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请叫我厂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有惊无险,三年发生的事儿

门卫检查完何雨柱的布袋,终于检查到李林身上,徐金戈死死的盯着,手也放到枪套上!

随着徐金戈的动作,身后的黑衣人也缓缓的把手放到后腰;

他们倒不是怀疑徐金戈,而是一位长官发现了什么异常;

随着黑衣人的动作,变得凝重起来,何雨柱大气都不敢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

不过,他还是挪动脚步靠近李林,一旦情况不对,第一时间并肩作战,并不是没还手之力;

李林本就是他叫过来的,万一出问题,怎么向婶子交代?

不如生死看淡,拼力一战,不要命的打法下,不一定输;

要是李林知道傻柱的想法,肯定破口大骂,血肉之躯和真枪实弹有可比性?这不找死吗?

现场唯有李林很淡定,早就把胶卷收起来了,除非这人能看透空间的存在,否则,呵呵。。

“没问题,可以走了!”

黑衣人开口后,气氛马上缓和下来,徐金戈不知道怎么在眼皮子底下藏的胶卷,但没发现就是最好的结果,过程不重要;

“出门后马上回家,上午前不得跟闲人接触,我的人会一直盯着你们,明白吗?”

徐金戈送出门,背对着黑衣人意味深长的说了这么段话,眼睛死死的盯着李林,貌似在说,小子,别耍花招,有人盯着呢!

“知道了,您放心!”

李林点头,微微躬身后拉着何雨柱转身快步离开,虽然中间出了些插曲,但,目的已达到;

不管卡车的财物是南边老巢还是军统站长的,发现丢失肯定会全城戒严,地毯式搜查,大半夜不回家晃荡的,肯定要调查;

站长的个人财产还好说,如果是南边老巢要的东西,北平站很可能以检查为由大排查,找不到也得补齐,否则,人头不保!

三年后,1952年,冬

李林站在娄氏轧钢厂门口,想着三年来的经历,默然无语!

这三年,经历了太多的事,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毕业分配让他大吃一惊,本以为不会跟轧钢厂还有95号院再有关系;

谁知计划没有变化快,一纸调令,他还是来了这里,想想这三年来的经历,李林恍若隔世;

首先神秘小院引发的风波来的快,去的也快,他顺利的把胶卷交到时任巡警,现任交道口派出所所长,方景林的手上;

这时候,李林才知道父亲李生清是方景林的亲密战友,方景林说远远的看过他们姐弟一回;

紧接着易中海、何大清和许富贵再次莅临胭脂胡同,三人进窑子的状态被李林拍了个正着;

因此,1950年,在李林的干涉下,文三儿卖了政府分给的黑窑厂房子,买95号院西厢一间;

在政策的指引下,在李林的‘要求’下,易中海不得苦口婆心的说服徒弟,接受政策;

最终,在易中海的撮合下,文三儿宣布,他主动响应号召,要娶寡居多年的贾张氏为妻;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的女人坐地能吸土,贾张氏空旷良久,在儿子不反对、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文三儿能说会吹的增幅下,羞羞答答的答应了下来;

文三儿也不负众望,不知道找了哪里的媒人,同年就给贾东旭说了一房媳妇,人家不但长得漂亮,还踏马不要彩礼,这么好的事,贾张氏母子自然答应了!

随后,傻柱见贾东旭娶了个超级哇塞的女人,哭着吵着娶媳妇,可,何大清正准备跑路,哪有时间给儿子找媳妇,195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远走高飞了;

何大清跑的当夜去学校找到李林,两人秘密商议良久,这件事只有何大清和李林两人知道;

随后,傻柱去保城寻父被拒,拖着疲惫的身躯抱着年幼的妹妹回来了,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子,何雨柱绝望、彷徨、不安;

正在这时,李林的姐姐李霞化身救苦救难的菩萨,及时送上馒头和稀饭,易李氏迟了一步;

以至于没能让养老团达到预期效果,何雨柱感动的嚎啕大哭,跪下就磕头当场认了姐姐;

李林从学校返回,得知此事,震惊的无以复加,谁说何雨柱傻的?这不是挺机灵的吗?

滚你妹的男儿膝下有黄金,跟活下去相比,傻柱太知道取舍了,这不,就那么一跪,在知恩图报的光环加成下,在李包氏的认可下,成了李家的编外人员!

三个月前,中专毕业的他,成绩优秀,成功入职工业部生产计划处,成为了实习准干事;

他之所以如此好运,除成绩好、写的一手好字外,当然离不开运气加成,刚毕业就进部委机关,没贵人相助想都不要想!

本以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工业部野蛮生长,谁知培训结束,屁股还没坐热,一纸命令,让他们同批新人去娄氏轧钢厂;

他们这批进入工业部的毕业生总共十五人,有男有女,都是中专或大学毕业,学历都不低;

经专业培训并合格,拿到了一张介绍信,内容只有一个,随组长杨为民到轧钢厂报道;

老同志认为没啥前途,基本会在轧钢厂终老,为此,闻言的同批人都郁郁寡欢,生无可恋;

这也难怪,能上中专,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又有哪个没有满腔的抱负,准备投身伟大的重建事业,这结果确实差强人意!

当然,中专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才追求的,省去了中学的花费,毕业就是干部何乐不为?

埋头苦读考中专,只为早点工作,拿工资补贴家用,能考上中专的都是高小的佼佼者;

刚毕业,难免想施展平生所学,实现满腔抱负,哪个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没有为神州之崛起贡献终身所学的壮志?

刚毕业就进部委的他们,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结果却被派去私营工厂,谁能高兴?

同期毕业的同学,要么进了军管会、要么去了学校,唯有他们进部,起点高,自傲也正常!

可,从工业部的起点准备一飞冲天到私营厂上班,巨大的心理落差,岂是一般人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