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考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网络文学批评对传统文学批评的突破

进入21世纪之后的文学批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境遇与新挑战。这新境遇由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媒手段等方面发生的变异而造成。现在的文坛由过去以传统文学为主的单一格局,演变为“三分天下”的新格局: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文学批评自身,也在专业批评之外,发展出面向大众的媒体批评与活跃于网际的网络批评。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的种种特点,网络文学批评也突破了一些传统文学批评所具有的特点,拥有着自身的体系与生命力。随着网络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和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断发展,学界对网络文学批评相较于传统文学批评的突破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

一 传统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网络文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包括近现代以来传入中国并得到解读、传播与发展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理论。批评流派众多,且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在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中,文学批评被安排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背负启蒙教导的意义,被要求必须具备指导创作、引导欣赏的现实作用。批评的观点也需持之有故,合乎学理性,以维护社会的文学秩序为批评的基本标准。

而自网络文学诞生后,文学创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起点,作家身份的网民化,使得“作家”身份不再像往日一样“神圣”与“权威”。而创作动机的超功利性、创作心态的自由性和创作身份的平民性,使网络文学有可能真正成为大众的、世俗的、袒露自我的艺术样式。与此同时,便捷的网络平台和技术,也促进了创作方式的交互化,读者的喜好与志趣在极大程度上对创作进行了干预。面对浩如烟海且形式内容极为丰富的网络文学作品,传统文学批评已难以全面、准确地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批评,遑论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研究。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已成体系的文学观念,并对其作出新的调整。网络文学批评也逐步开展起来。

网络文学批评乍现之时,大部分学者并未将网络文学批评看得严肃且重要,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都倾向于把它划归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新领域,依旧采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眼光与方式去对待它。宋炳辉等人的《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与人文学术》率先提出对网络文学批评现状进行考察与研究,他们认为:网络文学批评虽然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很大冲击,但并没有使当代文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究其根底,它仍然离传统文学批评的范畴不远,只不过是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使人们在人文信息的获取与阅读、参与创造和保存、筛选和交换的各种机制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网络作为文学传播的中介,使文学在表达的对象、途径和方式上面临新的变化。白烨先生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一文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网络文学是新媒体发展浪潮中产生的新的文学形式,由于媒体是舆论的工具、信息的管道,所以媒体批评对于社会受众的影响广泛,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网络文学批评因此成为文学批评传统形态的重要而又必要的补充。

由此可见,网络文学批评出现初期,大多学者都趋向于认同“网络文学批评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发展与分化”这一观点,虽然有着自身的特性,但仍然可以划归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方法和语境中去进行研究整理。除此之外,网络文学批评由于形成和发展历程短、长期受到主流批评家忽视、缺乏理论建构等问题,目前仍然存在诸多研究空白有待填补。直至王颖先生在《从主动“缺席”到被动“失语”?——传统批评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文学》一文中,才对传统批评是否能够涵盖网络文学的内容范畴提出了新的质疑。文章认为,网络文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即便越来越多的传统批评家愿意参与到网络文学的研究中来,传统文学领域与文学网站合作也频频开展与网络文学相关的活动,展现出合作、互动的诚意,然而从成效上看,即便传统批评界不断显示并强调着对网络文学的重视,但它至今仍未完全参与到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并不是传统批评不愿意参与,而是其中的确存在着不易解决的难题。作为一项应新时代与新技术而生的新事物,网络文学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像置身于一个热闹的舞台,关于它的话题与争议也从未消停过。从“什么是网络文学”的概念之争,到“网络文学是否会取代纸质文学”的未来之争,再到“网络文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当下之争,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跳出传统文学批评范畴,构造专属网络文学批评的体系与语境成为日渐受到关注的话题。

二 网络文学批评的突破与创新

禹建湘教授在《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中提到: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就是建构“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以及“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的价值观。这一观点摆脱了先前学者试图将“网络文学批评”融入“传统文学批评”的因循守旧,而富有前瞻性地提出将网络文学批评作为新生事物,针对其特点对其批评范式进行建构。

周志雄先生的《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从网络文学批评家及其批评文章,网络文学批评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网络文学批评的特性、优劣势及网络文学批评的未来的发展空间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对网络文学批评现状进行了整理与总结。文章认为,网络文学批评形式灵活、快捷互动,以其鲜活的时代现场感、真切的自我参与感、普泛的民间性获得了生机。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大众网民,权威研究者在网上的影响力不大;目前文学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作者及其作品的关注还很不够,这将是文学批评领域一个新的生长点。

