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北手工业与市场研究(1644—184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商品生产的主要形式,构成了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手工业也是十分重要的生产部门,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进步与否的标准之一。我国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布广泛,其中,西北地区的手工行业历来是我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清代,西北手工业的种类有了进一步增长,产品质量也有所提升。在西北各地,出于各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之需,手工业的发展又融合了民族风格,使之日渐成为清代手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西北地区的手工业以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产品大多用于满足民众基本的生产生活所需。这一时期,西北手工业的品种与产量相较前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关于这一时期西北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纺织领域进步明显。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扩大了棉花种植面积,棉布的产量也有显著提高。南疆地区每年织造的“回布”数量可达数万至十余万匹。各地的布匹、丝绸种类也得到进一步增长,新疆新增“稀稀”“印花”“回回锦”等品种。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至清中期,纺织品质量与产量相较清初提升幅度较大。陕、甘、宁、青等地畜牧业发达,皮毛产量非常高。畜毛是生产毛织品的主要原料,牧民们利用羊、驼、狐、狼等动物的毛织成绒褐等产品,这些毛织品坚实耐用,可抵御严寒。其二,粮、油加工业的规模有所扩大。在新疆、甘肃等地的县镇中,有不少百姓建置的水、旱磨。各地水磨数额不等,多则数千轮,少者亦有百轮,另有规模不等的石磨,这涉及磨的制造与使用。食品加工业中,西北各地的酿酒、榨油业的发展比较突出,另有盐、醋、酱、豆制品、肉的加工,种类相当齐全。其三,民间矿产加工业长期受到清政府宽严不定的矿业政策影响,各类矿产的采冶水平不一。在煤炭领域,工人开采煤炭的技术熟练,采挖产量比较多,官府亦不加禁止;而铜、铁等矿产因官府铸造铜币、打制武器之需,时常限制民间开采,因此民营工场的发展受阻颇多;新疆的民间玉石采掘业,也曾因官员与大商人的私贩而屡遭禁绝。此外,硫磺、硝石等可用于制造火药的矿产也被官府牢牢掌控,禁止商人随意涉足。其四,造纸、烧瓷、竹木加工等行业呈现出新特征。有清一代,陕南汉中等地开办了数量较多的造纸场,它们分布较广、规模不一。纸场生产的纸张种类较多,有“草纸”“细白纸”“黄表纸”等,新疆也有一种以“芨芨草”为原料制成的纸张。西北制瓷行业中,以关中耀州窑最具代表性。耀州陶瓷匠设计的产品式样别具一格,陕、甘等地的民用瓷器中有不少即为耀州窑品种。笔木加工方面,工匠可利用竹木材制成马鞍、木棒、家具等日用品,产品种类丰富,质量坚固。最后,工艺美术品也在西北手工业领域大放异彩。乾隆时期,日渐奢靡的社会风气促使西北工艺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新疆玉雕、陕西石刻及甘肃雕漆等产品对外大量出售。不过总体而论,清代西北手工业的发展相较内地还有较多不足,如产品种类相对偏少、工艺品质量不佳等。

清代西北手工业产品市场的发展比较显著。从各省的表现来看:第一,陕西的手工业产品市场围绕着三大商业重心——西安、汉中与榆林,对外销售手工产品。其中,西安府的三原县是东南布匹远销西北的集散中心,泾阳县的皮货加工与贩售十分有名,城中的茶叶加工与水烟销也颇具规模。陕北的县级市场以及陕南沿江市场也都有手工业产品的交易。此外,陕西各地的乡镇市场也日益成为本省手工业产品市场的重要补充。第二,青海、宁夏、甘肃等地以皮毛为大宗商品对外销售,在西北销路广阔。为提升产品价值,皮匠们硝制皮毛,并制成皮靴、绒褐等产品,随后由商人运抵市镇中贩卖。兰州、肃州、甘州等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手工业产品交易市场,其中肃州等地成为各族百姓开展贸易的重要市场。第三,清代新疆地区的贸易市场比较有名,阿克苏、伊犁、乌鲁木齐等市镇均有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产品买卖市场,各族商人竞相来此销售手工产品。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又与哈萨克汗国在新疆开展了绢马贸易活动,后因丝绸数量不足,清廷又尝试以“回布”替换丝绸,使双方维持了近百年的贸易局面。此外,在西北各产盐区,清廷继续采用盐引政策,招揽商人行销。晋商等商帮趁机与官府合作,扩大了商业活动范围。通过上述行为,各省在促进手工业产品贸易往来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长此以往,在西北各地相继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手工业产品市场。

西北人民在从事手工业产品制造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手工业技术积累的过程中,西北各族工匠在诸多行业领域都曾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中华民族古代工艺和科技宝库中,西北先民的贡献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清代西北地区的手工业与产品市场,不但可以使我们对清代西北市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如今“大国工匠”的精神内涵,同时对于当下如何保护传统工艺也予以一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