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研究著作提要(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法汉学研究所编写《〈春秋繁露〉通检》,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1944年1月出版

本书为中法汉学研究所通检丛刊之四。该书以抱经堂本为底本,将《春秋繁露》分条编成检索,条目按笔画顺序排列,并有法文拼音检字、英文拼音检字、各板卷叶推算法。本书对于检索原文极为便利。该书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影印版,附四角号码检字。

周辅成《论董仲舒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9月出版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论述了董仲舒思想的来源。第二章分析董仲舒的政治理论,包括君主与天、礼的精神与实现。第三章阐述董仲舒的世界观,包括天志、元气与阴阳五行、气与心、认识论、道德论等。作者认为董仲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制度理论体系,但它具有积极与反动两重性,因此仍将董仲舒列为反动、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林丽雪《董仲舒》,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6月出版

本书收入“中国历代思想家”丛书第四册。该传内容分七节:第一节为生平事略;第二节为时代背景,包括政治思想、社会风气、学术潮流;第三节论述了天人哲学的基础和方法;第四节分析了天人哲学的人性论、伦理学与养生法;第五节讨论了天人哲学的正名说与历史观;第六节阐释了天人哲学的政治教育观与社会经济观;第七节为结论。该书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99年2月有更新版。

于首奎《董仲舒》,收入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11月出版

本书分为四节内容:一,简述了董仲舒的生平和著作。二,分析了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三,探讨了董仲舒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包括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名各顺于天”的神秘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四是对董仲舒的历史评价。

王孺松《董仲舒天道观》,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年4月出版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天道观之源流,首先分析了“天”的不同含义,接着探讨了天道观的演变,然后考察了先秦诸子的天道观。第二章天人合一论,从天意、天志、天性、天道等十七个方面分述了董子天道观的特色。第三章总论,简述了秦朝学术思想概况、儒家与汉朝发展之经过,并依其著作,对董子天道论的渊源、天人合一学说进行了凸显本旨、考辨流别的论述。

杨鹤皋《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

本书评述了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分为八节内容:一、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二、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三、“受命于天”的“君权神授”论,四、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五、“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六、犯罪根源与预防犯罪论,七、《春秋》决狱与“原心论罪”说,八、董仲舒的历史评价。

韦政通《董仲舒》,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7月出版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为生平与著作、董仲舒与先秦各家、董仲舒的“《春秋》学”,指明了董仲舒的思想资源、学术基础和智性发展的线索。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论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结构、人性论、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历史思想,对其思想作了系统整理。第九章讨论尊儒运动的背景、真相及影响。第十章分析董仲舒处理儒家与专制关系的理论。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本书为全国首次董仲舒哲学思想讨论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1篇,另有附录一篇。全书大致可分为四方面内容:一、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问题。二、董仲舒哲学的性质,包括是否属于唯心主义、神学目的论、天人感应论、认识论、发展观、人性等问题。三、董仲舒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有突出色彩的论题。四、研究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方法论。本论文集从多方面反映出董仲舒研究所取得的新突破。

周桂钿《董学探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本书对董仲舒的学说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董仲舒考,对其生卒年、对策之年、任相、故里等作了考证。第二至十三章分别就宇宙论、人性论、仁义论、义利论、贤庶论、德才论、贵志论、名讳论、辞指论、常变论、中和论、大一统论等内容作了论述。最后是总评,对董学与社会现实和思想现实的关系,以及董学在后世的影响作了评述。本书后收入《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华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董仲舒和全面系统地探讨他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学术两方面说明董仲舒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第二章探讨了董仲舒“天”的理论、阴阳五行、大一统、三纲五常、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渊源。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社会经济思想。第六章分析了董仲舒重视历史和“爱及四夷”的历史思想与民族思想。第七章论述了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关系。附录有董仲舒年表、董仲舒年表中有关年代考释、董仲舒主要著作说明。

黄朴民《董仲舒与新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论述周秦汉初学术思想的对峙、交流与董仲舒学说的形成。第二章董仲舒新儒学的多元结构,论述了《春秋繁露》的真伪、体例、内容分类,并阐释了董仲舒新儒学理论框架的多元特征及其政治思想的兼容特色。第三章董仲舒新儒学支柱:天人合一论,辨析了天人合一与早期天人感应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二者之间存在“体”“用”关系。第四章分析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经、权、平衡理论。第五章论述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其既有孟学色彩浓厚的仁义说,又有荀学影响下的礼义观,具有双重性特点。第六章讨论了《白虎通义》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第七章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困境及其反思。

