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研究的内容
与制造业产品成本按构成要素分为劳动对象的消耗、劳动力的消耗和劳动资料的消耗有很大的不同,高等教育成本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人),人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因此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劳动力的消耗和劳动资料的消耗。高等教育成本对象的特殊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和精密性,使得不同高等教育成本理论对其有许多理解上的差异。
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立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发展需求和高等学校管理特色,对高等教育成本管理活动进行深入剖析,确定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成本会计期间、信息质量要求、成本对象和成本分类等。
(2)构建高等教育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成本管理信息需求,以高等教育成本确认和计量为中心,完善高等教育的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等环节。
(3)确定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结合高等教育成本对象和管理特点,确定不同的高等教育成本确认和计量的方法。
(4)明确成本预算、控制和评价环节的主要内容。以高等教育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为核心,确定成本预算方法,细化成本控制要素,设置成本评价指标体系。
(5)探讨高等教育成本信息的应用。在高等教育成本信息评价的基础上,探讨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应用。
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细分成本对象,调整成本会计期间,提高成本对象的费用分配和生均成本计算的准确度。只有当高等教育总成本与对应的学生人数能够互相匹配时,计算出的生均教育成本才能更加客观。
(2)确定成本范围,提高高等教育成本确认和计量的完整性、合理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科研经费支出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学生的奖助学金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公费医疗支出等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在职教职工住房补贴等计入高等教育成本。
(3)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确认和计量的作业成本法。需要细分作业中心,并确定不同的成本动因。
1)教师薪酬的成本动因。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备课、授课、指导论文、指导社会实习实践等,成本对象占用教师的时间除授课外很难直接统计。那么在薪酬分配时教师的这些工作如何在各成本对象中予以体现?教师为单一班级授课,授课时间可以用学分计量,但遇到开合堂课为各班级授课的情况该如何计量?如果教师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授课的学分相同,发生的耗费是否相同?教师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习实践的学分与授课学分是什么关系?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分与授课学分是什么关系?
2)提供教室资源的成本动因。确定教室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各成本对象占用教室的时间和面积。是否需要将其按照课程学分数进行折算?合堂课的各成本对象学分如何确定?
3)提供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如外语、数学等)的学院,以及跨学科培养学生的学院之间,发生的成本如何通过进行交互分配?如何确定分配标准?是统一结算价格还是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4)学校发生的支出中应由学院负担的部分,是由学校直接进行分配还是先分到学院再由学院进行分配?两者的动因是否一致?
5)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辅助部门,比如设备管理部门、能源管理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它们之间相互提供的服务,采用怎样的分配方式?
(4)建立高等教育成本评价机制。比如,高等教育成本不能直接以生均成本的高低进行评价,但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如何进行成本的评价?选用何种评价指标?等等。
(5)推进高等教育成本信息在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评价高等学校管理绩效等方面的应用。包括作业成本法有关的成本信息在国家宏观教育管理、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能够起到哪些作用?成本信息如何利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