里的商路。”[49]公元前 30年,罗马兼并埃及后,奥古斯都·恺撒屡次征讨阿拉伯半岛南部并击败阿拉伯人。罗马帝国时代,埃及和印度之间的直航正式成型和常规化。印度半岛——德干高原才从阴影中显现出来。[50]使用季风后,商人每年7 月从埃及出发,9 月底就可以抵达印度的港口;11 月时借助东北季风重返亚丁,到来年2 月可以到达亚历山大城。此后,印度与西亚的海路贸易分为三条。第一条最古老的航路是由印度河口出发,沿海岸航行进入波斯湾。第二条是自印度河口出发穿越印度洋直航阿曼沿海并抵达亚丁,再转入红海。第三条由印度西南部的海港出发直航阿曼沿岸或亚丁,再进入红海或波斯湾。

公元3世纪后,印度对西亚的陆路商贸开始衰落。这一方面是因为罗马帝国抵制印度的部分产品(细棉布、胡椒和钢制品),另一方面是因为萨珊波斯的崛起和它与罗马帝国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因此,陆路商贸在数量、品种和规模上都有明显的下降。相比之下,由印度河口或南印度出发的海路贸易保持昌盛,它们或是往返波斯湾,或是往返红海。当然,罗马帝国庞大和持续不断的商品需求对海路的繁盛发挥了巨大作用,埃及和亚历山大城也成为印度与罗马贸易的中转站。自希腊化时代以来,除了传统的进出口货物,香料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主要归因于希腊和罗马对香料的执着和疯狂。香料出口也成为南印度海路出口的大项,当然部分香料产自印度本地,部分是来自东南亚的转口贸易。出口品种中,印度的钢和铁也成为热销产品。1世纪时,印度的铁和钢就已经出口到埃及与埃塞俄比亚。波斯人特别喜爱印度剑,当时的俚语“印度的回答”就是指用印度剑给予强硬的回击。在进口货物中,来自伊朗和阿拉伯的马匹数量不断增加,成为进口的大项。同时,由于海路贸易颠簸较少,进口商品中还有葡萄、无花果、沥青、红酒等。

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8世纪的漫长时间里,参与印度与西亚陆路贸易的有波斯人、犹太人、安息人、贵霜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印度人等。而在海路上,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都是主要参与者。

这一时期印度与西亚的文化联系也更为密切。除了大夏、贵霜等明显带有西亚特色的印度西北部国家外,波斯文化也对印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则在孔雀王朝和其后的时代向西亚传播,对西亚乃至欧洲的宗教产生一定影响。大一统的观念既是印度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与波斯入侵和帝国统治的影响有关。在孔雀王朝早期,宫廷的礼仪、政府的组织形式都受到波斯观念和模式的影响。著名的阿育王鹿野苑柱头采用四头狮子和一个轮的设计,具有强烈的亚述—波斯风格。阿育王在位时效仿波斯帝王在山间和石柱上铭刻碑文,纪念自己的功勋,为后世留下可贵的考古文字资料。孔雀王朝时期的银币采用的就是波斯标准。佉卢文在印度西北地区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而它来源于波斯帝国时期使用的阿拉米语。

犍陀罗艺术的形成也是印度与希腊化时代诸国尤其是塞琉古王国交往的直接产物。希腊的雕刻传入印度西北部地区,与本土的印度艺术相互融合,其历史跨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前后600年时间。犍陀罗艺术以印度佛教主题为核心成果,是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先驱之一,也是印度和中亚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一页。不仅如此,希腊化时代留存在印度西北的希腊人和当地印度人融合后,产生新的社团,被称为耶槃那人。

在宗教上,佛教的西传对世界其他宗教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阿育王时期,佛教僧团以宣传“大法”为名,被派往希腊化诸国,“ A.H.阿尔特卡尔认为:阿育王的佛教僧团曾在西亚、埃及和马其顿活动,耶稣所属的苦行派的兴起是因为佛教僧团的影响。”[51]在今天伊朗和阿富汗边境的锡斯坦地区发现了一座当时佛教寺庙的遗址。摩尼教的创始人在著述《沙卜拉干》一书中称佛陀是神的使者,摩尼教的经文也具有佛经的风格,不少经典与佛教的经、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