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研究目的
高等学校为了实现自身发展战略,不仅要明确主要的发展任务、发展规划等,还要充分考虑各项基本支撑条件,尤其是财务支撑方面能够达到的目标和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力的财务保障除了千方百计筹集已有渠道的资金,并通过全新的或扩展的事业活动发展稳定的收入来源之外,还需要在学校内部系统地加强管理,合理有效地调配资源,确保开支符合学校战略目标以及与收入配比的费用增长最小化,尽可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最终实现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效益最优化。由此,高等教育成本的确认、计量、分析等,就成为高等学校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鉴于我国高等学校绝大部分属于公立性质,与高等教育成本相关的管理也成为国家宏观调配公共资源,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手段。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以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依法接受社会捐赠等为辅的机制,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除了会关心高等学校的声誉、师资、基本条件等之外,也会关心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相关成本。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只要对高等教育有所投入,都会注重投入资金相应的支出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国家、高等学校、社会、受教育者等几个层面,都提出了解高等教育成本的信息需求。
我国高等学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成本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统一的成本核算规范尚未正式形成。由于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执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记账基础的制度[1]》正式实施后,要求高等学校开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因此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缺乏一定的制度基础和核算根据,相关数据只能通过对支出账目的分析取得,将一些支出确认为费用,作为高等教育成本归集的依据。这种做法不仅要求分析者必须具有相当高的职业素养和敏锐的判断能力,还要求分析者掌握进行判断所需的必要财务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非财务信息,否则难以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国际、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高等教育成本的经济属性、分类等内容,并通过统计方法对高等学校的开支进行归集,得出高等教育成本的基础数据。以成本会计学理论为基点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比较少见。这固然与理论界的研究重心长期以企业为主有关,也与进行高等教育成本研究困难重重不无关系。目前,世界各国均未建立统一的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机制,很多高等学校也没有树立成本管理观念,制定成本管理制度,核算成本数据,进行成本分析。可以说,高等教育成本理论和实践严重匮乏。
本书拟在借鉴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的管理特点和信息需求,以成本确认和计量为核心,以成本的分析和信息应用为目标,明确成本对象及成本范围,合理确定成本动因,找到高等学校确认和计量高等教育成本的适宜方法,完善成本确认和计量程序,实施绩效评价,为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制定学费标准、合理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客观、完整、有用的成本信息,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学校成本管理体系。
注释
[1] 固定资产在取得时直接列入支出,不计提折旧是该制度的显著特征。2014年1月1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