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外放余杭
(一)西溪烟雨
三更梆子如催命符般响起时,柳永的青骢马如一道青色闪电,踏碎了西溪那如薄纱般的湿雾。他迫不及待地掀开车帘,只见余杭县衙门前的“澄清坊“匾额,在晨雾的浸染下,宛如一幅水墨画,那黛色仿佛是被晨雾精心描绘而成。随行的老仆赵四小心翼翼地扶他下马,竹笠边缘的梅雨,如断线的珍珠般滴落:“少爷,这难道就是白居易诗里'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所在?“
柳永凝视着县衙后院那残损的断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穿越前在博物馆中见到的《余杭水利图》。此时此刻的县衙,宛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比那图卷更加破败不堪——青砖的缝隙中,蕨类植物如绿色的精灵般探出脑袋;牢狱的木栅上,干瘪的蛛网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那刑案上的《洗冤集录》抄本,正被白蚁无情地侵蚀着,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青苗法弊”的残句,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
“柳大人!“清越女声破开雨幕。陈师师提着鎏金灯笼追来,藕荷色裙裾扫过青石板,露出绣着《江山烟雨图》的裙摆。她腕间银镯刻着“三变“二字,与柳永玉佩裂纹如出一辙。
(二)苏堤谜局
六月,荷花绽放,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柳永的玄铁剑鞘恰似一把铮铮鸣响的古琴,与西溪的芦苇共鸣。他宛如一座雕塑,伫立在苏堤未完工的第七个桥墩上,目光如炬,凝视着淤塞的河道,仿佛要将那无尽的忧愁看穿。老石匠赵大扛着石夯,缓缓走来,斧凿上闪烁着灵隐寺开光的金漆,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柳大人,这桥墩下挖出个铁匣子。”
匣中竟是半卷《万言书》残页,墨迹遇水显出血色批注:“青苗法行,则天下士子无完肤“。更骇人的是残页夹层的蜀锦,纹路与柳永穿越前在潘家园见过的现代防伪水印完全相同。
“此物当焚。“柳永正要烧毁,却见苏序的轿辇停在堤上。这位苏轼祖父的竹笠下藏着半部《春秋》,拄杖的手指正摩挲着“庆历新政“的朱砂批注:“柳县令可知,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刻的《岳阳楼记》,暗藏了青苗法总纲?“
(三)曲水流觞
七月钱塘潮汛时,柳永在县衙后园设曲水流觞。青瓷碗里的黄酒随暗渠漂流,每只碗底都刻着《乐章集》残句。苏序拾起“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碗,忽然将酒液泼向院中古槐:“此句该刻在运河闸口!“
槐树突然渗出琥珀色树脂,凝成“天圣五年“的字样。柳永腕间玉佩突然发烫,裂纹中渗出的金光在树干投射出青铜剑影——剑格纹路竟与《戚氏·晚秋天》的词牌结构完全吻合。
“柳兄可曾想过,词为何要分艳科与雅正?“苏序突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狰狞的黥面纹——那竟是放大版的《望海潮》词稿。他枯槁的手指划过柳永颈侧:“三十年后,有个叫苏轼的后生会因'一肚皮不合时宜'入狱,而他的祖父此刻正在刻'大江东去'的碑文。“
(四)枫桥夜泊
九月寒露降时,柳永在运河闸口发现沉船。船桅上的青铜罗盘指针正指向汴京皇城,舱内散落的《青苗法疏》抄本浸透了桐油。更诡异的是船夫尸体的指缝里,嵌着半枚带血的鱼符——与三日前苏序展示的提举市舶司信物严丝合缝。
“此乃天赐良机。“苏序将鱼符按在柳永掌心,那些血渍突然凝成微型《戚氏》词碑。当夜子时,柳永在闸口石壁上刻下新词,未干的墨迹竟吸引来成群萤火虫。陈师师提着灯笼追来时,发现每只虫翅都映着未来画面:苏轼在御史台狱中挥毫,狱卒的火把正烧着《乐章集》的残页。
河面忽然漂来一盏青铜宫灯,灯芯里封存着范仲淹的字迹:“青苗法弊,望速毁此稿“。柳永腕间玉佩的裂纹已蔓延到肘部,渗出的金光在河面投射出未来画面:三十年后的乌台诗案现场,王安石正将《望海潮》词稿投入火盆,火堆里赫然躺着苏序的《春秋》批注本。
“该启程了。“陈师师将糖霜抹在他唇边,那些晶莹糖粒突然凝成微型《八声甘州》词碑。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钱塘江的雾气时,柳永在苏堤尽头发现了带铭文的青铜剑——剑脊纹路与《雨霖铃》的词牌结构完美呼应,而剑格处赫然刻着“丙申年仲夏“,正是他穿越那天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