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的简要述评
从研究对象上看,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 把企业能力视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核心的研究
这种观点在借鉴林毅夫[47]关于企业自生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是区域发展的主体,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即人均收入的提高均来自于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如果该区域上的企业在遵循比较优势的自然禀赋选择下,能够正常经营且获得正常利润,那么,该区域就是具有自生能力的。若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该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会丧失“自生能力”;若该区域存在大量这样的企业,则这类区域就不具备自生能力。持此相近观点的学者有李庆春[48],赵建吉、王艳华、苗长虹[49]等。此外,李晓红、郭蓉[50]从生产函数的视角定义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即一个地区利用自身现有资本、劳动等禀赋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使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能力,并且从经验含义看,制度激励、技术改进都能增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邵建平、苏小敏和张永[51]基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视角来研究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他从西部以比较优势对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视角出发,提出提升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模式,并从西部比较优势产业筛选、人才和资金现状改善方面探讨了保障这一模式实施的对策。
二 强调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内生的研究
这类观点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区域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是区域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累积的结果。一方面,区域能够依靠自身,提高认识,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区域能够提升自身与社会整体的融合能力,不断壮大自己。持此相近观点的学者有郑长德[52],姜安印,谢先树[53],成学真[54],田官平,张登巧[55],周亚成,兰彩萍[56],王科[57],李盛刚,畅向丽[58]等。
三 强调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内生与外生相结合的研究
这类观点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区域通过资源整合而凝聚出的产出能力,一方面,它要强调区域自身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外在力量的推动(如国家)。就以西部而言,不仅西部要提升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国家还应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加大对西部的财政支持,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持此相近观点的学者有朱凯、姚驿虹[59]、吴传钧[60]、鱼小强[61]等。在此基础上,陈作成、龚新蜀[62]基于自我发展主体视角,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他们研究发现: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呈现倒“U”形变动趋势,政府、企业、家庭以及区域整体协同性较差;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会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但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城镇化会抑制政府和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强化政府自我发展能力,但会抑制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区域学习创新能力;外商直接投资会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区域学习创新能力。
作者认为,区域发展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区域自身而言,需要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从国家的角度看,则要依据该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一般及特殊功能,分清轻重缓急,从国家法规的角度去贯彻执行。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界定,作者将在下一章中进行阐述。
小结
①通过对四大能力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能力。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更应侧重于“公平”尺度,最为关键的是建立机会公平的激励机制。在影响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诸多要素(如权利、资源、经验、知识等)中,权利设计应该是后发转型大国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内生变量。
②在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简要回溯中,基于区域要素的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极化现象,但难于解决区域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基于区域功能分区的研究虽较好地解释了区域利益的协调问题,但是对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却难以解释。对此问题,基于功能分区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将是一个现实而富有挑战的尝试。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其前提假设、生成机理、模型构建、评价体系、配套措施等问题。
③基于中国区域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转变的现实,结合大国发展中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作者认为,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亟须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需要构建一套理论体系整合要素理论、功能理论、能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增强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1] 王芳:《援助与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的辩证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2] 郑长德:《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民族研究》2011年第11期。
[3] 孙美璆:《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和乡村文化建设——以云南省乡村文化业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4] 田官平、张登巧:《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探讨——兼对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 唐奇甜:《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6] 赵雪雁、巴建军:《牧民自我发展能力评价与培育——以甘南牧区为例》,《干旱区地理》2009年第1期。
[7] 周亚成、兰彩萍:《新疆牧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浅析》,《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 杜青华、窦国林:《青海东部干旱山区扶贫对策研究——基于乐都县李家乡自我发展能力视角的实证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9] 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构与培育——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新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0] 杨彬:《西北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年。
[11] 张瑞华、阴慧、徐志耀:《落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从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产业培植的视角》,《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2] 杨科:《论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 李盛刚:《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14] 孔朋,李英梅:《基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农村建设研究》,《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
[15] 沈茂英:《试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10期。
[16] 张文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研究出版社2008版。
[17] 陈作成、龚新蜀:《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测度与实证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2期。
[18] 邵建平、苏小敏、张永:《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比较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3期。
[19] 罗晓梅:《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载体:主体功能区的构建》,《公共论坛》2012年第10期;罗晓梅:《论生存方式的变革与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探索》2007年第4期;罗晓梅、何关银:《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哲学理性视域:运用反对经济边缘化的理论与实践》,《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罗晓梅、何关银、陈纯柱:《从生存方式变革看待发展——西部生存方式变革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0] 吴传钧:《增强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根本》,《学会月刊》1997年第11期。
[21] 杜黎明:《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经济》2007年第11期。
[22] 李林:《论信息服务与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
[23] 鱼小强:《对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思考》,《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24] 杜黎明:《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经济》2007年第11期。
[25]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 Grant.RM.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CaliforniaReview,33(3):114-135.