傅新友《董仲舒的传说及其它》,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本书“董仲舒的传说”部分,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和史事,用历史再现与艺术表现手法加工而成,属于文艺性质之作,可增广异闻。

周桂钿《董仲舒评传——独尊儒术奠定汉魂》,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本书内容分为十节:一,介绍其生平。二,论述天人感应的理论与时代需求。三,独尊儒术的原因与方法及其功过。四,调均制度的建议与意义。五,人性论。六,义利旧说与新证。七,论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八,《春秋》大义与《春秋》学。九,处世道理。十,后世评价。本书后收入《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本书从董仲舒所处的时代入手,简述了董仲舒治经著述、出仕践儒、构建封建理论大厦的一生,重点评述了其改铸的新儒学体系,包括:自然神论的宇宙观,“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变而有常”的天道观,辨物理、发天意的认识论,待教而善的人性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思想,应天改制和应人制礼的进化历史观,取法于天的王道论,独尊儒学的大一统论,继乱世必须“更化”的改革思想,从而明确了董仲舒在中国历史和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书突破了以往将董仲舒视为反动思想家的旧套,重新树立了其进步思想家的形象。

周桂钿、吴锋《董仲舒》,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董仲舒一生的仕宦、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深入浅出的叙述,是一部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为一体的传记。

曾振宇、范学辉《天人衡中——〈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本书阐述了《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全书内容有十节。第一节为董仲舒传略和《春秋繁露》考索。第二至十节分别论述了《春秋繁露》与中国古代气文化、传统天信仰、古代人性学说、传统伦理价值观、君道观、臣道观、“德主刑辅”教化学说、大一统思想、传统经学的思想关系,由此说明《春秋繁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黄朴民《天人合一——董仲舒与汉代儒学思潮》,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3月出版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董仲舒与新儒学》(山东大学1988年)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全书内容首先为绪论,第一、二章阐述董仲舒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第三章为董仲舒其人与《春秋繁露》。第四章董仲舒儒学的多元结构。第五章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第六章董仲舒儒学的“经权”“平衡”观。第七章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及其特色。第八、九章儒学思潮与汉代政治和军事。第十章《白虎通义》对董仲舒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第十一章董仲舒儒学的困境与儒林异化。第十二章东汉中后期对儒学的反思律动。本书又有岳麓书社2013年6月版,改题《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

李金松《董仲舒》,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本书介绍了董仲舒的生平和思想,共有八节内容,分别为求学四方、专心学问、殿堂对策、江都王相、飞来横祸、晚年岁月、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包括大一统、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性三品说、三纲五常、仁义论、常变经权论)、结束语。该书简明扼要,既有学术性,也有趣味性。

马勇《旷世大儒——董仲舒》,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模糊的少年时代与家世。第二章儒术独尊:初登政治舞台。第三章谠言访对:为世纯儒。第四章帝国的梦想,论述了大一统思想。第五章究天人之际,论述天人感应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章通古今之变,论述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内容与特质。第七章构造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模式,讨论了董仲舒在传统政治模式建构中的贡献。第八章白衣三公与相国悲剧。第九章一代儒宗与万世师表。第十章正统思想家的历史定位。最后是“董仲舒年谱简编”。该书(香港)中华书局2001年有简编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2月依照河北人民出版社版再版,改题《董仲舒评传》。东方出版社2015年6月又据初版出版,题为《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张鸣岐《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介绍董仲舒的生平及其修学与教育活动。第二章论述了董仲舒教育政策思想及其实施。第三章探讨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的作用及其政治意义。第四章分析了关于纲常的道德教育及其教育原则方法。第五章探讨了董仲舒论教学与教师。由此对董仲舒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和评析。附录有《董子祠堂记》《董子书院记》《董仲舒事略及时事年表》。

