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文化与唐五代词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词的起源概说

词是一种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音乐文学样式。词体产生之初,是用来配合乐曲演唱的,因此词又有“曲子”“曲子词”之称,如《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抄本中的曲子词总集)、“诗客曲子词”(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对其所集的作品的称谓)等词集的称谓就说明了这一点。除词集,也用“曲子”来代指词人,比如著名的花间词人和凝因创作大量曲词,在他拜相之后被人们称为“曲子相公”等。在一些词人的词集名称中也明显能够看出词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有的称“乐章”,比如柳永的词集名为《乐章集》;有的称为“乐府”,比如苏轼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有的称为“歌词”,比如鲖阳居士的词集称为《复雅歌词》;还有的称“歌曲”,比如姜夔的词集称为《白石道人歌曲》;等等。

中国早期文学具有诗、乐、舞一体的文化特征。诗词虽然都与音乐有关,但诗词的合乐方式不同。诗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根据诗歌内容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自度曲除外)是“以诗就乐”,即先有乐,然后词人根据词乐曲子的长短和韵律节奏,填上词句,言合于声。纵观词的产生与发展,词的本质特点是先曲后词,因此我们把词体创作通常称为“倚声填词”。因为词是依照曲谱填写的,所以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曾给词下了个定义:“凡依已成曲谱作出歌词,便曰‘填词’。填词行,而词之名始立。”在此基础上他还对词的形式进行了概括:“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1]徐先生的论述成了我们后来衡量什么是词(诗词有别)的重要标准之一。

关于词之起源,是词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南宋张炎在《词源》中首次提出“词源”这一概念,并以协律可歌来维护词体特质及其独立性。近现代一些词学研究家在其词学论著中,首先关注并探讨的也是词之起源问题。比如梁启勋的《词学》[2]一书中有“词之起源”一章,刘永济的《词论》[3]一书中有“缘起”一章,夏承焘、吴熊和的《读词常识》[4]一书的第一章就是“词的起源与特点”,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5]一书的第一章也是“词源”。当代学人刘尊明的《唐五代词史论稿》[6]对此问题更为重视,刘先生用两个章节来探讨词的起源问题,该著的第二章名为“词的起源原理及时间”,第三章名为“对词起源于民间的阐释”,仅从标题便可见出刘先生对词之起源的思考。综上可以肯定地说,词源是所有系统性的词学与词史研究中首要论列的问题。从这些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词的起源,颇有影响的说法主要有民间说、燕乐说、诗词同源说等。近年又有学者提出了新观点,认为词起源于宫廷,词是宫廷音乐对于配乐诗歌要求下的产物,经文人倚声填词、合于律化之后才确立[7]。词起源于宫廷这一观点,对词体发生史的重新建构和宫廷文化之于词史(尤其唐五代词发展史)的重要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