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我,叫顾辛。
至今都记得那个阴雨天医院走廊的灯光,温柔地洒在瓷砖地面上,映出模糊的倒影。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雨后的潮湿,在空气中静静流淌。我靠在冰凉的椅背上,看着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一滴落下,听着窗外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像一首不成调的催眠曲。走廊尽头的电子钟显示着14:37,这个本该在教室听课的下午,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而变得与众不同。
王瑞轩,是我的男朋友。
我们相识于高二那年春天,如今在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求学。记忆里他总是穿着整洁的白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清晰的锁骨线条。他的手掌宽大温暖,握笔时指节分明,打篮球时又能灵活地控制球的方向。他记得我所有的小习惯:看书时喜欢把头发别在耳后,喝奶茶要不额外加糖,最讨厌吃胡萝卜。每次在食堂遇见,他都会很自然地把餐盘里的胡萝卜丝挑到自己碗里,这个小小的动作,总能让我心头一暖。
那天清晨醒来时,我就感到喉咙火辣辣地疼,额头烫得吓人。宿舍的窗帘被风吹起一角,露出外面灰蒙蒙的天空。手机屏幕亮起,是王瑞轩的信息:“我在楼下,带你去医院。“简短的八个字,却让我眼眶发热。他穿着黑色外套站在雨中,头发被雨水打湿成一绺一绺的,却还笑着对我说:“走吧,我预约了九点的号。“
雨中的校园安静得出奇,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在水洼间回响。路过镜湖时,雨水在湖面激起无数细小的涟漪,远处的教学楼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就在这时,我看见于佳鑫撑着黑色长柄伞从对面走来。他平时总坐在教室第三排靠走廊的位置,修长的手指转笔时总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优雅。那一刻,他抬头看了我们一眼,目光平静得像湖面的反光,却又在交汇的瞬间让我心头一颤。
后来在《高等数学》课上,教授正在讲解傅里叶变换的推导过程。我的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函数图像,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计算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粉笔灰在光束中轻轻飘舞,前排同学的计算器不时发出“滴“的按键音。我突然想起那个雨天的相遇,想起于佳鑫睫毛上挂着的水珠,想起他走过时实验室白大褂带起的那阵微风。有些际遇就像实验数据中的异常值,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在后续分析中展现出特殊的意义,让人忍不住反复验证。
这个故事关于成长,关于我们在青春里学会的珍贵品质。王瑞轩教会我坚持的可贵——记得那次社团招新,我因为紧张差点放弃演讲,是他在台下用口型对我说“你可以“;于佳鑫让我明白理性思考的重要,他总能在讨论课上提出独到的见解;而我的室友陆晓,则用她的智慧告诉我如何平衡感性与理智。她常说:“感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数学题,而是一道需要用心感受的主观题。“
大学生活像一本缓缓翻开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新鲜的故事。清晨的操场上,我和陆晓并肩跑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午后的图书馆里,阳光斜斜地照在书架上,尘埃在光束中轻轻舞动;傍晚的食堂总是热闹非凡,各种食物的香气混合在一起,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谈笑声。这些平凡的日常,构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拼图。
如今回望,那些在自习室熬夜画图的夜晚、黄昏时操场跑道上的汗水、图书馆书架间不经意的擦肩,都成了记忆中最鲜活的片段。记得去年梅雨季,王瑞轩冒雨给我送来热腾腾的生煎,他的刘海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却还笑着说“趁热吃“;还有那次在实验室通宵赶项目,抬头看见于佳鑫独自在走廊尽头调试电路板的背影,白炽灯将他的侧影投在墙上,像一幅沉默的剪影。这些瞬间教会我,青春最动人的从不是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那些平凡日常里闪烁的微光,那些在不经意间教会我们感知生活的细节。
《戒指向北,船头向南》记录了一个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我们都在学习如何理解自己的情感,如何在选择中保持真诚。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旅人,每个方向都通向未知的风景,而真正的成长,或许就在于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仅仅是执着于目的地。
希望这个故事能让读者想起自己的青春时光,那些单纯的美好,那些温柔的困惑,以及最终找到的内心答案。因为成长的真谛,不在于结果的完美,而在于过程中的领悟与蜕变。就像校园里那棵古老的银杏树,年复一年地落叶又发芽,在时光的流逝中,静静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故事。
有些心动是流星,短暂却璀璨;有些爱意是长河,沉默却深远。而我们,终将在一次次选择后,学会如何不负遇见,也不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