赖美琴《韩非与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本书共九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韩非与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成。第三章从人性角度分析了韩董政治哲学的基础。第四章比较了二人崇今与尚古的不同历史观。第五章比较了二人尚力与崇天的不同天人观。第六章从人际观角度考察了二者的政治价值观。第七章论述了二人的统治术。第八章分析了二人思维方式上排异与趋同的差异及其君权至上的共同旨趣。第九章论述了二人政治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邓红《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本书分为两编。前编有四篇文章,分别为“《春秋繁露》所引《春秋公羊传》之综合研究”“关于董仲舒的两个《春秋》公羊学”“董仲舒《春秋》公羊学中的三段式推论”“日本的董仲舒研究”。下编有两篇文章,分别为“《春秋繁露》所引《春秋公羊传》诠释比义”“《春秋繁露》所引《春秋公羊传》索引”。

戴萤《董仲舒对各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北京: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1年

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董仲舒与先秦儒家思想,包括义利观、仁义说、人的本性、礼治、养生思想等。第二章论述董仲舒传授《春秋》公羊经学的情况及其与谶纬的关系。第三章董仲舒对黄老之学的吸收与改造。第四章董仲舒对阴阳五行说的吸收发挥及其具体实践。第五章董仲舒对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包括《墨子》《管子》《韩非子》《淮南子》。附录有董仲舒交游考、《春秋繁露》真伪问题研究、《春秋繁露》版本考。

袁长江等校注《董仲舒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本书收录了现存董仲舒的所有著作,包括《士不遇赋》《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春秋决事》《董仲舒〈公羊〉治狱》以及严可均《全汉文》所辑董仲舒的作品。书中分为原文和注释两部分,注释部分释词、释事、释典,较为简明。附录有四部分:一、《汉书·五行志》和《食货志》所引董仲舒说。二、《史记》《汉书》中的《董仲舒传》。三、历代著录序跋。四、苏舆《春秋繁露·董子年表》。该书是目前收录董仲舒作品最全的集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魏文华《董仲舒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本书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董仲舒的生平、故里、仕宦、著作、后代、哲学思想等内容,同时辑录了有关董仲舒的诗文,并介绍了董子祠、墓和书院的情况。书后附录董仲舒年谱。本书偏重资料性。

余治平《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出版

本书以“天”为核心观念,分三部分探究了董仲舒的哲学。第一部分,天如何能够成为人心信念本体,阐释了董仲舒哲学产生的时代和学术原因,以及作为儒家信念本体的“天”。第二部分,作为信念本体之天的哲学建构,探讨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提升、性情形上地位的最初确立、感应思想。第三部分,天道信念向生活世界与历史哲学的渗透,论述了天人相与之际的伦常世界、终始转移的历史哲学观念、帝国政治哲学与圣王行动指南。余论为董仲舒与《春秋》公羊之学、董学的圣王之合与新儒学批评、董仲舒思想对重构中国哲学的启示。

魏文华《董仲舒珍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关于董仲舒的生平、故里、思想、后世等内容的故事集,由作者新搜集的一些董仲舒故事和《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传》两书中的相关故事修改合并而成。本书通俗易懂,为普及性读物。

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本书旨在还原董仲舒春秋经、公羊传的传承问题。全书七章。一,导论。二,资料检别。三,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主要说明董氏解经的形成与师说、当时解经方式的大略差异,并论述了董氏的解经方法。四、五两章,董仲舒《春秋》解经的效果,分类探讨了“合而通之”“缘而求之”,与“偶其类、览其绪、屠其赘”的解经方法,并分析了灾异解经的类别。六,董仲舒《春秋》解经效果检讨,包括内部解经的一致性、合理性、师承观念薄弱。七,结论,说明董仲舒《春秋》解经的特色,并对研究方法作了反省。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叙述了董仲舒的时代及人生形态,并将对策的年代作了考辨。第二章董仲舒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借用诠释学理论,分析了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的目的、根据、方法及其对《春秋》灾异的诠释。第三章董仲舒的人道思想,论述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之说,对孟子、荀子人性论的诠释及董仲舒的德治思想。第四章董仲舒天的哲学,对董仲舒哲学思想中天、天道及其与人道之关系进行了阐释。第五章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分别从奉天、征圣、宗经的文之枢纽,天人合一的境界,“《诗》无达诂”的解释理论,“微言大义”的书法四个方面作了论述。

