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比亚迪运营失误,错失电动汽车红利
比亚迪是一个令人非常遗憾的案例。比亚迪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电动汽车,不仅是全球最早的纯电动汽车研发企业之一,还获得了全球顶级投资人巴菲特的投资,一度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光环,让国人充满期待。
作为一家中国本土的电动车企业,比亚迪在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却没能更好地打开销路,令人十分遗憾。
产品运营水平的不同,使得目前特斯拉和比亚迪未来的产品发展空间截然不同,如下图所示。
特斯拉和比亚迪相关数据
特斯拉和比亚迪产品运营策略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特斯拉与比亚迪产品运营策略对比
比亚迪的产品运营策略有哪些不足呢?
1.价格定位失误
比亚迪入市时推出的主打产品F3,售价仅5万元。在2008年,比亚迪的F3月销最高达到4万多辆,这款售价最便宜的中级车,创造了当时中国家用轿车单月销售的纪录。
由于比亚迪采用了自建厂的模式,规模压力成了比亚迪的一个中心问题。于是比亚迪在产品运营上采取低价策略,希望借助低廉的价格迅速形成规模,减轻建厂压力。比亚迪在各地自建工厂,异地的运营管理成本很高,质量保证体系也很难控制,在质量管控方面同全球水准的专业化厂商有着明显差距。所以要想提升品质,难度很大。低价带来的结果是,尽管比亚迪在创业初期曾提出制造“低价格、高品质”轿车,并采用了最大化使用自主生产零部件的策略,来试图实现对质量的控制,但效果并不好,质量想要往上走很难。
2.品牌定位不准
由于电动车的生产成本比普通汽车高得多,很难和普通汽车血拼价格,因此只能通过减少功能或降低质量来规避价格劣势。如此,就更不要提现代人喜欢的设计感了。
和普通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非常优异,拥有更好的操控性能,具有成为高性能车的基础。电动汽车还有节能环保的优势,对空气没有污染。而对这一点更为关注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社会名誉或社会地位的中高等收入人士,而不是以经济性为主要考量指标的廉价车消费者。
由于定价低,比亚迪陷入了一个十分不利的产品运营循环中,目标消费者群体逐渐趋于低端。尽管其短时间内在销量上迅速做大,但当特斯拉问世并借用准确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和精妙的产品运营锁定核心客户之后,那些由于价格低廉而购买比亚迪的客户在心目中对比特斯拉,形成了比亚迪 “低质低价”的品牌印象。所以,当电动汽车成为潮流风尚的时候,比亚迪的用户便流失到其他品牌中去了。
由于产品形象运营失误,比亚迪甚至连靠功能优势便可收获的市场,也失去了不少份额。比如,比亚迪的大型主力SUV S6的体积比长城H6大一圈,技术领先一代,价格便宜两万元,但是销量却不到H6的三分之一。据统计,传统汽车销售的高峰在11月份,但2016年11月,中国品牌新“三巨头”吉利、长安、长城月销量纷纷过十万辆,而比亚迪在11月的销量只有54367台,只相当于这3个品牌月销量的半数。虽然整体增幅看上去不错,但是相对而言,和中国一线品牌的差距实则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