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集成电路技术自1958年诞生以来,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集成电路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础支撑。集成电路技术是如何由开始的不成熟,一步一步发展为今天高科技皇冠上的技术明珠?本节将从材料、设备、工艺器件、产业应用等方面,一步步讲述60多年来集成电路的发展。

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从半导体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开始,正是这些发现和研究打开了信息社会的大门。

1.半导体材料

1833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在测试硫化银(Ag2S)特性时,发现了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的特异现象(表现出负温度系数的特性),这是人类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一个特征。

1839年,法国科学家埃德蒙·贝克雷尔(Edmond Becquerel)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这是人类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威洛比·史密斯(Willoughby Smith)发现硒(Se)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人类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三个特征。

1874年,德国物理学家费迪南德·布劳恩(Ferdinand Braun)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在某些硫化物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这是人类发现的半导体的第四个特征。同年,出生在德国的英国物理学家亚瑟·舒斯特(Arthur Schuster)又发现了铜(Cu)与氧化铜(CuO)的整流效应。

虽然半导体的这4个特征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科学家发现,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了1911年才被科尼斯伯格(J. Konigsberger)和维斯(I. Weiss)首次使用。后来,关于半导体的整流理论、能带理论、势垒理论才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逐步完善。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全面总结了半导体材料的上述4个特征。在1880—1947年这长达67年的时间里,由于半导体材料难以被提纯到理想的程度,因此半导体材料研究和应用进程非常缓慢。此后,四价元素锗(Ge)和硅(Si)成为科学家最关注并大力研究的半导体材料,而在肖克莱(W. Shockley)发明锗晶体管的数年后,人们发现硅(Si)更加适合生产晶体管。此后,硅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成为硅工业中心后,被称为“硅谷”的原因。

2.从电子管到晶体管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John Ambrose Fleming)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管,它是一个真空二极管。

1906年,美国工程师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在弗莱明真空二极管的基础上多加入了一个栅极,发明了另一种电子管。它是一个真空三极管,使得电子管在检波和整流功能之外,还具有了放大和振荡功能。

1947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巴丁(J. Bardeen)、布拉顿(W. Brattain)、肖克莱(W. Shockley)三人发明了点触型晶体管,这是一个NPN锗(Ge)晶体管。他们三人因此项发明获得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0年,在蒂尔(G. K. Teal)和利特尔(J. B. Little)研究成功生长大单晶Ge的工艺后,威廉·肖克利(W. Shockley)于1950年4月制成第一个双极结型晶体管——PN结型晶体管。现在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PN结型晶体管。

1952年,实用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unction Field-Effect Transistor,JFET)被制造出来。JFET是一种用电场效应来控制电流的晶体管。到了1960年,有人提出用二氧化硅(SiO2)改善双极性晶体管的性能,就此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MOS)场效应晶体管诞生。艾塔拉(M. Atalla)也被认为是MOS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的发明人之一。

晶体管的发明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晶体管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到目前为止,它的应用已长达70多年。

3.集成电路步入殿堂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TI)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与美国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otor)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成为世界微电子学发展的开端。诺伊斯是在基尔比发明的基础上,发明了可商业生产的集成电路,使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基尔比因为发明集成电路(见图 1.1) 于 2000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伊斯是仙童半导体(1957 年成立)和英特尔(Intel)(1968 年成立)的创办人之一。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是集成电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于 1990 年去世,未能在2000年与基尔比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们都被誉为“集成电路之父”。

图1.1 杰克·基尔比发明的第一块集成电路

1962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的史蒂文·霍夫施泰因(Steven Hofstein)、弗雷德里克·海曼(Frederic Heiman)研制出了可批量生产的MOSFET,并实验性地将16个MOSFET集成到了一个芯片上,这是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MOS集成电路。

1963年,仙童半导体的弗兰克·万拉斯(Frank M. Wanlass)和萨支唐(C. T. Sah)首次提出了CMOS电路技术。他们把NMOS和PMOS连接成互补结构:两种极性的MOSFET一关一开,几乎没有静态电流,适合逻辑电路。1963年6月,万拉斯为CMOS申请了专利,但是几天之后,他就离开了仙童半导体。首款CMOS电路芯片是由RCA研制。CMOS电路技术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该定律预测了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趋势: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量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后来50多年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证明了摩尔定律基本上还是准确的。