张实龙《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董学新论》(浙江大学2001年)基础上增订而成。全书内容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为董学之“意”、董学之“象”、董学之“言”。作者从人的“本心”出发,以《周易》思维来观照董子学说,按意、象、言三方面来探析董学内在理路,认为社会政治学为董学之“意”,天论为董学之“象”,《春秋》学为董学之“言”。本书视角独特,较有新意。

邓红《董仲舒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本书主要内容有五部分。绪论介绍了董仲舒的生平、著作、时代及本书的构造和内容。“天道篇”论述天思想的发展过程、天神天道天命、人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篇”论述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及其媒体机能、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合论。“代后记”比较了董仲舒与宋学的关系。附录部分为“董仲舒思想与黄老之学”“日本中国学界有关《春秋繁露》伪篇问题的论争”。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福州: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大小传统等理论,从思想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将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放在周秦汉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了比较研究。全文内容分为六章,一、绪论。二、从宗族本位与皇权本位的不同入手,比较了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三、由“仁”与“天”的不同,对孔子与董仲舒伦理价值本源预设作了比较。第四至六章依次对孔子与董仲舒的人性论、义利观、人伦思想作了分析比较。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武汉: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8年

本论文第一章论述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天人感应论”的内容和性质,并指出其与政治的紧密关系。第二章分析了董仲舒的自然美思想,包括比德思想、中和美思想及其隐喻思维。第三章从社会美论的角度,探讨了董仲舒的礼论、乐论以及二者与权力的关系。第四章阐释了董仲舒的经学诠释理论,认为他关于《春秋》辞与指的研究对中国美学隐显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诗无达诂”对后世的诗学与美学影响很大,奠定了中国古代诠释美学的品格。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长春: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本论文内容有五章。第一章论述了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第二章从“唯天为大”和“天人感应”两方面论述了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即天人合一。第三章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人性论基础,分析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与王道教化。第四章循天而治:社会政治生活与普遍法则的统一,分别就大一统的价值取向、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三纲五常的伦理原则作了论述。第五章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评价,论述了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转变与继承,并分析了董仲舒政治哲学的逻辑缺陷及其经学谶纬化的历史境遇。

黄国祯《董仲舒〈春秋繁露〉与纬书〈春秋纬〉之关系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董仲舒其人其书。第三章纬书与《春秋纬》,说明二者的思想内涵。第四章《春秋繁露》与《春秋纬》中的异文现象,通过比较分析,论证了两者在思想内容上的相承关系。第五章从《春秋繁露》与《春秋纬》看古代天人感应观,论述了天人感应的发展过程,为两书的天人感应思想求得明确的立足点。第六章《春秋繁露》与《春秋纬》对两汉思潮的影响,揭示其导致政治上重灾异祥瑞及五德终始,社会上好言灾祥及后来反谶纬等风潮。第七章为结论。

魏文华《大儒董仲舒》,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本书在作者《董仲舒传》一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辑录了董子一生鲜为人知的故事传闻,诸家评说,后人的序跋、题辞、碑文、诗、词、铭文、年谱等。

孟巧颖《“大一统”与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广州: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论文共四章。第一章从人生际遇、生活时代、学术背景三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渊源。第二章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分析了“元”的含义、自然之天与人格神之天、阴阳五行支配下的灾异谴告论、“三统”说等问题。第三章论述了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与西汉社会的“大一统”理念。第四章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评述,讨论了它的历史地位、积极意义及理论缺陷。

[美]桂思卓著,朱腾译《从编年史到经典——董仲舒的春秋诠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至第四章为第一编,从董仲舒的生平、著作流传史、《春秋繁露》的作者三个视角审视了《春秋繁露》的可信性。第五至第十章为第二编,分别论述了《春秋》与公羊学传统,对秦律的改造,放大的汉代法律理论,重塑帝国礼制,经典、宇宙观与朝廷支持。最后是结论,阐释了董仲舒的经典诠释学的历史意义。附录有董仲舒的生卒年、《汉书》第五十六卷所载之策论的完成时间、汉代公羊学的传承、汉代时期董仲舒的后学、归于董仲舒名下的引文及论著、《春秋繁露》之不同版本的流传史。

