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的引领与行动”(18DA129)的最终成果。自2018年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分工,从多个方面对有关推动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从综合、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四个方面就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中国的引领与行动进行深入分析。第一篇主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进行综合分析;第二篇主要对东北亚经济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各国的参与进行分析;第三篇主要对东北亚政治安全命运共同体和各国的参与进行分析;第四篇主要从东北亚历史与现代文化互通交流的视角,对东北亚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分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答和解决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理念和方案,作为快速发展的大国,中国对世界郑重宣示,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为对外战略的指导理念与原则,倡导世界各国合作共建,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具有时代意义与价值,并将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

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面当今时代核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了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群体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从中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历史演变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于国际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的最新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多层次、多方向、多方式的特征。中国从双边、区域及全球层次全方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号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在地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方案,必须基于本地区的特点,符合本地区各国和平发展的需要。百年大变局下的东北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历史性转变新内涵的核心是以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思想引领和行动议程,实现东北亚地区和合共生、合作共赢的新未来。

东北亚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地区特性很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也很重大,因此,在这个地区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需要创新理论、创新方式与创新行动,真正走出西方思维与范式的影响,探索出一条新的地区和解与合作的道路。

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推动各国对和平相处、合作发展理念的认同,以此为基础,推动基于共识的合作行动议程。鉴于在东北亚区域认同上存在不同,可以把东北亚放在东亚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周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下推动其发展,即把东北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融入更大视野与空间之中,降低区域认同与利益认知的矛盾性。借鉴欧盟、东盟合作的经验,走东北亚特色的命运共同体之路。在方法上,以理念为导向,凝聚共识,整体定位,分类、分层推进,开展务实合作,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多领域深化合作,夯实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宗旨是通过双边和区域的开放与合作,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受益,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一种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连接、利益共创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

东北亚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已经逐步建立起紧密的产业链接,奠定了很强的共同利益基础,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东北亚各国在制度合作、功能合作上都得到了发展,但面临新的复杂形势,地区的合作机制较弱,需要在进一步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深化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不断主动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外资进入壁垒,持续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并且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上的机制构建,在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功能性合作、地方性合作和应急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引领性的作用。

中日韩三国是区域经济重心,以紧密的双边经济关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了多层次合作机制。基于市场开放的环境,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中日韩三国逐步建立了互补型的紧密经济联系。中日韩三国紧密的经济关系和合作机制构建,不仅有利于三国,也有利于东北亚、东亚和亚太地区。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稳定三国经济合作的基础、克服困难,就构建新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达成共识,采取相向而行的行动。

东北亚地方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对地方更能发挥积极能动性,实现合作的对接与共利,特别是接邻地区的合作,更具有活力,有利于创建小区域合作发展环境,构建更为紧密的相邻地区经济社会合作机制,地方经济合作更能直接惠及基层民众,最能直接体验和体现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在政治安全领域,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旨在共建可持续的东北亚和平与发展新秩序。东北亚是大国力量交织、地区政治安全局势极为复杂的地区,区域内外国家间的博弈塑造了复杂的东北亚政治安全格局。在新的形势下,东北亚政治安全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具有历史的意义。

在东北亚,尽管经济上的区域链接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中日韩三国之间,构建了合作机制,但是,安全机制空缺,诸多安全问题,特别是领土争端加剧。在美国开展对华竞争的格局下,许多议题以安全的面目出现,被贴上安全的标签。东北亚深陷区域化与安全化悖论。

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出现了新的动向,美国对华竞争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使得东北亚的政治安全分裂性和对抗性增加。推动构建东北亚政治安全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需要时间进程和行动议程,重要的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避免发生新的大裂变和大对抗。

东北亚政治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的综合进程,一方面在总体设计上需要考虑国家、人、区域的综合性,另一方面需要在多要素上做工作,让安全感、信任感增加,降低不利因素导致的负面冲击。

东北亚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一个中国在地区事务中提升自身领导力的机会。中国和其他地区国家共同探索一条新的地区秩序路径,地区国家关系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以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为导向,化解历史积怨、摆脱美国军事同盟及其竞争的羁绊,共同创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安全关系和秩序。

在人文领域,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宗旨是实现各国人民间的和睦交往、守望相助、相互理解与互通互鉴。人文命运共同体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各国在多样性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互学互鉴、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东北亚有着久远的人文交流史,历史文化所积累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在东北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面向未来的人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宝贵财富。

文化相通是深化国家间人文联系、推动人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基础。文化相通的基本特征是相关国家之间存在历史文化要素的积淀,有着内在的联系基础,并且与现代有着发展上的延续。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国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在民族文化构建中,凸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因此,以文化相通推动人文命运共同体,需要寻求不同特色文化的对接点、连接线,求同存异,扩大同的凝聚性,缩小异的离散性,促进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

“二战”以后,东北亚国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如今,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合力构建东北亚各国和合共生、合作共赢的区域关系和秩序。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要让文化相通、互学互鉴的历史传统回归。

各国都有各自的国情,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共商共建东北亚人文命运共同体,需要求同存异,求同是关键,是凝聚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协力共进,创建一个和平、合作、繁荣的东北亚。

人文交流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的内容很多,有些是作为独立形式存在的,有些蕴含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之中。因此,推动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创建一种官与民、社会与个人多层次、多样性开放交流的环境,培育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人文意识,共建面向未来的东北亚人文命运共同体。在推动构建东北亚人文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国应该,而且可以发挥思想引领、行动引领的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新时代中国提出的重大倡议,旨在推动构建和合共生、合作共赢的新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一个历史的长进程,需要凝聚共识,需要合作共建。东北亚是一个地缘紧密连接、利益相互交织、关系异常复杂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地区推动基于共识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并非易事。因此,需要对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内容体现了我们对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观察、分析和观点。有些是理论性和战略性的探讨,有些是对已经取得成效的总结,有些则是我们对如何推动构建的思考和建议。

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地区各国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相向而行,加强合作,并做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对于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及时对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推进建议,以让构建的历史进程可持续。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涉及的问题多,面临复杂的新形势,一项课题很难对所有的相关问题都进行分析,更难对所有涉及的问题都做出具有创建性的回答,特别是关于具体的行动,还要在推动构建的实践进程中逐步进行设计与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研究是阶段性的和初步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有助于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进程,一些建议能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希望能够推进大家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为主编,我根据课题的要求和全书的结构对各位作者提供的文本进行了统筹修改,对有的章节做了比较大的修改。在此,作为课题首席专家和本书主编,我诚挚地感谢各位课题组成员为本书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于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张蕴岭

2021年12月31日完稿

2023年4月20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