[27] Amit,R.,and Paul Shoemaker,1993.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4(1):33-46.
[28] Prahalad,C.,Hmael,G.,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79-91.
[29] 林毅夫:《自生能力、发展战略与转型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 胡鞍钢提出的国家能力理论侧重于解决国家财政的汲取能力,而本研究中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突出于特定区域自身发展的问题。此外,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国家能力应该是更为广阔的定义,它不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出的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但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侧重于区域资源、区域功能和区域能力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结构优化的表现。
[31]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32] 这类财政汲取的不稳定包含当地资源税的流向问题、中央转移支付的不稳定、公共财政的不均等现象。此外,还可参看彭浩熹《美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他认为:我国在税收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1)分税制将75%的增值税和全部的消费税划归中央,把营业税划归地方,控制了地方发展第二产业,而支持发展第三产业。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广大中、西部地区利用丰富的资源加快发展的积极性。(2)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以重工业为主的大量中、西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累积,而我国的消费税对烟酒等行业征收重税,虽然体现了对消费结构的调整,但由于大多烟酒产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也导致了这些企业税负过重。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消费税征税范围偏窄,对一些高档消费品的税负不够,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而言是经济发达的区域,也是高档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的集中地,由于消费税对相关行业的税负较轻,使这些发达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收益,也进一步拉大了各地区经济的差异。
[33] [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7页;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经济问题》2003年,第2—4页;邵明:《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34] [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7页。
[35] 藤田昌久、保罗·克罗格曼、安东尼·J.维娜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36]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37]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萨穆尔森(1952)提出的,可参看S.布雷克曼、H.盖瑞森,C.范·马勒惠特:《经济地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107页。
[38] [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39]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40] [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 姜安印、谢先树:《空间价值二元化:区域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2]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3] 高国力:《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44] 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所课题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0期。
[45] 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年第6期。
[46] 罗晓梅:《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载体:主体功能区的构建》,《公共论坛》2012年10期。
[47]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林毅夫:《自生能力、发展战略与转型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 李庆春:《基于区域自生能力的中部崛起战略》,《特区经济》2007年第2期。
[49] 赵建吉、王艳华、苗长虹:《基于区域自生能力的胶新铁路经济带构建》,《河南科学》2007年第6期。
[50] 李晓红、郭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学界定及经验含义》,《经济问题》2013年第7期。
[51] 邵建平、苏小敏、张永:《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比较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3期。
[52] 郑长德:《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民族研究》2011年第11期。
[53] 姜安印,谢先树:《空间价值二元化:区域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4] 成学真:《区域发展自生能力界定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1期。
[55] 田官平,张登巧:《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探讨——兼对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6] 周亚成、兰彩萍:《新疆牧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浅析》,《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7] 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构与培育——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新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8] 李盛刚,畅向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9] 朱凯、姚驿虹:《对自我发展能力理论的规范性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60] 吴传钧:《增强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根本》,《学会月刊》1997年第11期。
[61] 鱼小强:《对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思考》,《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62] 陈作成、龚新蜀:《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测度与实证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