沈子杰《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台北:博士学位论文,辅仁大学,2010年

本论文共八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汉初政治形势与董仲舒政治思想之形成。第三章董仲舒政治思想架构分析,包括天之观念、历史之观点、治民之理念、天子与士人之关系、诸侯与外夷国之政策、大始与正本。第四章论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构成与理路。第五章论董仲舒思想中之阴阳灾异。第六章论《春秋》在董仲舒政治思想中之运用。第七章董仲舒政治思想之影响及评价。第八章结论。作者认为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内涵不离《春秋》之王道思想,阴阳五行之灾异则为此思想运用之褒贬工具。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西安: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论文内容分五部分。绪论概述了研究现状等问题。第一章董仲舒与汉代社会上层建筑的建设工作,从汉初经济、政治、思想背景出发,联系汉武帝的“有为政治”,考释了董仲舒《天人三策》出现的年代和契机。第二章董仲舒的《春秋》学与“天人感应”论的初步表现,论述了董仲舒从《春秋》学到建构、完善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评述了该思想的来源、内涵、历史意义。第四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考察了汉代天人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发展的原因,并评价了其历史意义与价值。

陈礼彰《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董仲舒的生平与著作、汉初政治思想与学术潮流,并说明董仲舒思想的多元特性。第二章从天的含义和天人思想的类型两方面考察了先秦天人思想的发展。第三章分析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建立,包括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架构、以天人相与为原则。第四章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实践,从四方面加以论述,即以奉天法古作为施政依据、以性未善论强调教化功能、以三纲五常处理人际关系、以三统四法推行改制更化。第五章结论,通过与先秦诸子的比较,说明了董仲舒天人思想的特色,同时论述了其时代意义。

杨济襄《董仲舒春秋学义法思想研究——文献回顾与方法论》,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本书以董仲舒“春秋学”之“《春秋》义法”与“儒学内容”为研究对象,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董仲舒春秋学与《春秋》经传之关系,包括董仲舒春秋学在春秋学史上的定位、与《春秋》三传的异同、对《公羊传》的补充。第三章董仲舒春秋学的方法论,包括董仲舒春秋学的思维方式、解经方法、对《春秋》书写方式的阐释。第四章董仲舒春秋学对春秋义法之诠释,包括义法总论、春秋义法彰举道德行为的实践、以《春秋》“大一统”论礼制、由《春秋》“正名”论“成性之教”。第五章董仲舒春秋学“远外近内”考义,主要探讨董仲舒与何休《公羊传》释义之异同。第六章董仲舒春秋传“灭国五十有余,独先诸夏”考义,分析现存注本对董仲舒春秋学解经方法的误解。第七章为结论。附录有“董仲舒年谱”“董仲舒所发凡之‘春秋学义法’原文一览表”“今本《春秋繁露》篇目与所论之‘春秋义法’统计一览表”。

冯树勋《阴阳五行的阶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本书共七部分内容。序言阐述了处理董仲舒相关文献的诠释方法。第一章董仲舒生卒年与对策考。第二章董仲舒与黄老学派辨。第三章从阴阳五行的阶位秩序角度分析了董仲舒的天人哲学观。第四章论述了先秦到西汉中叶中国阴阳五行的“家族相似”结构。第五章董仲舒对《春秋》的诠释,包括诠释的方法、方向、核心、规矩、印证、弥缝等。第六章董仲舒从师到素王的心结。

韩进军《董仲舒王道论研究》,北京: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本论文内容分为七部分。首先是绪论。第一章,王道通三:王道论的提出。第二章,王道法天道:王道论的逻辑起点。第三章,三纲五常:王道社会秩序及其伦理准则。第四章,德主刑辅:王道政治手段的价值取向。第五章,大一统:国家意识形态与王道理想。第六章王道论的得失与王霸综论。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上海: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本论文除引言外共六章。第一章通过考证董氏的生年和时代,概述了董仲舒所面对的人性过度扩张问题。第二章总论董仲舒哲学对早期儒学所作的转折,即引进“自然主义”原则。第三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主要思想资源《春秋》公羊学,认为董仲舒哲学引入自然主义原则丰富了早期儒学以孔子的《春秋》思想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传统。第四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概念基础“天”,认为董氏的天的概念以对天的认识为基础,指以上天为核心和标志的物质世界。第五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知识背景阴阳五行学,认为董氏的阴阳五行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阴阳五行学化的人性论。第六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社会政治实质。

