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基督将军”文戏武做,逐溥仪出宫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紧张时刻,作为直系第三路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忽然从热河前线秘密回师北京,于1924年10月23日发动了推翻直系军阀政权的军事政变。接下来的11月5日,鹿钟麟携带摄政总理黄郛代行大总统的指令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会同张璧、李石曾驱逐溥仪出宫。这一行动很快就得到了南方国民党人的声援和孙中山的肯定。孙中山的“复函”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历举清室毁弃条约之事实,论证摄政内阁修正优待条件及敦请清室出宫为正当。
1924年9月,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场战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战争,以曹锟、吴佩孚为代表的直系军阀,与以张作霖为代表的奉系军阀,共调动了五十万人以上的兵力投入战斗。在战争的紧张时刻,作为直系第三路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忽然从热河前线秘密回师北京,于10月23日发动了推翻直系军阀政权的军事政变。这次政变,对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和以后的历史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1923年4月,民国政府派议员张乾若出面与清室内务府接洽,商议清宫古物“让归”民国的办法。该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将以前借陈三殿之物作价五百万元,再由清室将关涉文化之古物让归民国,亦作价五百万元,总共一千万元,由英美退还庚子赔款中拨付。但是,该款项不能全部交付清室使用,而必须由民国政府管理,清室每年只能动用利息。
然而,民国与清室商议清宫古物“让归”之事未成,1923年6月26日建福宫却遭遇大火,库存珍宝秘籍付之一炬。至于起火原因,聂宪藩、薛之珩等向国人发布的通电:“本月26日夜12时,神武门电线走火,由德日新斋内延烧。”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建福宫大火引起了社会对清宫古物保管问题的议论。1923年6月28日,《京报》发表评论文章《亡清故宫失火之责任问题》,指责清室“作奸舞弊,盗窃遗物,火之以灭其迹”,指出:
自清帝退位之日起,一切主权,已移于民国,则今番千万以上之损失,实民国国家所有之财产也。非但物质上横遭暴殄,而与历史有关之古物尽付一炬,则尤为堪痛也。因清室不肯遽行迁让之故,使民国所应保存者皆葬送于咸阳焦土之中,其责任应谁负之?此岂可以勿问哉?
1924年5月5日,民国政府派冯玉祥等十人为保存国有古物委员,会同清室人员商筹保管办法。双方讨论结果:“凡系历代相传之物,皆应属国有,其无历史可言者之金银珠宝等物,则可作为私有。”
此次政变是直系军阀与全国人民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东革命势力,直系军阀与奉系和皖系军阀,以及直系军阀内部等诸多矛盾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的产物。自北京政府的政权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落入直系军阀手中后,拥兵自重的吴佩孚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实力人物。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伺机制服南方的孙中山、卢永祥和西南的唐继尧、熊克武以及东北的张作霖而实现“武力统一”,称雄天下。
1923年6月,直系军阀逼走了总统黎元洪。10月,曹锟通过贿选登上了总统的宝座,由此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反贿选运动。孙中山下令讨伐曹锟,并电请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一致行动。卢通电不承认曹锟总统资格,宣布与北京政府断绝关系。张作霖继起响应。至此,孙中山、段祺瑞和张作霖组成了反直三角联盟。
同时,直系军阀内部各派系的矛盾也在加剧。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有战功的冯玉祥虽被升任河南督军,但事事受吴佩孚的节制,后又被夺去督军职位,只落得一个陆军检阅使的虚名。吴佩孚飞扬跋扈,竟克扣冯部军饷长达十一个月之久,进而吴命令冯部移驻南苑,欲陷其于有兵而无养兵地盘和饷械两缺的绝境,因此冯对吴心怀不满。另外,吴对王承斌、胡景翼、孙岳等将领也采取明升暗降剥夺其实职,或施以压制的手段,致使直系内部逐步形成了一股以冯为首的潜在的反直力量。
另一方面,奉军在1922年战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扩军备战。到1924年,直奉之间终于由“骂战”升级到再次大动干戈。
战争伊始,吴佩孚在中南海的四照堂设总司令部,任“讨逆军”总司令。调兵遣将分三路进军:第一军彭寿莘部沿京奉路出发,主持山海关战事;第二军王怀庆部向朝阳进军;第三军冯玉祥部出古北口趋赤峰,负责热河方面军事。冯玉祥这一路交通困难,地方贫瘠,既无给养,又少装备,而吴佩孚只令“就地给养”,意在削弱冯玉祥的实力。吴的这种险恶用心更增强了冯的倒直决心,一场精心安排的军事政变正在悄然地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