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乐律学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国古代乐律学理论源自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从律历计算到礼乐用律、用调的选择,处处都渗透着古人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在渐成体系的各类思想文化影响下,古代乐律学表现出与天文历法、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不同学派对乐律史的影响,反映出中华文脉的变迁历程。如,左旋右旋、候气应律、四时八节、律对冲及大小阴阳思想等,都与历法息息相关,互为体用。而礼乐制度中不同朝代在不同仪式场合应用相对稳定的律调系统,如周礼祭天用圜钟、祭地用函钟、祭宗庙使用黄钟三律为宫,魏晋使用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四律为宫,元代祭祀十室宗庙均用无射一律等。这些传统和制度体例,一方面说明乐律与礼乐之间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不同时代礼乐建设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本书写作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以回归历史语境的思维方式,依托文化大背景以及历代制律的功能性,探索乐律史上鲜受关注、悬而未决、尚无定论的部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梳理历代官修史书中律历体制的总体样貌,架构起以文化背景和律历一体的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乐律学理论系统。从各个时代学理思想的变迁,去分析不同历史分期和文化观念影响下律制方法和形态的演变。本书涉及的方向有礼乐制度中律调关系的发展轨迹及与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黄钟律元和十二律的标准,涉及不同律制生律法的计算问题;对生律法、旋宫法的辩难;律管与律尺之间的矛盾;五音、六律、七声、八风、九宫、十二律之间的根源与关联;阴阳双宫在唐、宋、明代的律调实践原理;吉、宾、嘉礼中的律调系统及应用模式等。由此,本书结构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章“宇宙生成论与乐律学”。涉及天文与音律旋宫体系的关联、月令旋宫与京房律法数列、音律双旋、候风候气等律学实践活动,以及律书中出现的八风格律规则、律名起源的探讨、与先后天八卦的关系;涉及候气法的相关问题,地效以响的候气成因、对自然时节的技术性反馈、不同的测候方法和机械装置、物理原理与效能、影响测候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与乐律学”。涉及阴阳学说与三分损益生律法,包括天圆地方的宇宙意识、三生万物的基础算法、叁天两地的星历规律和三分损益法与天同度的计算模式、伶伦制乐的文献分层解析、易学术数和六十律对易卦的功用、五子纳音、十二律算与时历的结合、朱载堉新法密率的步骤要点,历代律学家不同的律值日算法公式和理论原理。

第三章“律历合一与纳音术”。涉及甲子纳音术、对冲律纳音规则、卦象和布局规律、七声旋宫、八十四调的来源、二十八调隐含的四调系统,以及配合节气物候的发敛术方法、朱载堉倍半律的配置,以及律历志书中历法史的诞生和演变、定律制历的制度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历代改历的源流、同律度量衡及律尺等相关问题。

第四章“吉礼乐律制度”。涉及郊祀天地、享宗庙以及常祀等礼制下的用乐、用律制度,涉及历八相生、同位不用、先生后用、尊卑相让、天圆地方等选定律调的原则问题。在梳理历代郊祀乐、宗庙乐、常祀用乐用律基础上,剖析了律调应用的变化,认为吉礼中乐、调的选择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第五章“宾嘉乐律制度”。涉及宾礼、嘉礼用乐类型、用律选择。认为古代宾嘉之礼具有宾祭同用观念,其用乐用律有遵循吉礼用乐的倾向。重要朝会宴飨以阳律为宫,临轩飨食随月用律。不同人物用律也有着鲜明特点,太子用律多以姑冼之均,宫廷女性用律则有着以阴律为均的倾向。在用乐方面,则建立了以雅乐为基础,结合鼓吹乐、燕乐共用的特征。总体看来,宾、嘉用乐用律以吉礼为参照和基础,同时,不同朝代也时常发生变化。

第六章“礼制下的用律观念”。结合古代思想文化,论及礼乐制度下用律、用乐方面的突出特征。主要包括阴阳观念、随月用律、祭祀无商、宾祭同用、悬而不乐等现象。涉及阴阳观念,主要从六乐、女性用律、天子出入用律等进行分析;涉及凶礼悬而不乐与去悬现象,则分析了文化观念下,宫悬乐器作为“乐”的功能被隐去,但其礼器功能被保留下来的做法。充分说明“乐”在古代不仅仅是作为艺术的存在,更是礼的实施者、文化的承载者。

总论“音律的文化内涵”。涉及音律与五行、阴阳、律制、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涉及黄钟与黄钟之宫,认为二者并非同律,黄钟很可能是黄钟之宫在十二律中的折射,在文化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涉及纪三平六问题,则从三钟三吕、五行四时十二律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提出纪三平六问题可能并不完全是三分损益之类律制问题,而是音律形成过程中与文化结合的结晶。涉及律的文化功能,则从听声、受姓、律历合一、作乐崇德、风土治忽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音律超脱于音乐之外的文化含义。

本书聚焦于乐律学与天文历法在历史变迁和国家礼乐制度文化中的实际应用,考究律历同度对不同时代律制变化的影响,以及律制变化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还原古代乐律学系统的发展脉络,以求深入理解传统律学的思想根源,引发人们对乐、律、历三者关系的重新认识。

在写作中,著者立足文化史研究,着眼于历史变迁中文化思潮对乐律学建设的影响,主论历代律历制度的合同关系和律历体系的演变,及与国家礼乐制度的联系和应用方法,注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历代礼乐制度的源流,以及它们与乐律学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当前乐律学研究来说属于新的探索。在学术观点方面,从文献记载的具体科学实践和制度文化出发,结合现代天文知识进行解读,还原乐律学在历史中的应用原理和文化根基,提高学术可公度性。同时与各时代礼乐文化的变化紧密结合,以求还原乐学与律学思想及表现方式在历史发展中分合协行的真实意图,搭建理论律学与应用律学的桥梁;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结合多种理论方法解决现代乐律学中的疑问,力求在古人的世界理解古人,从“局内”解决微观而精深的律学问题,从“局外”通览全局,以古代通学传统观察与深究,将历代乐律学理论放置在历史文化大背景下,梳理官修史书中乐律系统的源流、重塑中国古代律历关系与体制模式及礼乐用律用乐制度。

乐律学一直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近现代学者们历经近百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为本书的探索提供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在此,对学界前辈和他们的研究成果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指导帮助过我们的师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受到自身学术水准、学术视野的限制,文中难免舛误和论之不尽之处,但敝帚自珍,仍然希冀借此课题研究之机,全面梳理一遍正史中的乐律学相关史料,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些许新的思考和探索。如果在某个问题的认识上对乐律学研究有所启发和推动,那便是对本书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