1966年,RCA研制出CMOS集成电路和第一块50门的门阵列集成电路。

1967年,美国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AMAT)成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之一。

1967年,贝尔实验室的江大原(Dawon Kahng)和施敏(Simon Sze)博士共同发明了非挥发存储器。这是一种浮栅MOSFET,是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简称闪存、Flash)的基础。

1968年,IBM的罗伯特·登纳德(Robert H. Dennard)发明了单晶体管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

4.商业化应用,主角登场

1971年,Intel推出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如图1.2所示。它是一款4位的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芯片,采用MOS工艺制造,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这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图1.2 Intel 4004 CPU芯片的显微照片

1976年,16kbit DRAM和4kbit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问世。

1978年,Intel发布了新款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86,开创了x86架构计算机时代。x86架构既是一种不断扩充和完善的CPU指令集,也是一种CPU芯片内部架构,还是一套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的行业标准。

1980年,日本东芝(Toshiba)的舛岡富士雄(Fujio Muoka)发明了NOR闪速存储器(NOR Flash Memory),简称NOR闪存(NOR Flash)。1987年,他又发明了NAND闪速存储器(NAND Flash Memory),简称NAND闪存(NAND Flash)。

1981年,IBM推出了全球第一台PC。这台PC采用了Intel 8088,主频为4.77MHz,操作系统采用了微软(Microsoft)公司的MS-DOS。IBM PC的研制项目主管是唐·埃斯特利奇(Don Estridge),他被誉为“IBM PC之父”。

从IBM PC开始,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它标志着计算机应用普及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PC消费驱动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时代的开启。也是在1981年,256kbit DRAM和64kbit CMOS SRAM问世。

1985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

1989年,Intel推出了Intel 80486微处理器。1Mbit DRAM进入市场。

1992年,64Mbit DRAM正式问世。

1993年,Intel推出奔腾CPU芯片,标志着计算机的“奔腾”时代到来。

1997年,IBM开发出芯片铜互连技术。

1999年,胡正明教授成功开发出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技术。他被誉为3D晶体管之父。当晶体管的尺寸小于25nm时,传统的平面晶体管尺寸已经无法缩小,FinFET的出现将晶体管立体化,晶体管密度才能进一步加大,让摩尔定律在今天延续传奇。

2000年,Intel开始推出奔腾Ⅳ系列CPU。

2006年,Intel酷睿CPU时代来临,多核心CPU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苹果(Apple)推出iPhone手机,树立了智能手机的样板。从此之后,智能手机都以平板+触屏的面貌出现。它促进了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之后,移动互联网逐步替代桌面互联网,成为驱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5.虎跃龙腾,高潮迭起

1991年,ARM于英国剑桥成立,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伟大公司。

1993年,IBM推出了全球第一款触屏手机——IBM Simon,它是一款单色的笔触式触屏智能手机,被公认为全球首款触屏智能手机。

1999年,摩托罗拉(Motorola)推出了智能手机A6188。它是一部触屏手机,并且是第一部可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智能手机。

2003年,安迪·鲁宾(Andy Rubin)等人创建了安卓(Android)公司,并组建了Android团队。

2005年,Intel放弃了手机业务,后来发现自己丢掉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2005年,联发科(MTK)抓住了手机业务的机会,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车。

2007年11月,谷歌(Google)向外界展示了名为Android的操作系统。同时,谷歌宣布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手机生态联盟,该联盟由34家集成电路制造商、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共同组成。谷歌还与84家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及电信营运商一起组成了开放的手持设备联盟,来共同研发和改良Android系统。谷歌的开源操作系统Android与苹果的封闭操作系统iOS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双雄——苹果系和安卓系。

2007年至今,移动互联网推动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期间,新技术发明和创新层出不穷,最引人瞩目的是摩尔定律的延续,工艺节点从45nm一路发展到3nm(见图1.3),而最让世人惊叹的光刻机从深紫外(Deep Ultraviolet,DUV)走向了极紫外(Extreme Ultraviolet,EUV)。

未来已来,AI预训练大模型、具身智能、AI+医疗/制造/驾驶/教育等应用的快速发展,显著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市场需求与技术迭代。英伟达、高通、华为、Intel、三星、台积电、阿斯麦(ASML)等公司仍在不断续写着半导体行业的传奇,新技术、新发明也正引领这个时代走向未来。

图1.3 集成电路工艺节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