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诗经》的自然景物描写

《诗经》涉及的自然景物众多,包括山川草木、风霜雨露、虫鱼鸟兽,它们绝大多数出现在每章的开端。诗人在抒写人生感慨、社会忧愤、剖析心曲时,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情绪,为了牵引出诗歌的主旨,而信手拈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遣兴抒怀的媒介。后人把《诗经》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

一 “比兴”:人与自然之间对应关系的显现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事物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象征意义,自然界内在的有规律的运动也与人们的情绪感受有着一种不可言状的相通之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灿烂的桃花使人想到青春少女的容颜;“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郑风·野有蔓草》),草上滚动的朝露使人想到姑娘晶莹明澈的眼睛;“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小雅·鸿雁》),好似“劬劳于野”的流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风雨交加的景象总是使人产生凄凉之意;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邶风·匏有苦叶》),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则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希望。《诗经》的作者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人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的思想情绪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适当的“对应物”,而人们微妙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对应物”来表达(这与西方意象派为思想寻找“客观联系物”的理论有某些类似之处)。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这种对应关系的认识和为了表现这种对应关系,《诗经》的无名作者们创造了“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有的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处,可以“以彼物比此物也”。这一类的比喻在《诗经》中很多。像《大雅·常武》写道: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

以山川来比喻军旅,生动地表现出它的声威气势。前面提及《小雅·天保》中连用九个比喻,把抽象的福寿比喻为可以感知的山川景物。又如《大雅·卷阿》第九章: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诗人以凤栖梧桐、高冈朝阳、百鸟和鸣来比喻“天子得人,野无遗贤”的盛况,颇有帝王气象。这一类型的比喻,着眼于事物的外部形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相似点,像《小雅·节南山》开头写道: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即取南山巍峨高峻之状与朝廷重臣赫赫权势相似之处。还有一些比喻,着重把握自然事物的内在特征与人类生活现象的相通之处。比如螽斯有生子繁多的特点,诗人便用它比喻子孙众多,“宜尔子孙,振振兮”(《周南·螽斯》);蜉蝣朝生暮死,诗人便用它来比喻生命的短暂。《诗经》中也有通篇以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比较典型的有《魏风·硕鼠》,以老鼠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者;《豳风·鸱鸮》全篇以一只失子毁巢的母鸟来比喻处境危殆的人。贴切的比喻使诗歌的主旨得到最恰当的表达,也使诗意含蓄有味。例如《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表现了女子到适当年龄尚无配偶而唯恐耽误青春的心理。“摽”,坠落的意思。每章的一、二句以梅子的坠落来比喻青春消逝。梅子纷纷坠地,未落的果实由十分之七,到十分之三,最后所剩无几。女子希望求婚男子及时到来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迫切。诗歌的主旨通过“摽有梅”的比喻得到形象生动的表达。

如果说,“比”着重于表现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似的属性;那么,“兴”则着重于表现自然事物与人们精神上感情上的联系。唐代皎然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区别“比” “兴”的。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是作为“兴”起某种感情的特定对象而出现的。例如: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郑风·萚兮》

这首诗是女子要求爱人同歌共舞。人在歌舞欢乐时常有飘飘欲起的感觉,如同风中之落叶。此诗即以风萚起兴,渲染出一种欢快活跃的气氛。又如: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邶风·燕燕》

在空中上下翻飞、盘旋不去的燕子,仿佛离人心中依依别情的外化,故而诗人以“燕燕于飞”兴起绵长深厚的惜别之情。值得一提的还有《豳风·东山》,此诗每章的开首均写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徂”二句吐露着久戍者内心的积愤,情绪沉郁;“我来”二句则以纷纷飘飘的蒙蒙细雨渲染着东归士兵内心的凄楚悲凉。通过反复吟唱,这凄迷雨景兴起的感伤气氛弥漫全诗。另外,生长在坡地水畔的蒲草荷花,引起诗人对“美人”的思念,不觉“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陈风·泽陂》);从南山那边隐约传来的雷声,使诗人想起从役在外的人:“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召南·殷其雷》)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由某种自然景物而触发某种情绪并引出与这种情绪相关的事件。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兴”起一种情绪,而且还具有某些象征、暗示的意义。例如《邶风·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风狂雪猛的景象不仅给人一种悲愁之感,而且还暗示着国家危乱将至,所以诗人召唤相好之人去而避之。《小雅·四月》中所写“秋日凄凄”“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也有着象征祸乱日进、时局动荡的意义。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活动呈现出比简捷的感情呼应更为复杂的关系,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象外之意”。

