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尽管美国的GDP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超过了英国,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奠定的。二战之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完全是在美国人的主导下建立的,也完全建立在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与黄金储备之上。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证了世界经济在战后20年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美国相对实力的衰弱,美元越来越难以承担与黄金自由兑换的义务,随着美元与黄金的最终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分崩离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全球经济百废待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1945年,美国GDP占到全球GDP的56%,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到全球黄金储备的59%。尽管如此,当时英镑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40%以上的国际贸易仍是以英镑计价的。因此,二战即将结束之前,针对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建设,英国和美国展开了争夺。英国提出了“凯恩斯方案”,该方案倡议建立一种全新的国际货币,以这种国际货币作为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石。而美国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怀特方案”,该方案建议以美元为核心储备货币构建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由于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综合实力远远超过英国,怀特方案最终占得上风。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由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该会议通过了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等两个附件,以上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一方面,布雷顿森林协定创建了以黄金与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这是继金本位制以来全球第二个国际金融体系;另一方面,布雷顿森林协定还创建了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后来改名为世界银行)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后来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等三大国际机构,这三大国际机构统称为布雷顿森林机构,分别负责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恢复与重建以及促进全球自由贸易等三大任务。可以说,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在1971年解体,但布雷顿森林协定所创建的国际多边秩序与国际多边机构仍延续至今。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征与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实施所谓的黄金美元双挂钩制,即美元与黄金以固定的兑换比例挂钩,其他货币再以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而其他国家货币再以约定的汇率盯住美元。例如,在1945年12月27日,1美元可兑换0.25英镑、119.11法郎、2.652荷兰盾、43.77比利时法郎、4.30521瑞士法郎等。[9]第二,各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制是可调整的(Adjustable),当成员国之间的固定汇率已经不能满足两国相对基本面的需要,从而存在根本性失衡时,经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后,固定汇率可以进行调整。第三,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手中的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但外国居民和企业不能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被显著削弱的金汇兑本位制。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各国讨论国际货币事务的平台,同时负责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第五,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国承担两大责任,一是承诺根据外国政府的需要,按照官方价格把美元兑换为黄金,以维持成员国对美元价值的信心;二是提供足够多的美元以作为国际清偿手段,以避免国际储备货币供应不足而造成的通货紧缩。
事实上,上述美国承担的两大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率先提出,因此被称为“特里芬两难”(Triffin’s Dilemma)。特里芬两难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最致命的缺陷。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范围内对清偿手段的需求不断上升,这要求美国必须发行越来越多的美元;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手中的黄金储量是有限的。随着美元发行规模的上升,外国居民和政府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将会下降。一旦外国政府发现,美国政府手中持有的黄金可能不足以兑现它们手中持有的美元,它们就会集体向美国政府挤兑。这无疑会造成美国政府的黄金储量迅速下降,进而造成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
除特里芬两难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其他缺陷还包括:第一,由于其他国家货币不得不盯住美元,这使得其他国家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的时候不得不参考美国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被削弱,而美国的货币政策成为全球的货币政策。第二,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是可调整的,但实施起来调整的次数非常有限,这种僵硬的汇率制度使得国际收支失衡不能通过汇率浮动来加以纠正,这一方面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开始成为一种长期现象,另一方面会迫使成员国通过其他成本更高的手段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例如顺差国出现通货膨胀、逆差国出现通货紧缩)。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进与解体
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建立与黄金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美元作为新的全球储备货币与国际清偿手段,弥补了黄金储量的不足,克服了金币本位制下的通货紧缩压力。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它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战后复苏以及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快速增长。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对战后20年时间内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各国相对实力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有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由于美国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泥潭,海外军费剧增、国际收支恶化,造成黄金储备不断流失。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由1945年的200.8亿美元,下降至1960年的178亿美元,随后又下降至1971年的102.1亿美元。1971年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仅为其对外短期负债的15%,美国政府已经完全丧失了承担用黄金兑换外部美元这一义务的能力。[10]另一方面,随着日本、德国等经济体在战后的崛起,美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以及随着石油危机爆发造成的美国进口成本上升,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逐渐缩小并最终转变为经常项目逆差,这导致大量美元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美国,这不但使得美元对黄金的固定汇率面临贬值压力,也使得美元对其他顺差国货币面临贬值压力。
到70年代初,由于越战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美国开始出现贸易逆差。1970年,美国黄金储量与短期外债比率由55%剧烈下降至22%,这使美元持有者开始丧失对美国政府削减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的信心。1971年上半年,约有220亿美元的资金流出美国。[11]为逆转这一颓势,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实施90天的工资与物价控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额外关税,以及停止黄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由于尼克松政府的这一决定事先并没有和国际金融体系内的其他成员国商议,因此这一举措被称为尼克松冲击(Nixon Shock)。尼克松冲击事实上已经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为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12月17日至18日,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达成了史密森学会协议(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该协议将美元对黄金汇率由1盎司黄金对35美元降低至38美元,并具有2.25%的浮动区间。然而,史密森学会协议也未能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命运。1971年美元对黄金汇率下跌至每盎司44.20美元,1972年进一步下跌至每盎司70.30美元。1973年美元进一步贬值,各主要货币在受到投机商冲击的情况下被迫实施浮动汇率制。直到1976年,国际社会才再次达成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