周桂钿《董仲舒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本书共十六讲。第一、二讲考证了董仲舒的传记资料,阐述了对策的内容。第三至五讲为《春秋繁露》选读。第六至十六讲分别就董仲舒的人性论、天人感应论、天与《圣经》中的上帝、独尊儒术、大一统论、仁义论、义利论、名讳论、辞指论、常变论、政治哲学等作了论述。本书是一部讲义性论著,可读性较强。

栗玉仕《儒术与王道:董仲舒伦理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本书共有五章。第一章论述了秦汉社会转型与汉代意识形态的定位。第二章分析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逻辑结构和社会功能。第三章大一统政治的伦理架构,包括公羊春秋的基本精神、三纲五常的伦理架构、王道政治的伦理目标。第四章阐述了董仲舒的立国原则,在于仁义之道和德主刑辅。第五章论述了伦理政治的现实运作,包括吏治改革、贫富“调均”、生活重塑。结束语讨论了董仲舒伦理政治思想的历史影响、历史反思及现代转换等问题。

刘红卫《董仲舒与儒家文化的普世化——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本书共有四章。首先论述了董仲舒的天人体系,包括天的三重含义(自然义的天、伦理义的天、人格义的天)、天人秩序、以天限君思想。其次讨论天人体系下的人性理论,并与孟子性善论、荀子人性教化作了比较。再次分析了元理论体系,包括元作为一种本原性的中和秩序而存在,“始”“微”“正”对天人秩序的意义。最后论述天人感应,提出天人中和,并说明神秘性感应对建构天人体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物质性和义理性阐释。

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出版

本书内容除导论之外,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究天人之际”的历史思想。中编讨论了董仲舒的“三统”“五德”说与汉代“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思想。下编分析了董仲舒的“大一统”说与汉代“大一统”历史思想。

江新《天道、王道与汉道——董仲舒春秋公羊学与汉代更化》,北京: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2年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考辨了董仲舒对策之年,并详细考辨了《春秋繁露》各篇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第二章从“天道是王道的根据”视角,论述了董仲舒天人之学成果的三统说和天人感应论。第三章阐述了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为汉代更化提出的建议,包括大一统、“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任德不任刑(以德善化民和以《春秋》大义决狱)。

藏明《五德终始说的形成与演变——从邹衍到董仲舒、刘向》,西安: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2年

本论文重点探讨了五德终始说的产生,以及董仲舒、刘向对其的传承与发展。论文首先叙述邹衍吸收诸家学说,创出五德终始说的过程,并分析了五德终始说的四层含义:历史观的意义、正统论的意义、政治上的意义、思想上的意义。然后着重探讨了五德终始说的思想史意义。其次论述了董仲舒与刘向对五德终始说的继承与发展。就董仲舒而言,其继承了五德终始说中的“贵土”思想、自然之天理论。发展方面,一、他将阴阳观念、五行观念引入社会控制领域,并引申出了“三纲”观念与“五常”观念,弥补了“五德终始说”缺乏社会控制的缺陷。二、他以五德终始说为蓝本构建起了自身的“天人感应”学说,并对五德终始说的“符应”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释。除此之外,董仲舒还在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了构建起了自身的“三统说”。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以董仲舒思想为中心进行的考察》,北京: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样本,论述了一种天下观的两种视角。第二、三章围绕董仲舒思想这一核心,得出两点结论:其一,董仲舒承接中国三代政治文化的传统,接续了“斯文”,使现实政治复归正道,奠定了嗣后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的儒家色调。其二,在新帝国版图既定、政治完成一统之后,董仲舒力图以儒家思想整合与包容众多族属、部裔,建构新的国族意识,换言之,即完成政治上的文化认同。

萧又宁《董仲舒〈春秋繁露〉气论思想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董仲舒生平及著作。第三章时代背景与思想构成,其中思想架构渊源包括墨子的“天”、法家、黄老之学、《吕氏春秋》《淮南鸿烈》《春秋公羊传》等。第四章气化宇宙论的架构,分别论述元气、阴阳与五行。第五章气论视野下天人感应,认为人以气与天相贯通。第六章气论视野下的人性论,重新诠释董仲舒的人性论。第七章对后世的影响,论述了董仲舒对扬雄、《白虎通》、王充等的影响,并说明董仲舒在汉代气论中承先启后的地位。第八章为结论,以历来评价确立其历史地位,并再次强调了其思想特色,凸显其“气论”观。

