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其实,因同属亚细亚圈、同属汉字文化圈,中国与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以来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地,相关的比较研究从古到今也磅礴地进行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则屈指可数。有关韩国期刊国际化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特别是从比较视角来看,中韩两国学术评价成为研究对象则处于刚刚起步状态。

(一)当前中韩两国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体系

在中国,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6家单位已发布的期刊评价体系,不同程度地覆盖了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价,形成各自的“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结果”。与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评价格局不同,韩国研究财团是韩国国内唯一的学术期刊评价管理部门。韩国自1998年首次引入学术期刊登载制度以来,在确立学术评价体系和推动学术期刊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些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类:引证计量评价;同行评议(转载排名);引证计量和专家对期刊定性评价相结合。各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设计并采用了以引证数据、转载数据、专家评议结果为基础的评价指标。

(二)中韩两国关于人文社科期刊评价的研究

目前,中韩两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的相关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中国:(1)对比国内不同评价体系的异同。比如陈茹[1]从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四种期刊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金淑兰[2]对中国三种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2)探讨更为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建构。如苏新宁[3]指出当前部分指标对人文社科期刊的不适应性,针对期刊发文时滞性和引用时间高峰前移现象提出了适用于人文社科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

韩国:(1)对现行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批判。例如王相韩等[4]提出当前的期刊评价制度浮于表面,对论文的内容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考察;且该评价制度涉及教授业绩考核,导致论文质量乃至学界自律能力普遍下降;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及局域性学科,在评价以及支援方面应该给予倾向,兼顾公平。(2)对评价制度改善方案的探讨。吴世熙[5]提出了强化现行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改进等级划分制度与奖励措施,注重期刊质量方面的评价,充分考虑部分学科的特殊性等建议。

(三)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中国:(1)对比某一评价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比如金贞燕等[6]的研究指出世界著名大学及学科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俞立平等[7]基于面板数据的估计探讨了特征因子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2)探讨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李华等[8]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文献计量指标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权重问题,指出载文量和基金论文比这两个指标也是影响学报学术影响力的主要因子。(3)对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及其效果的讨论。如陈喜乐、李腾达、刘伟榕[9]认为虽然定性评价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但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将在各自最为适用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走向综合;而赵均[10]则指出定量评价的“错位”是可控的,但定性评价的“不确定性”是不可控的,对学术期刊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二者的原有缺点。

韩国:(1)基于引用分析的评价方法。研究引用分析法的专家主要有忠南大学的伊锡京、启明大学的梁基德等,梁基德等[11]提出现有的引文分析法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引文质量和干扰性引用等因素,且由于语言、时间、文化等差异,适用的引文数据库也应有所不同。(2)基于同行评议的评价方法。研究以光云大学的朴钟润为核心,认为在保证同行评议客观化方面,比起消除由专家主观性带来的影响,在学术团体中引入双重评价模型更加行之有效[12]

(四)与国外期刊评价的比较研究

中国:(1)对国外期刊评价体系的考察。如邹勇[13]介绍了欧洲期刊质量因子(EF)产生的背景与计算公式;王兰敬、杜慧平[14]通过对欧美主要国家的学术评价考察,发现定量指标的使用与管理层的目的密不可分;苏成等[15]探讨了韩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状况,发现韩国期刊总体的国际化水平较低,但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促进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支持系统。(2)与国外期刊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李爱群[16]对中、美两国的学术期刊体系展开了比较研究,在期刊评价逐渐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新环境下提出了学术期刊分级理论的假设;何燕玲、蓝满榆[17]对美欧日等国人文社科评价制度进行了比较;虞文[18]则通过中日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都存在评价人才缺乏、评价标准和对标准的理解不统一、重视论文被引用次数等次优评价方法的特点,而在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和评价制度的完备性方面存在不完全相同的做法。

韩国:(1)期刊评价政策比较。朴钟燮[19]针对韩日学术期刊评价制度,分别从评审环节、评价方针、期刊分类、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虽然二者均由政府主导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日本承认人文社科类外文期刊的独立性,并在特定区域学术期刊的评价中给予政策倾向。(2)指标体系的比较。朴枝楧[20]针对韩国国内和海外的指标体系和主要学术期刊选定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目前韩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过度依赖海外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造成部分评价指数不适用于国内主要期刊评选的状况;申善熙[21]分别从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相结合三种观点出发,考察了国内外法学类期刊关于引用分析法的运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均未见有关中韩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成果,对中韩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的系统、深入研究较为匮乏。不足之处体现在:(1)研究主体还未形成,持续关注此问题的学者群薄弱;(2)研究内容以笼统的本国问题批判为主,缺乏对中韩比较研究中改进措施的具体研究;(3)随着评价实践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原有的部分理论和判断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发展形势。


[1]陈茹.国内四种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分析比较.图书馆工作研究,2013(4):66-70.

[2]金淑兰.三种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比较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473-476.

[3]苏新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6):59-65;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东岳论丛,2008(1):35-42.

[4]王相韩,等.学术期刊支援事业改善方案研究.韩国大田: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2012:1-2.

[5]吴世熙.学术期刊评价改善方案研究.韩国研究财团政策研究报告,2011:151-159.

[6]金贞燕,金文姬,赵丹群.世界著名大学及学科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比较.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7): 21-29.

[7]俞立平,隆新文,武夷山.特征因子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估计.科研管理,2012(8):41-47.

[8]李华,李政,顾才东,等.文献计量指标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权重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6):817-819.

[9]陈喜乐,李腾达,刘伟榕.定性评价方法的极限与超越:基于对同行评议的研究综述.未来与发展,2014(5):16-20.

[10]赵均.学术期刊定性评价过程以及评价效果对比分析.中国出版,2014:16-20.

[11]梁基德,梅霍.用于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的多角度引用分析方法.情报管理学会期刊,2011(2):79-96.

[12]朴钟润.同行评议的预测可能性研究:以学术期刊登载论文评价为中心.韩国公共管理学报,2009:383-399.

[13]邹勇.欧洲因子(The Euro-Factor):一种评价欧洲期刊质量的新工具.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3):78-79.

[14]王兰敬,杜慧平.欧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现状与反思.南京大学学报,2011(1):112-118.

[15]苏成,Hee-Sop KIM,潘云涛,等.韩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状况研究.编辑学报,2012(6):609-612.

[16]李爱群.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3.

[17]何燕玲,蓝满榆.国外人文社科研究趋势及成果评价制度比较:以美欧日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18.

[18]虞文.中日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比较研究.日本研究,2012(2):107-112.

[19]朴钟燮.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行支援政策改善方案的相关研究.韩国学术振兴财团行政研究报告,2008:60-84.

[20]朴枝楧.被引用频次权重及被引用频次标准差和论文总数对KCI期刊评价的影响.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31.

[21]申善熙.利用引用分析法选定法学类学术期刊的相关研究.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