1.网络文学批评扩大了批评主体

由于传统文学受传播形态的制约,传统文学批评的主体大多都是学者等知识分子。其中坚力量则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或学习与之相关的“学院派”。而汪旭东的《网络文学批评之我见》则认为,“在传统文学批评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话语权力的知识精英们的声音会掩盖读者的声音。以他们自身的审美偏好代替了读者的审美偏好”。[21]这样文学批评活动就远离了普通读者,读者也就没有机会向作者表达自己对书本的想法和感受。读者与作者之间就有了一道鸿沟。而网络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传统文学批评截然不同的形式。

欧阳友权将网络文学批评主体分为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文学网民在线批评三类。其中文学网民在线批评这种批评模式,首次将批评主体扩大到全体公民,打破了学者精英垄断文学批评的局面,话语权由上层知识精英转移到平民百姓,批评主体有了自由性。任何人都可被纳入网络文学批评体系之中,包括微博、豆瓣、贴吧、知乎在内的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为网民提供了充足的发声的空间。大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畅所欲言,极大加深了读者对创作内容的深层理解。

除了广阔的网络发声平台外,网络文学批评的形式创新,降低了批评门槛,也为其拓展批评主体提供了重要保证。欧阳友权在《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中说道:“从结构体式看,互联网文学批评有即兴式短评、体悟式点评和鉴赏式长评等几种。”[22]网络文学批评形式的变革,有利于即时、直接、准确地抒发读者内心感受,也使读者与作者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文学批评门槛的降低使点评不再是知识精英和专家学者的特权,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发表长篇大论,知识水平不够也可以直白、随性而说,在别人的评论后跟帖。

这种点评十分接近古代评点式批评,谭德晶在《网络文学批评论》中也将网络文学批评称为“神韵批评的复活”[23]。正是由于这种新批评形式的出现,批评者不再高高在上,读者可以是批评者,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欧阳友权说道:“网民大众获得了评说作品的权利和遴选作品的机会。网络文学批评使批评变成了作者、读者、批评者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从此,批评主体走向大众化、多元化。”批评权利下移分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结构也转变优化。王明友的《网络媒介下的文学批评主体研究》中还认为批评者心灵上获得了自由。“网络文学批评总体上不是为学术成果而评,不是为了名利而评,是为兴趣而评,它没有任何物质性的报酬,批评者只是想用批评来表现自我,印证自己的存在而已。因而,网络批评少了功利牵绊,表现出自在而为的可贵品质。”[24]

2.网络文学批评拓宽了传统文学批评的边界

网络文学具有以往任何文学形式都不具备的新媒介审美特性。作为批评者应该要适度“清空”以往的批评经验,突破“雅”“俗”文学偏见,把自己真正置身于新媒介现实,借鉴新媒介美学研究成果,建立符合新媒介审美逻辑的批评话语。文学批评发展至今,许多专家学者如今的网络文学批评方法还是沿袭传统的理论体系,文学理论脱离了网络文学的阅读实践。而且批评对象也是以学院派学者确定的“文艺批评标准”为依据,“严格甄选批评作品,选择性地予以评价,只有代表精英文化趣味、为传统文学价值观认可的作品才可以通过批评认可而在文学史上实现传承,才能在大众媒介中大范围传播”。欧阳友权系统阐释了这个观点。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些文学书目和作者也得不到系统的解读和评价,一些通俗文学和人才也被埋没。然而网络文学的出现拓展了批评对象,那些通俗,晓畅的文学进入网文批评者的视野,更易受到他们的青睐。在《在线网络文学批评类型探析》一文中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批评客体边缘化”,受批评者文化水平,文学素养等因素的影响,“通俗、娱乐、消遣的原创文本是在线网络文学批评的首选对象。如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卫慧、棉棉、木子美、林长治等人的作品”[25],这些作品获得了网上大量跟帖。欧阳友权认为,这种网络文学批评者可以任意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批评对象的现象是“以平等的立场实现了批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让‘作者空间’和‘批评空间’构成了‘客观默契’”。[26]这也促进了网络原创文学的复兴发展。

