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废长立幼,取乱之道

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薨逝。

朱标望着年仅四岁的嫡长子朱雄英,以及尚未满月的嫡次子朱允熥,心痛如绞。

彼时,他还有庶子朱允炆,年仅一岁,为次妃吕氏所生。

朱元璋出于防止将来外戚干政的考虑,不顾朱标强烈反对,下旨册封吕氏为太子妃。

只因吕氏之父吕本,不过是一介文官,且无子嗣,外戚干政之忧,无从谈起。

朱标刚痛失发妻,心情本就糟糕,对父皇急于扶正吕氏之举,极为反感。

况且,朱标从一开始就不喜吕氏。

吕氏之父吕本为太常卿,吕氏一族乃是南宋末年将领吕文焕后人。

吕氏后人世代在元朝为官,吕本便是其中之一

吕文焕当年归降元朝,被不少人视为贰臣。

朱标自幼熟读圣贤书,对吕氏一族自然毫无好感。

经朱同等人苦苦相劝,称即便扶正吕氏,也无损嫡长子朱雄英的地位,朱标才慢慢接受这一现实。

然而,洪武十五年,嫡长子朱雄英不幸薨逝,局势骤变。

吕氏既已继任太子妃,其子朱允炆便成了嫡长子,朱允熥仍为嫡次子。

这下,朱标不乐意了,他与常氏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内心自然偏向朱允熥。

淮西集团的开国元勋们,同样不乐意,他们与常遇春多年出生入死,交情深厚,自然倾向常遇春的外孙。

郑国公常茂、永昌侯蓝玉等人,更是坚决反对。

常茂是朱允熥的亲舅舅,蓝玉是朱允熥的舅祖父。

但朱元璋却更青睐朱允炆。

因洪武六年,朱元璋亲自制定《祖训录》规定,“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

再者,朱允炆背景清白,而朱允熥背后站着淮西集团。

此后六年,朱元璋与朱标,一直为第三代继承人之事,争论不休。

今晚陆澜讲述的故事,对朱标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他熟读史书,深知刘表和袁绍集团迅速败亡,皆因废长立幼。

刘备那句“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

如今,朱允炆恰似刘琦,朱允熥仿若刘琮,历史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与此同时。

兑甲号雅间。

朱元璋也陷入沉思。

今日因蓝玉之事,他心情先喜后怒,回宫后仍对此事念念不忘。

自己尚在人世,蓝玉便如此肆意妄为,日后太子登基,此人岂不是要翻天?

他必须狠狠打压蓝玉的嚣张气焰,消除其心中戾气,让他安分守己。

否则,以太子的宽厚,蓝玉只怕会愈发膨胀,危及大明社稷。

若然蓝玉还不知收敛?

他眼里闪出一丝寒光。

他会毫不犹豫将其铲除!

那此人真是英年早逝了。

想到这个词,他忆起昨晚听书之事。

不得不说,这陆澜有些本领,竟能推测出北征结果,甚至猜到自己想除掉蓝玉的心思。

朱元璋心中冷哼,陆澜以为他会杀蓝玉,他偏不杀,只需好好调教,蓝玉将来必能成为太子的得力臂膀。

鬼使神差间,他突然想去听书。

当听到刘表与刘备商议继承人的情节,他心中一动。

他没读过史书,只从三国故事里听过刘表。

刘表面临的抉择,与当下大明第三代继承人的选择,竟惊人地相似。

他暗自思忖,若自己是刘表,定会选择刘琦,并以强势手段打压蔡氏家族。

他的认知里,立嫡长子,天经地义。

身为君王,就该铁血集权,对一切阻碍都能强力清除。

这也是他与太子最根本的分歧。

【...刘备跃过溪西,顾望东岸,见蔡瑁已引军赶到溪边,并拈弓取箭,便急拨马头,往西南而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陆澜说罢,躬身行礼。

书场中,随即响起了悠扬的乐声。

听众纷纷起立,用力鼓掌。

陆澜正挥手与听众道别,一名侍卫上前,邀他前往乾甲号雅间。

他心知此刻朱标必为蓝玉之事,六神无主,便欣然前去。

朱标远远望见,陆澜正迈步前来,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经过今日之事,他内心对陆澜,已心悦诚服。

昨晚便已揭示今日之事,无论时间的拿捏,还是事件的结果,都不差分毫,真神人也!