不过,在许多时候,“比”与“兴”实际上是浑然而用的。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固然是兴起欢乐之情,但又何尝不是以鲜花来比喻容光焕发的新嫁娘?又如: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小雅·苕之华》

诗中枯萎的花朵比喻那个伤心欲绝的人儿,同时也兴起一股萧索凄凉之意笼罩全诗。

二 “比兴”:粗线条的勾勒

《诗经》中作为比兴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作为比兴的自然景物,在人们的内心联想中都是和特定的生活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之所以吟咏某些景物,是因为它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某种联系,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引起联想。比如,诗人之所以歌咏“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是因为他从苌楚的“无知” “无家” “无室”,联想到“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朱熹《诗集传》)。《诗经》不少抒情作品的民间作者(很可能也是歌唱者)正是利用人们在类似的生活实践中有着与某种景物接触的共同的日常体验来引起感情的共鸣,与诗歌的主题产生呼应。因此,一般来说,作为比兴的自然景物是诗歌中的一个旋律、一个节奏,它们主要的不是通过自然形象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来完成表达某种感情的任务,而更多的是依靠人们来自日常生活经验的补充、联想来完成的。粗线条的勾勒,而不是精细的描绘,这是其显著特点。

也就是说,《诗经》“比兴”的创作者们注意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对应关系本身,要展示的是自然事物对于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意义,而不是自然事物的自然形貌。这些“比兴”所传达的感情大多是一种普遍的感受、共同的体验,而缺乏个体心灵的独抒。因此,作为传达某种普遍的感受、共同的体验的媒介,《诗经》中自然景物呈现的是某种共性,诸如“灼灼其华”“其叶蓁蓁”“扬之水”等,而缺乏个性特征的刻画。一方面受制于所承担的“角色”,另一方面受制于尚属初创阶段的艺术技巧及审美能力,《诗经》中的自然景物描写难免粗疏笼统之失。不过,为了准确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找到合适的“对应物”,诗人们对于自然事物的形貌也有相当细致的观察。像《小雅·蓼萧》中分别用“湑兮”“瀼瀼”“泥泥”“浓浓”等来表现露珠或清湛、或繁多、或浸润、或浓重的不同形貌,使诗中的自然景物形象随着旋律的重沓而呈现出细微的变化。

三 “赋”:始创写景抒情手法

“比”与“兴”之外,《诗经》也有些作品采用直陈其事的“赋”或“赋而兴”的手法。《秦风·蒹葭》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秋天的早晨,芦苇上的露珠浓重,诗人已冒着清寒徘徊在秋水边,寻找所思的人儿。诗中以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构成一幅凄迷幽远的画面,并通过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暗示出时间的流逝,凄清的秋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韵味深隽,富于抒情性,是“诗三百”中的佳篇。又如《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这是一首情诗。他们本来相约黄昏后在东门杨树下幽会,然而直到夜深人静,仍不见那人儿的身影。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心情,而是通过满天灿烂的星斗、星光下枝叶茂盛的杨树等景物描写,让人会意其内心的焦灼、不安、失望。以景传情,应当说此诗的作者处理得相当高明。

因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而深得后人赞赏的诗篇还有《小雅·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踏上归途。他想起,当年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杨柳低拂;而今日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漾的冬天了。诗人以“杨柳依依”的春景来渲染昔日离乡时的难舍之情,以“雨雪霏霏”的冬景来表现今日内心的悲苦凄凉,情景相生,韵致深厚,被六朝人誉为“诗三百”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四句是以情与景的协调来深化诗境,《豳风·七月》第二章则是以情与景的对立来突出诗旨: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明媚的春色和黑暗的人世,自由歌唱的鸟儿和惴惴不安的采桑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强了此诗的控诉力量。中国古典诗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传统,便是从《采薇》《蒹葭》等开端的,其中反映着人们质朴的审美感受。

以上讨论了《诗经》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手法及特点。《诗经》中直接描状山水的诗句不多,诸如: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小雅·斯干》

写清澈的山涧、幽深的南山;又如:

扬之水,白石凿凿。

——《唐风·扬之水》

写河水激扬,白石闪烁其间。虽然仅仅是对山水形貌的简单、直观描述,然而模山范水的六朝山水诗的胚胎正是孕育在这些古朴的吟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