3.网络文学批评丰富了传统批评语言

网络文学批评丰富了传统批评语言,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特点,给批评者提供了很大的批评自由。传统文艺批评注重语言典雅庄严,常见的有“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掉书袋’习惯和矫揉造作文风”。欧阳友权还认为,“有些批评家为了增加读者的‘语言——符号崇拜’,不断强化批评的非经验化、非日常化、非现实化的过渡书写,造成‘圈子批评’的高冷与隔膜”。正是这样,导致文学批评与生活相分离,批评的语言文字也不容易被普通大众理解。

而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自由性和身份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批评语言贴近生活化。在《网络文学批评的修辞术》中,吴英文将网络文学批评口语化的特点归类为“口语化的表达彰显个性化的审美立场;生活化表述重塑文学审美意识;通俗化阐释讲求语言气息的凡俗切近”。[27]因为网络上的“赛博”空间是一个虚拟、平等的场所,《网络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局限》认为,“其话语表达讲究‘惟陈言之务去’,清新而犀利,表意一语中的,或口无遮拦,不加掩饰,或寓庄于谐,灵巧犀利。用语趋向简短而时尚,除了流行语外,还会有文字、图片和各种符号的拼贴组合。用语一般不会温文尔雅,顾及情面,更不会故弄玄虚,玩弄文字游戏”。[28]文学批评的浅显易懂也激发了更多读者阅读文学和参与文学批评的兴趣。不仅加深了对同一作品的理解,还会促进网络文学批评在大众中的传播。文学批评语言形式的丰富多样也会对传统文学批评语言风格产生深刻影响,对文学批评的话语结构也会产生极大变革。形成这个特点的重要原因也是网络匿名制的实施。“批评主体的‘平民化’和‘匿名化’身份,使他们摒弃了传统文学批评客观谨慎的思维方式,转而追求轻松率意的批评感受;并且身份的变化,可以使批评者消除诸多批评之外利益关系的干扰,让批评本身无所避讳,不绕弯子,钦佩者可五体投地,反对时则不留情面。”匿名使他们的发言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也不必在乎生活中面子的问题,可以率性而为,自由发表心中的看法。“网络文学批评使文学批评回归到了朴素、直接的本真,成为我们生活中随时可以出现、随时可以参与的生活艺术,这正是其价值所在。”[29]与以往文学批评中攀比、矫揉的作风相比,网络文学批评有利于健康的文学批评之风形成。但由于不用为自己的观点负责,网络文学批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下文中会详细阐述。

4.形成了网络文学互动式批评模式

网络文学批评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形成了网络文学互动式批评模式。“以批评直接干预乃至参与创作,形成了网络文学‘批评—创作’互动模式。”约翰·布罗克曼在分析网络的影响时指出,“网络的真正力量在于互动性”。传统文学批评是历史性维度,而网络文学批评是共时性维度。王明友认为,“传统模式下的文学批评因为有编辑、印刷、出版、发行等许多环节,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和评价,读者来信也有时间差,由于版面限制也不会照顾到不同意见”。[30]但是网络批评的互动性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虚拟世界中的思想交锋往往会吸引许多人的参与,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还有学者认为,“网络发表的即时性特征拉近了网络写手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学生产与评论分享可以同时进行”。[31]因此作者上传作品后读者可以及时发表文学批评形成互动,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可以促进之后作品的完善。读者的阅读量、评价量及时反馈甚至会影响作者下一步的创作。

网络文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形成促进网络文学创作的动力。赖敏在《网络文学互动影响多维探析》中分析,“倘若一部文学作品一直不从网站上撤离,一直有读者愿意点击进行阅读并跟帖,写手愿意与读者再行探讨,那么作品就永远处于未完结状态,换句话说,作品就一直处于开放状态,印证了罗兰·巴特的‘文本本身不应是一种静态结构’的观点”。[32]邢育森对读者的鼓励反应是:“北邮一批绝对热心的读者在不断地给予我们鼓励和赞扬,使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盲目走向自觉,所以我说,是北邮的BBS造就了我。”[33]而且由于网络小说等大多以连载的方式呈现,这些作品在创作时可能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框架,而这也让批评者的反馈意见渗透到作品创作中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拿《盗墓笔记》举例,南派三叔本来打算在创作完第二部《秦岭神树》后就封笔,但是由于读者的反馈十分好,给了他许多意见和灵感,于是他才会继续创作。而且三叔在看读者们的观后评价时发现他们喜好偏向书中“张起灵”这一角色,于是在之后的故事情节中也使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网络文学的创作毋庸置疑是一种互动式创作,使网络文学批评也成为互动式批评。文学批评的功能得到新的发挥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