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的私密也许是公共的
也许你会说,尽管有这个可能,但是作为普通人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的概率依然很小。但如果盘点一下你每天的对外沟通,就会发现,隐藏的公众关注始终都在。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单纯的媒体领域,还包括我们熟悉和频繁使用的日常媒介工具。
你的朋友圈可能会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同时关注;你的单条微博阅读量也可能达到数十万次;你在微信500人群里的发言会有499个观众——你就是一家小型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区别在于,你每天对外发布和传递的,大都是专属于个人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渠道,到达各种受众,最后成为你个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谈论媒商时,我们常会思考:现在的媒商,与过去的公开演讲、人际沟通,在技巧和策略层面,到底有何不同?最后的答案也许很简单。在过去,哪怕是公开演讲,受众人数众多,但依然是可以描述的,传播范围依然是可控的。但是现在,一次公开演讲,可以轻易地被直播出去,成为临时的公共广播。谁在看?谁在听?你完全无法预料。在过去,人际沟通有很多技巧,你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让沟通更加有效,但是现在,你以为的人际沟通也许并不是人际沟通,而是公众沟通。事实上,公共与私人的界限正在越来越模糊,便捷、快速的传播工具,比如手机,正在成为打破这种界限的一把利器。
2016年6月,一段来自山西某农商行通过当众打员工屁股进行考核的内部培训视频传遍网络。视频中,一中年男子拿着手臂粗细的木棍条,依次向台上的8位员工屁股处打去。不到1分钟时间,8位员工每人挨打4下。其中,最靠右的一位女员工,在第三次挨打吃痛后,忍不住用手挡住屁股,却被该男子呵斥“把手拿开”。网民称,打员工屁股的是农商行的管理人员。这件事情对这家银行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尽管最后证明,打人屁股的并非是该银行高管,而是请来的外部培训师,但是依然导致涉事银行的董事长和分管副行长遭到停职处分。
内部、私下……这些人们认为应当限制信息传播范围的沟通,遭到了挑战和破坏。私下里沟通的微信,可以轻易地被截图,被放到公开的网络上去。尽管最开始截图的人不一定怀有恶意,但是一旦信息传播开来,却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机构可以完全控制得了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广义的媒商:媒商是全媒体时代,个人或者机构对于信息的接收、采集、加工和发布的能力。广义的媒商,不仅仅限于媒体,而是媒介,会涉及多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渠道。
你的朋友圈、微信群,你的微博、个人公众号,甚至一次内部讨论或是一次破冰的自我介绍,都是媒介渠道组成的一部分。同样一件工作,为什么每个人汇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为什么领导总为别人的朋友圈点赞?为什么别人提出的话题更吸引人?为什么他/她辛辛苦苦工作却总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为什么有的人抱怨就会得到安慰,有的人却只得到嫌弃?
不同的渠道,对应不同的受众,也应发布不同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让你的目标受众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渠道接收到你发布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