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研究创新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标开始,通过界定高等教育成本内涵及高等教育成本对象等概念,明确了高等教育成本确认和计量的前提、信息质量要求、方法等,并结合高等教育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形成了全过程的高等教育成本管理。
第二,根据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时间的调整、工作方式的变化,结合高等学校学制、培养周期、学期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将成本核算期间从自然年度调整为学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更加符合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成本确认和计量的数据更为可靠。
第三,引入作业成本法,根据管理要求设置作业中心,并将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费用分为“教师薪酬”、“学生补助和活动费”、“教室(实验室)使用费”、“科学研究费”、“教学运行费”和“管理费用”六大成本项目。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结合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成本分配动因,涉及相互提供服务的,还确定了交互分配的方法。
“教师薪酬”的分配,充分考虑各类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耗用的人力资源情况,在确定成本动因时,以授课学分为基础,兼顾教师备课、新开课程、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社会实习实践等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介绍了约当学分的确定方法,提高了成本动因的客观性。
“教室(实验室)使用费”的归集和分配,采用约当课程学分方法,将各成本对象占用教室的时间和面积以约当课程学分变量(授课学分与人员系数的乘积)来替代,教室人员系数通过教室不同座位数的折算予以确定。
在存在合堂课的情况下,将合堂课总学分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解,确定各个成本对象合理的合堂课约当课程系数,进而确定合堂课内各成本对象的课程约当学分和教室约当学分,作为成本分配动因。
第四,建立了成本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若干成本分析指标,包括成本构成比率指标、成本降低额(绝对降低额和相对降低额)指标、生均成本变动指数(包括教师平均薪酬变动指数、单位课程学分占用教师数变动指数、单位课程学分教室使用费变动指数、生均单位课程学分变动指数)指标、收入成本率(包括收入支出率、非资本化支出率、成本化率和成本支出率)指标和成本分担率指标,通过对成本变动原因进行分析,达到降低(或维持合理)成本和提高成本效益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