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Currency Standard)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各国内部的金本位制下,每单位货币的价值与特定重量的黄金相挂钩,也即货币被赋予了含金量。当不同国家均使用金本位制时,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取决于各种货币的含金量,这种汇率也被称为黄金平价(Gold Parity)。国际金融体系在1870年前后进入金本位制时期,该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趋于崩溃。在两次大战期间(1919年至1939年),全球主要国家开始实施一种变相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本节将分别介绍金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的发展演变。
(一)金本位制的特征与发展历程
传统的金本位制也被称为金币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就形成了决定汇率基础的黄金平价。金本位制的三大特征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与黄金的自由输出与输入。自由铸造,是指无论是官方的铸币厂还是民间的铸币厂,都有权力将黄金铸造为金币,也可以将金币熔化为黄金。自由兑换,是指货币持有人可以在货币当局处按照含金量将货币兑换为金币或等量黄金,也可将黄金兑换为货币。黄金的自由输出与输入,是指各国政府对黄金的进出口不施加任何限制。
在实现金本位制之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均实施金银复本位制。该制度的特点是,黄金和白银都被确定为本位货币,金币和银币同时流通。复本位制的稳定关键取决于黄金与白银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性。全球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18世纪末,世界市场上白银价格下跌,黄金与白银的市场比价一度升至1:15.5,而当时英国国内的法定比价是1:15.2。这导致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国内,与此同时英国面临大量黄金流失的格局。为了应对黄金的大量外流,英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银币的自由铸造,并规定银币每次的支付金额不得超过25英镑。这实际上意味着金银复本位制向单一金本位制的过渡。1816年,英国正式颁布实施金本位制的法令。由于英国是18、19世纪的世界工厂与国际金融中心,英镑扮演着全球储备货币的角色,因此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对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表1—1所示,在19世纪后半期,全球主要国家已经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也演变成为第一次全球化时代(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主导国际金融体系。[3]
表1—1 各国正式实施金本位制的时间
实施金本位制的优点主要包括:第一,金本位制限制了各国政府通过超量发行货币来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各国政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真实政府债务的可能性。政府难以保持持续的财政赤字,央行也不能无限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在金本位制下,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概率很低。第二,在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实现了固定汇率,这降低了国际贸易与跨境投资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全球贸易与投资的发展。第三,各国之间的贸易失衡可以通过所谓的“价格金币流动机制”(Price Specie Flow Mechanism)来实现平衡。这种机制的作用途径是,贸易顺差国会出现黄金流入,这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上升,从而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削弱该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降低该国的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国会出现黄金流出,这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下降,从而造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增强该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降低该国的贸易逆差。
然而,金本位制也并非一种完美无缺的制度。金本位制的长期实施会造成如下问题:第一,全球范围内金本位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各国拥有的黄金数量与本国的经济规模基本匹配。然而,一方面黄金储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相当不均匀;另一方面,随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断加强对外的侵略与掠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黄金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其他大多数国家黄金日益匮乏,动摇了它们继续实施金本位制的基础。第二,由于全球黄金产量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这就形成了过少的货币追逐过多的商品的情形,从而加剧了全球通货紧缩的趋势。对于黄金需求超过黄金供给的国家而言,通货紧缩的趋势越发明显。由于通货紧缩是一种奖励储蓄者、惩罚借款人的制度,因此通货紧缩是不利于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第三,尽管金本位制有助于维持长期的价格稳定,但这种制度在短期内也会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例如,1879年至1913年美国年均价格变动的变异系数为17.0,但1943年至1990年这一系数仅为0.88。[4]这种短期价格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因为贷款人与借款人对债务的真实价值都变得更加不确定。[5]
随着黄金数量在少数国家的集中,全面实施金本位制的难度日益加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各国政府为扩展军备,需要不加约束地实施财政支出政策,因此,各国政府相继停止了本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均出台了限制黄金流出本国的措施。既然作为金本位制基础的自由兑换与黄金的自由输入输出均受到限制,那么金本位制的崩溃就不足为奇了。
(二)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纸币进行流通,纸币并不能自由兑换为黄金或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中央银行兑换为金块。在金块本位制下,黄金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不再用于铸造金币与自由流通。流通中货币完全由纸币代替,纸币可以按照含金量在央行处兑换为黄金。然而,为了限制兑换黄金的货币数量,实施金块本位制的国家均规定了用于兑换黄金的货币最低限额。例如,英国在1925年规定,每次用于兑换黄金的纸币不能低于1700英镑(约400盎司黄金)。法国在1928年规定,每次用于兑换黄金的纸币不能低于21.5万法郎。这种对兑换黄金的纸币的最低限额控制事实上是为了节约黄金。在金块本位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流通与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均被禁止,黄金已经不能发挥自动调节货币需求与稳定汇率的作用。因此,金块本位制事实上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度。[6]
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现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维持固定汇率,前者还在后者处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使得前者间接实现了金本位制。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具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在金汇兑本位制下,禁止金币的铸造与流通;国内仅流通纸币,尽管规定了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但纸币不能兑换为黄金;纸币只能兑换为外汇,而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为黄金。在这种制度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流通与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均被禁止,黄金也不能发挥自动调节货币需求与稳定汇率的作用。与金块本位制类似,金汇兑本位制也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度。然而,金汇兑本位制的稳定性要比金块本位制更差,因为在金汇兑本位制下,一国货币必须与某一个实施金币或金块本位制的大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这意味着前者的货币政策不得不受到后者货币政策的影响甚至控制。[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扩张军备,各国均加紧了对黄金的掠夺以及加快了本国纸币的发行,金本位制轰然倒塌。一战结束后,黄金的全球分布更加不均匀,且一些国家国内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战结束后的数年时间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剧烈波动,对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际贸易与跨境投资造成了不利影响。为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很多国家呼吁重建金本位制。然而,黄金分布的极度不均匀,使得各国无力恢复金币本位制。因此,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本着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热那亚会议之后,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陆续建立了金块本位制。而其他一些小国(包括在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则实施了金汇兑本位制,即将本国货币钉住英镑、法郎、美元等主要货币中的一种。这导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逐渐形成了英镑区、法郎区与美元区。英国、法国与美国各自主导了该区域内的货币政策。
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的实施使得各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重新联系起来,暂时恢复了全球范围内的汇率稳定,从而促进了经济复苏以及全球贸易与投资。然而,与金本位制相比,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要差得多,应对不利冲击的能力也弱得多。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各国证券市场的价格下跌引爆了危机,进而出现了大量的银行破产,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1931年7月,德国政府宣布停止偿还外债,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禁止黄金交易与黄金输出,这标志着德国的金汇兑本位制走向终结。欧洲大陆银行的破产倒闭使得各国纷纷在伦敦提走黄金或外汇存款,导致英国的黄金大量外流。1931年9月,英国不得不宣布英镑贬值,并被迫放弃了金块本位制。这立即导致英镑区内的国家,例如印度、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不得不放弃金汇兑本位制。1933年3月6日,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停止纸币与黄金的兑换;4月19日,美国政府宣布完全禁止银行与个人储存黄金与输出黄金;5月份,美国政府让美元贬值41%,并授权美联储以美国国债为担保发行纸币。这意味着美国的金块本位制最终瓦解。1936年8月至9月,法国、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先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终于寿终正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