能洞悉天机,必有解决之法。

他暗自希冀,这个神奇的年轻人,必可给自己指点一条明路。

陆澜进入雅间,向众人拱手行礼,随后坐落。

他偷偷打量,见他们四人面色有异,心中笃定,遂问道:“诸位神色凝重,可发生大事?”

李景隆干咳两声,道:“今日收到捷报,蓝大将军取得大捷。”

陆澜抚掌而笑:“好消息!”

朱标叹道:“但蓝大将军犯了错,朝廷可能会处罚。”

陆澜故作惊讶。

朱标诚恳问道:“贤弟可否说说,蓝大将军能否安然无恙?”

陆澜看看问话的马公子,又看看朱公子,道:“在下乃读书人,不敢妄议朝政。”

常升心中猛然升起一团火苗。

他们都已惊慌失措,这小子还在推三推四。

他猛地起身,对陆澜喝道:“什么妄议朝政?太子于此,那是商议政事,快说!”

他昨晚因提议将陆澜拘禁,遭太子责怪,心中对陆澜极为不爽,今日舅舅遭弹劾,令其心绪不宁,因此语气极为不善。

陆澜面带微笑:“我只是说书人,有何资格议政?”

常升以为他有意推托,顿时大怒:“昨晚你的预言,英年早逝是怎么回事?”

陆澜摆手道:“在下只是说书,从不预言!至于京师的传言,只是听众穿凿附会,以讹传讹,不足为信。”

他目视常升,神色自若:“霍去病二十四岁便病亡,这还不是英年早逝?”

“唰”。

常升怒火中烧,拔出宝剑,指向陆澜,喝道:“你不说清楚,我杀了你!”

一旁的李景隆大惊,忙伸手握住常升的手。

朱标皱了皱眉。

这个常升,自小到大就是冲动。

他朝朱同使个眼色。

朱同会意,沉下脸道:“速放下剑!”

常升抬头看了朱同一眼,又瞥了一眼朱标,恨恨地收回宝剑。

朱同望向陆澜,道:“贤弟莫怪,他性格直率,屡教不改。今晚就我等闲谈,不算议政,请贤弟畅所欲言。”

陆澜微微一笑,拱手道:“不敢,朱兄吩咐,在下遵命。”

他心目中的太子发话,他自当顺坡下驴。

“蓝大将军战功卓著,即便犯下过错,也是略受告诫而已。”

朱标等人闻言,脸色皆有所缓和。

此时,陆澜的脑海里,却想起现代一句话,“想搞定一个女生,先要搞定她的闺蜜”。

这位常公子,必是朱标的妻弟,若将其收服,他接近朱标的计划,便成功在望。

当下目标,拿下常公子。

他对常升道:“常公子血气方刚,想必是开平王之子,未请教大名。”

常升横了他一眼,闷声道:“常升。”

“原来是常二公子,果有开平王之风!只是,你一腔热血,应该用来拯救你兄长郑国公,而不是发泄在我这个说书人身上。”

朱标等四人面色剧变。

李景隆惊道:“陆弟,你是说常茂兄有危险?”

常升更是一脸惊愕盯住陆澜,眼神慌乱。

他嘴角微微颤动,却开不了口。

刚才自己还拔剑相向。

陆澜表情略带严肃,点点头。

朱同急声道:“郑国公有何危险?还请陆弟明言!”

陆澜要的就是太子这句话。

以自己对大明历史的了解,郑国公常茂即将遭遇危机,自己略为剧透,便可有恩于常升和太子。

那以后便有机会进入他的圈子。

陆澜扫视一圈,缓缓道:“郑国公插手龙州事务,激起纷争,告急文书和弹劾奏折,明日将送达京师。”

众人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