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喉转引声与胡笳艺术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说:“节奏与和声根植于灵魂深处。”[1]当我初次听到潮尔(Throat Singing)之声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是有生以来从未体验过的,它来自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蒙古族潮尔歌唱家查干扎木(Okna Tsahan Zam)演唱的《萨满的声音:大草原之旅》(SHAMAN VOICES,A Journey in The Steppe),来自我国新疆天山深处的图瓦老人叶尔德西(1938—2006)用胡笳吹奏的《美丽的额尔齐斯湖的波浪》[2]。那神秘而静穆的音声,从皓齿丹唇之间,从悠悠笳管之内,时升时沉,时缓时急地飘出——仿佛是林壑的鸟鸣,温馨而温情;仿佛是煦日的风语,轻柔而轻盈;仿佛是高柳的蝉唱,悠远而悠扬;仿佛是巫峡的猿啼,悲怨而悲伤;仿佛是深山的虎啸,清雄而清壮;仿佛是沧海的龙吟,广袤而广远……种种杳渺、空灵、淳厚、深邃的音乐胜境,来自艺术家的灵魂深处。这人间的天籁,这天国的异响,无疑具有一种使人神共舞使天地同悲的大自然的伟力!在极度的惊讶、惋愕、迷茫、困惑和愉悦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以胡笳和呼麦为核心的潮尔艺术。近年来,我一直怡情于潮尔艺术,并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千山万壑中苦苦追寻它的鸿影,试图在蒙古民族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之前的历史云烟中窥见它的芳踪。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之际,著名诗人繁钦(?—218)在建安十七年(212)正月写给曹丕(187—226)的一纸短笺跳入了我的视线,这就是见于《昭明文选》卷四十的《与魏文帝笺》。这封短笺实在太重要了。无论研究中亚潮尔艺术史,还是阿尔泰音乐形态,或者探讨华夏啸史,繁氏此笺实为核心性的文献。倘若没有这篇文献传世,有关我国音乐史的若干重大关节将难以明了,而面对音乐史中的许多问题,我们将要永远地一头雾水。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这篇文献并未作深入的开掘[3],它犹如暗藏于沧海老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光辉其莹彻尚未显现于人间。有鉴于此,本章拟参照音乐学界的相关研究以及田野调查的成果,全面考察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而着重从音乐学的角度阐发其文化特质与艺术价值。

图瓦老人叶尔德西的胡笳演奏,宝力道拍摄

叶尔德西亲手制作的胡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