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术期刊”释义
——戈公振[1]
所谓学术期刊(英美语:academic journals;法语:Les tourillons;德语:Wissenschaftliche Zeitschrift;韩语:),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期刊,作为记载和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从诞生至今只有短短三百多年,却在传递科技文化信息最新成果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学术期刊自产生以来就是学术论文的最重要载体,因其具有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知识新颖等优势,是科研人员、机构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和媒体。因此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尽管人们对这种作用的好坏仍然存在争议,但学术评价中越发重视学术期刊却是不争的事实,学术期刊已经被赋予了学术评价功能[2]。
世界上第一份期刊是1588年德国印刷商艾青格尔在法兰克福出版的半年刊《书市大事记》。就学术期刊而言,它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而产生的。到17世纪中叶,欧洲历史上涌现出200多个像英国皇家协会那样的学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研究哲学与科学技术,同时交流频繁,人们开始觉得仅靠信函等工具进行学术交流已不能满足当时的学术研究需求,学术期刊作为发布学术成果的工具,其产生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1665年1月5日,法国人戴·萨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周刊《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同年,法国出版《斯卡万斯杂志》(Journal des Transactions)学报,英国出版《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由此,引来了西方各国学术期刊的出版热潮。
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同时也介绍中国文化。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刊物是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以现代的译法就是《中国月刊》或《中文月刊》。其采用木板雕印,形式像一本中国32开本大小的线装书,但因出版地在国外,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见解。
从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1896年秋《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秋戊戌政变发生这段时间里,维新派在上海、长沙、杭州、温州、无锡、澳门等地创办了一批刊物,形成中国期刊史第一次勃兴时期。
从17世纪下半叶至今,学术期刊进入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性期刊的办刊理念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期刊也逐渐从综合性期刊转向专业性期刊。1778年,德国出现了第一种专业期刊《化学杂志》,就此拉开了专业期刊的兴盛期。1807年,德国创办了专门刊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期刊《矿物学杂志》;1823年和1830年,英国创办了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和生物学专业期刊《动物学杂志》;1830年,法国创办了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
随着科学技术文献的迅速增长,学术期刊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学术期刊品种与数量的急剧增多。面对种类繁多的学术期刊,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逐一阅读,文摘类学术期刊由此产生。1830年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文摘刊物《化学文摘》,美国分别在1884年和1907年创办了《工程索引》和《化学文摘》,这些文摘类期刊都在学术期刊的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最新学术信息。这种简便的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检索类期刊的创办与发行。据统计,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西方国家出版的文摘、索引和附有文摘的检索刊物共有1885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有4000种,至今已有5000余种。而科技期刊增加的数量更是惊人,20世纪80年代所做的统计表明:“科技期刊在欧洲的初期创刊率为平均每五十年增加十倍。据英国《世界科学期刊目录》统计:1921年全世界仅有科技期刊24028种。据《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第16版(1975—1976)报道,当时世界上有55000种期刊,其中科技期刊约占60%~70%,大约40000种,期刊登载的文章约占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科技论文的一半以上。”[4]目前科技期刊的数量早已超过10万种。
在中西学术期刊的起源、发展过程中,西方充当着启示与借鉴的作用。从西方16世纪末期刊的诞生,17世纪中叶学术组织的涌现,到17世纪下半叶学术期刊的诞生,这一过程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与韩国也几乎重演了一遍,经历了在传教士带领下对期刊的发现和对旧体制的冲击与改良,也有海外归来留学生对学术期刊的倡导与呼唤。由其发展历程可知,学术期刊是因适应学术研究的交流需要而产生,又因适应学术文献的增多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言:学术期刊孕育于社会新闻和科研成果的记录与交流,产生于邮政制度的变革与学术组织的涌现,发展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科技文献的增多。
中国于1957年创办的《学术期刊》,以“向科学进军”为方针,是为适应学术和文化事业繁荣的需要而创办的。
在中国和邻邦韩国,学术期刊的产生除了受来自西方的理论影响外,也是中韩各自科学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内需的产物。事物都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变化的,正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社会分工一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然会产生分化,这种分化是一种细分,是一种使事物本身更完整、更周到、更体贴入微的分化,其本质是事物的一种上升的、前进的变化方式。思想启蒙、自主独立、新教育、打破阶级界限、发现妇女儿童、发现科技等现代意识,在各自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正是由于中韩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内部需求,才有了对西方专业期刊、文摘类期刊、检索类期刊的借鉴,进而才有了对学术的关注,学术期刊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滋养壮大。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传承学术、推出学者、引领学术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繁荣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引导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来源之一,是学术交流与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学术期刊的发展在学术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的概念是学术评价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之一,而以之为根据并形成一定规律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当是学术评价存在的基本标志。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7.
[2]胡玲,傅旭东.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功能的成因与机制研究.编辑学报,2008(3):201-203.
[3]广学会年报,第十一次(1898年).出版史料,1992(1):57.
[4]秦铁辉.期刊史话.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2).
[5]《学术研究》编辑部.纪念本刊创刊25周年.学术研究,19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