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厮成权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潜心苦读,备考科举

晨光透过窗纸洒进来,映在案头堆得老高的书卷上。秦墨寒正伏案疾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字迹工整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他的专注。

“你这字儿,越来越有大家风范了。”沈逸风一边翻着《礼记》,一边啧啧称奇,“我看你这手字,连翰林院的老学究都得竖大拇指。”

“少来这套。”秦墨寒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你要是真觉得好,不如自己练练,别整天偷懒抄我的笔记。”

“哎哟,我这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多背点经义嘛。”沈逸风嬉皮笑脸地凑过来,“再说了,咱俩是兄弟,资源共享,效率才能最大化。”

秦墨寒放下笔,转头看着他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忍不住摇头:“你啊,就是太会找理由。”

“这叫灵活应变。”沈逸风摊手,“咱们现在时间紧任务重,哪还有工夫讲究这些形式?”

“话虽如此,但细节决定成败。”秦墨寒语气平静却坚定,“科举不是过家家,考官看的不仅是内容,还有你的态度和修养。”

沈逸风耸耸肩,没再说什么,低头继续啃起了《尚书》。屋子里静了下来,只有笔锋摩擦纸张的声音和偶尔翻页的轻响。

过了片刻,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有人敲门。

“两位公子,这是今早刚送来的《策论精要》。”小厮将一本厚厚的书放在桌上,“掌柜说您二位订的书终于到齐了。”

“谢了。”秦墨寒接过书,翻开几页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总算补齐了,接下来可以开始系统复习了。”

沈逸风眼睛一亮:“那咱们今晚就开始模拟策论?”

“明早就来。”秦墨寒笑了笑,“今天先把《春秋》这一章理顺。”

两人重新投入学习,窗外阳光正好,微风拂动帘子,送来阵阵书香。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晨起诵读,午时习字,傍晚讲经,夜里对答,日复一日地打磨着各自的知识与心性。

有时遇到难题,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又因为一句话笑得前仰后合;更多时候则是沉默地对坐,只听见彼此写字的声音。

“你说,这次乡试题目会不会出《孟子》?”沈逸风一边写一边问。

“不好说。”秦墨寒沉吟道,“不过今年朝廷有意选拔能安邦定国之才,策论题大概率会涉及民生、赋税或边防。”

“那你打算怎么答?”

“以实为主,以理为辅。”秦墨寒眼神认真,“不能空谈仁政,得拿出具体策略。”

沈逸风点点头,忽然皱眉:“可我们这些寒门学子,哪懂什么实务?”

“不懂就学。”秦墨寒淡淡道,“你以为那些世家子弟真的懂吗?他们不过是比我们早一步接触罢了。真正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

沈逸风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忽然笑道:“你这家伙,真是越来越像一个老学究了。”

“那就从你开始改。”秦墨寒伸手在他脑袋上轻轻敲了一下。

日子虽然清苦,但他们从未放弃。有时买不起纸张,便用旧布帛书写,写满后晒干再写;有时买不起灯油,便趁着月光读书,直到夜深人静。

有一次,秦墨寒半夜醒来,发现沈逸风还在灯下默背《左传》,不禁心疼地说:“你别太拼了,身体才是本钱。”

“你不也一样?”沈逸风头也不抬,“而且我总觉得,赵德坤那边不会就这么算了,我们必须尽快提升自己,才有能力应对未来的事。”

秦墨寒听罢,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走过去,在他旁边坐下,拿起自己的书,继续陪他一起读。

几天后,他们迎来了第一次模拟考试。

“限时两个时辰,题目是——‘论当今赋税之弊及改良之道’。”李文远念完题目,环顾四周,“开始吧!”

笔锋如飞,墨香四溢。秦墨寒沉稳落笔,条理清晰,既有古法引用,又有现实分析,最后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沈逸风则更偏向于情感表达,言辞犀利,直指弊端,让人读后心头一震。

交卷之后,两人走出考场,长舒一口气。

“感觉怎么样?”沈逸风问。

“还可以。”秦墨寒淡淡一笑,“你呢?”

“我?差点把自己绕进去。”沈逸风苦笑,“不过写到最后,居然越写越顺了。”

“这就是状态来了。”秦墨寒拍拍他的肩膀,“下次再练一次,就能更稳了。”

他们回到书房,继续埋头苦读。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扎实,心态也越来越沉稳。

然而,就在某天深夜,秦墨寒忽然停下笔,抬头望向窗外。

“怎么了?”沈逸风察觉异样。

“刚才……好像有人在外面。”秦墨寒低声说。

沈逸风立刻警觉起来,走到窗边轻轻推开一点缝隙,外面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会不会是你太累了?”他低声问。

“不。”秦墨寒目光冷峻,“我确实听到了脚步声,而且很轻,像是刻意压着的。”

沈逸风皱眉:“难道赵党又派人来了?”

“不确定。”秦墨寒缓缓起身,走到门口,手按在门闩上,低声道,“但从昨天开始,我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了。”

“什么意思?”沈逸风追问。

“有人在暗中观察我们。”秦墨寒缓缓拉开门,门外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

沈逸风站在他身后,眉头越皱越紧。

突然,一道黑影从墙角闪过,衣角隐约绣着一只黑鹰。

秦墨寒眼神一凝,猛地跨步追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