吴龙灿《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本书从参通天命(天)、正义(地)和伦理(人)三个维度的儒家王道观诠释了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以天命为政治正当性根据,以正义为政治运行原则,以伦理为社会行为规范。董仲舒政治哲学及“推明孔氏、表章六经”建议经汉武帝采纳推行,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范式和主流文化学术形态。全书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是导论。第一章“天命”,从正当之源、上下求索、天人相与、受命改制四方面论述。第二章“正义”,从德法之争、德礼之辨、德治原则、通权达变四点加以分析。第三章“伦理”,分别从道德政治、伦理源流、纲常重建、士治教化四方面阐述。

倪凌《旷古大儒董仲舒》,扬州:广陵书社2013年6月出版

本书上册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介绍了董仲舒的治学经历和思想。二,概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并评价了他的学术地位。三,评述董仲舒,分为董子言论著述选释和吟咏董子诗词选读。末附录董仲舒年谱简编。下册《正谊明道之广陵》,主要介绍董子祠和书院的情况。

聂春华《董仲舒与汉代美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为董仲舒生平与著述。第二章分析了董仲舒思想的两个面相,春秋学与天的哲学。第三章阐释了董仲舒天人思想的美学向度。第四章讨论董仲舒思想中的美与信仰。第五章论述董仲舒思想中的自然美论。第六章论述董仲舒思想中的礼乐美论。第七章阐述了董仲舒的经学诠释美学与诗学。

崔涛《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哲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本书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浙江大学2004年)基础上修订而成。第一章论述了董仲舒对《春秋》的政治哲学解读。第二章是对儒家政治理念的历史性言说。第三章考察了儒家政治理念的形上诉求。第四章论述了世俗君权的合法性与儒学制度化。余论论述了儒家革命论与话语专制的历史宿命。书后附录“《春秋繁露》的成书与流传”等三篇文章。

杨冰《董仲舒、王充教育名著导读》,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本书董仲舒教育名著导读部分,分为五部分内容:一、董仲舒其人。二、《对贤良策》简介,包括成书、篇章结构、历史评价。三、《对贤良策》教育章句导读,分为教化为治国大务、天命、情性与任德任刑、三大文教政策。四、《春秋繁露》简介,包括成书、篇章结构、版本流传、历史评价。五、《春秋繁露》教育章句导读,分为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论道德教育、论教学。

康喆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南京:博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本论文共七部分:一、绪论。二、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形成,论述了其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三、董仲舒论教化的目标、原则与功能。四、董仲舒论教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君王、官吏、民众的教化。五、董仲舒教化思想评析,讨论了它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六、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七、结语。

张俊峰《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本书内容连同导论共六部分。第一章叙述了董仲舒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第二章提出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根本目标为理想社会,价值基础为以民为本,核心原则为尊君安民。第三章论述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内容及形上依据。第四章讨论了董仲舒政治思想与儒学官学化地位的确立。第五章考察了董仲舒政治思想与西汉政治实践的互动情况。

王永祥《研究汉代大儒的新视角——董仲舒自然观》,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本书共七章。一、秦汉时期的自然科学及其社会、学术背景。二、董仲舒的宇宙论与天道观。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及其“无类类比”和“循名得理”的方法论。四、董仲舒的“元气”说及其“元”论。五、董仲舒的阴阳说及其“天”论。六、董仲舒的五行说及其“天”论。七、董仲舒自然观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本书阐述了董仲舒的宇宙观及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肯定,拓展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领域。

段宜廷《荀子、董仲舒、戴震气论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本书第三章董仲舒气论,从气的宇宙观、阴阳气化的人性论、气在工夫论中的呈现三方面分析了董仲舒的气论型态。同时通过与荀子、戴震气论比较,认为三人均属“自然气本论”,由此指出可以将董仲舒、戴震归属于荀学性格(思路),是荀学思想史脉络上的重要环节。

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从董仲舒到〈白虎通〉》,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本书从伦理学角度考察了三纲五常观念从先秦到近代的萌芽、形成、确立、流变、崩溃等过程。第三章论述了董仲舒“三纲”“五常”观念的形成,并阐明了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