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犁斧锛锄耜镰 农业工具成体系——5300~4200年前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因1936年施昕更先生等率先在今日的杭州余杭良渚镇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后,于1959年考古学界正式命名的,用以代表环太湖流域同类型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的年代,其上限被定在距今5300~5200年,其下限被定在距今4200年。
关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学术界公认其中心是环太湖流域,北抵长江,西至南京、江宁、高淳、郎溪、广德、安吉、临安、桐庐、建德、淳安至浦江,南至诸暨、嵊州、奉化、象山,东临大海。
良渚文化时期浙江地区的稻作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史前农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标志是农业工具已基本配套,且结构合理,并被运用于各个生产环节。
农具种类主要有犁、斧、锛、锄、耜、铚、镰、耨刀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农具。一般都经过通体磨光,制作考究,刃部锋利。
良渚文化时期的石斧大多带有木质器柄,器身较窄而厚重,双面弧刃。它由旧石器时代的手斧直接发展而来,是原始社会最为盛行的用于砍伐木材和加工木材的生产工具。
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锛往往捆扎在带有弯钩的木质器件头部,器身大多为长条形,主要用作开垦土地,有时也用来刳削木材。
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锄器身大多较扁薄,双面弧刃,状如长方形,柄部正中凸起,两面对钻大圆孔,便于固定木柄,是湖沼地区除草松土的用具。
良渚文化时期的石耜是一种带有长木柄的复合农具,主要用于起土整地。
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铚器身呈扁平半月形,刃部为弧刃或平刃,背部多有1~2个小圆孔,便于穿绳索套入手掌或手指,是用来割取禾穗的工具。石铚出现于良渚文化,以后为马桥文化所继承,到东周时代为铜铚所取代。
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镰器身呈弋形,略为扁平状,单面弧形刃,后端有圆孔,便于固定木柄,是一种用于收割的农具。
良渚文化时期的石犁已臻于成熟。考古学界认为,中国的石犁率先出现在环太湖流域,这是原始农业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它的出现也与该地区的沼泽型自然地理有关。前面已有介绍,石犁肇始于崧泽文化,但它的成熟和普遍使用,是在良渚文化时期,周朝的铜犁和秦汉的铁犁是它的继承与发展。良渚文化时期的石犁式样很多,专家研究认为有七八种。这说明良渚先民不断改进这种重要的农具,使之更科学合理,使之适应土质松软的沼泽地带的稻田耕作。犁田时,一人在后操控犁把,两人在前拉犁前行,工效大大提高。
浙江大学教授游修龄先生在《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一文中指出:通过中外资料比较,在刀耕阶段,水稻的播种量和收获量之间,很少会突破1∶10的比例;在人力挽犁稻作农业阶段的良渚文化时期,稻谷的收获量可以达到播种量的10~15倍。
良渚文化时期石犁已普遍使用,并有许多创新,这为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提高工效创造了条件。这是农耕技术先进的标志,是沼泽型农业高度发达的里程碑。它为犁耕农业奠定了基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