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史诗《亚鲁王》社会功能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一对一地传承

《亚鲁王》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文化传承载体的培养。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二元结构形成了一种生态关系,作为《亚鲁王》传播者的东郎和作为接受者的个体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发了史诗的活力。东郎在史诗的唱诵过程中成为历史信息的传达者,逝者的安抚者,生者的教诲者,因而人们对东郎的崇敬实际上就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可。《亚鲁王》的传承方式中,师徒传承[20]是习得史诗传唱技艺的重要方式,师徒传承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学习过程,与个人兴趣相关,这种传承方式就是师父—学徒,师父就是最好的传道者,而学徒就是学艺人。这种传承方式的特点就是直接获取记忆内容,在实践中习得技艺,由于是一对一的传授,长期与师父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承袭师父的一些演唱风格,所学仅为师父记忆内容。传统的传承方式仪式程序烦琐且严谨,拜师礼物、拜师日期、拜师地点、学艺过程都有讲究[21]

民间文学根据传承来源,把民间艺人的师承关系分为师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三种。但是在麻山,《亚鲁王》的传承并不能单一归为某一种,更多的是这三种的混合形式。以东郎WLW的师承关系来说,他的师父WLP同时也是他的大伯,他的儿子WXL也是自己的徒弟,当然WLW并不是只有WXL一个徒弟,他收了很多徒弟,但大都学唱得不好,且外出打工后,史诗内容也都忘记。但是,也如WLW024所言,“一个家族中必须保证要有东郎来学这个(《亚鲁王》)”[22],因为没有东郎,又很难在外家族或者其他寨子请到东郎主持仪式,YXZ028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学唱史诗的,“我学这个史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家一位大伯,他是年纪很大才学史诗的,他告诉我说他家爷爷去世的时候,很心寒,家族里面没有东郎,没有会唱史诗的人,于是就跑去另外的寨子里请,请了一个东郎,这个东郎就说要和另外一个东郎一起,他去这位东郎才来,他不去这个东郎就不来了,就这样绕来绕去的,找到一个还要等另外一个,一个来一个不来的,人都死在家里面了,等得心慌。所以说远处的东郎还是很难请,就喊我们必须学。那些老人都是四五十岁了才学,学了之后就传给我们,然后一代传一代。后来大家都会了,为什么不提钱,就是因为大家都会了,你不唱别人也要唱,所以就没有收钱”[23],且东郎的传承传男不传女。伴随政策的变化,传统的传承方式遭到了强烈的冲击,部分东郎选择放弃传承,而另外一部分东郎为保证史诗的延续性,仍隐蔽传承和传唱。这一时期的拜师仪式简化,更加注重授艺过程。受市场经济影响,麻山青年一代涌入城市务工,受外部思想的影响,将生产生活资料带进麻山的同时,也将外界的观念带进了麻山,更因《亚鲁王》禁忌多、仪式复杂、学习时间长、受众小,传承面临极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