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商十堂课:教你学会信息传递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重点阅读:公开演讲的几个好习惯

公开演讲是个人媒商最直接最综合的体现。台上的若干分钟是专属于你的、用于说服别人传递信息的时间。一次成功的公开演讲,会是企业家或者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而公开演讲如果遭遇失败,哪怕只是一个错字或是技术故障,都有可能对企业形象产生破坏。

✧ 公开演讲,你首先要关注的是非语言的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和态度达成一致。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对于沟通提出一个公式:沟通时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

全媒体时代,所有媒体都非常注重画面感,所以一定要注意形象,适宜着装。最好提前到场,熟悉场地,放松心情。正式开始前要检查仪容仪表。

意大利影星索菲亚·罗兰说:“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型,它代表你的个性,一个与你会面的人往往自觉地根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

在服装色调选择方面,可以选择穿着纯色和浅色的衣服,但不要是纯白或纯黑的衣服,中间色最为理想。不要穿褐色、格子花呢、有条纹、过分花哨或颜色刺眼(除非你想达到特殊的戏剧性效果)的衣服。细碎格子的衣服也不要穿,在电视镜头中会发生晕染效果,影响画面。不要穿那些俗气的、鲜艳而且质地反光的衣服。

对于女性而言,不要在衣服上佩戴太多饰物。例如,戴过分炫耀的耳环就会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你要表达的内容上转移开。对男性来讲,不要穿比领带颜色更深的衬衣。

目光接触,是人与人之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成语形象说明了目光在人们情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适当的眼神接触和交流,会提升形象,彰显人的自信与淡定。如果眼神总是四处游离,或者不敢与对话者直视,则会显得人内心逃避、怯弱、有所隐瞒或者傲慢,从而让人质疑你所说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但如果一直盯着对方,则又显得过于强势,要适当地转移一下视线,然后再回来。

除了眼神,你还要注意语速和语调。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得使大家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会场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这个例子用诙谐的方式侧面阐述了语调的巨大威力。

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在激动时自然会有颤抖,表示同情时略为低沉。不管说什么话,阴阳怪气,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音哼声往往表现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是缺乏诚意的,会引起他人不快。语调平淡,会给人感觉说话时无精打采,不能给人信心。如果长时间演讲,容易使听者转移注意力。语调最好能有所起伏,在需要重点强调的词句处在语调上进行强调。“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年度销售额达到30亿元。”在说到“30亿元”的时候,可以选择放大声音、放慢语速、提高音调。

语速要适中,偏慢。语速过快,意味着思维高度运转,但实际上留给自己的思考时间却缩短了,容易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要将语速适度放慢,从容表达。语速过快往往有几种情况。一是习惯,这类人往往思维敏捷,但在公开场合演讲,还是尽量放缓;二是紧张,总想把之前诵记的内容快速背诵出来;三是急于辩解,比如就某个话题有些特别想说的话想表达出来或者认为对方有误解,这时容易快速表达。

不要运用一些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熟悉的商业或科技术语,或是一些缩略语。避免运用太多的数字,这会使观众觉得无聊而转台。当你必须运用数字时,可以使用大概的数量,以便能更好地被理解。例如,不要说“四十四万四千”,可以改为“约为五十万”。

✧ 提前到场适应现场环境

很多重要人物,即使工作再过繁忙,也会选择在演讲前亲自到现场去适应环境。一些感觉不舒服的现场布置可以提前调整,同时还可以增设自己特别需要的设备,比如提词器等。

演讲现场会有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但对于没什么经验的人来说,却是巨大的干扰。有时候,灯光一打,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调试设备,都会成为一种压力源。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给自己多一些适应的时间,学会屏蔽掉外部干扰。

平时可以在家做些小练习。录下来的视频会让你特别吃惊,你会发现很多自己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小细节。有的人喜欢不停地眨眼,有的人喜欢眼珠乱转,还有的人一激动手势就会特别丰富。这些小动作、微表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动作。但是一旦放到大屏幕上,这些小动作、微表情反而会成为整体画面的一部分,严重地影响传播效果。

✧ 学会和你对面的观众打个“亲密”的招呼

一位朋友曾经在北京参加过一个小型沙龙。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演讲的嘉宾竟然在一开始就可以叫出三四位听众的名字。而且在后续的演讲中,还临时增加了与现场观众有关的新内容。这让现场的观众都为之着迷。事实上,很多重要人物都有个好习惯,即在演讲开始之前对听众的背景进行了解,并且挑出一两位点名或是重点讲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一下子拉近和现场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听众感觉受到关注和重视,从而促使人们更认真地倾听。

不过,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一定要准备好,否则会弄巧成拙。《对外大传播》杂志登过这样一个故事黄友义.美国白宫故事:让里根总统头疼的新闻发布会[EB/OL]. http://news.sohu.com.cn/20051102/n227371050.shtml,2005-11-02.。美国前总统里根常常记不住记者的名字,而在美国要显示总统有为、亲民,他必须要能叫出常驻白宫的记者名字,这可难坏了七十多岁的里根。新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帮他想了很多办法,可里根还是记不住。新闻官员于是决定给记者安排固定的座位。通常是几大电视网和大通讯社的大腕记者坐在前排。新闻官员事先会告诉里根,应该让坐在第几排第几个座位的记者提问,因为这几个记者会提“友好的”问题。所以,人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里根面带笑容,从容地对着某位记者一指,回避掉叫出他或她的名字。但这种把戏也有演砸的时候。有一次,美国报业集团——赫斯特报系的一个资深记者被安排到一个特定的位子上,以便提出一个便于回答的问题。可到了新闻发布会开始时,不知何故,他缺席了,那个位子就被另一名记者占了。说来也巧,这一次里根不知哪里来的自信,决定要叫记者的名字。于是,人们从现场直播的电视上看到,里根用手一指,叫道:“鲍勃。”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电视镜头也对准了那位记者,但是没有回应。信心十足的里根指着那个记者,抬高嗓门说:“我叫你呢,鲍勃·托马斯先生。”这当然立刻引起新闻发布厅里一阵大笑。

公开演讲是一次集中体现个人媒商高或低的绝佳机会,不仅要注重媒体镜头上的画面设计,还要同时兼顾与现场听众之间的交流。提前养成一些好习惯,无疑会帮助你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