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历程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产品流通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起步阶段、转型期双轨制流通阶段和市场经济时期农产品物流快速发展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从统购统销向市场化改革的演变历程,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是一致的,每一阶段都带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烙印(15)。
(一)起步阶段
1.自由购销阶段
1949—1952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商业形式,包括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集体的合作社商业、个体商业、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这一时期,长期的战乱使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受到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使粮食、果蔬等基本农产品供求矛盾越发尖锐,投机活动也日益猖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推动了物价的全面上涨。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供给,国家采取了自由购销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流通体制和价格机制,制定和实施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等一系列的经济方针和政策,促进了不同性质商业形式的存在与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此期间,虽然国营商业经营农产品的比重逐渐增加,市场控制力也逐渐增强,但该时期的国营商业主要是控制农产品批发环节,在零售环节,大部分农产品主要是通过城乡集市、庙会等渠道进行的,但仍是市场调节机制起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在刺激生产、搞活流通和保证农产品供应方面的重要功能。
由于长期的战乱,这一时期农产品生产、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处在恢复建设阶段。这一时期,铁路是由铁道部直接经营、统一管理的,公路、水运由交通部管理,航空由民用航空局管理。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运输线路长度仅2.29万公里,公路12.67万公里,内河9.50万公里,民航1.31万公里。这一时期,实施了铁路干线农产品运输的集体汇编、图上作业等物流技术,加快了农产品运输速度,降低了农产品损耗和运输费用开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效率。
2.政府完全控制物流活动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从1953年11月开始,国家先后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生猪、鲜蛋、烟叶、皮革及中药材等重要农产品实行派购和统一收购。当时我国尚未引入物流的概念,更没有现代物流的概念,只有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等与物流相关的行业。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计划管理之下,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保证指令性分配计划的实现(16):农产品生产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生产;各种重要的农副产品销售实行按经济区域统购统销或者派购限销的办法。
这一时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到1978年底,全国铁路运输线路长度5.17万公里,公路89.02万公里,内河13.60万公里,民航14.89万公里。在储运设施方面,建立了数量不多的运输车队和功能单一的粮库。此外,为了节省流通费用,政府还根据农产品产销情况和交通条件,科学划分经济区域,在一部分农产品产销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物资储运点,建立合理库存,编制并不断修改主要物资的合理流向图,提倡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及发展联运。
这个时期的农产品物流基本上是由国家主导的,资源分配和组织供应是按行政区进行的,物流环节相互割裂,系统性差。物流活动仅限于对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其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物流的经济效益目标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二)初步市场化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计划体制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流通体制也加快了改革步伐,计划型物流模式开始向市场型物流模式转变。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以及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差异,决定了这一阶段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多样化。
1.农贸市场大发展阶段
1978年后,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开始从单一的国营模式向“三多一少”模式转变。所谓“三多一少”是指“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的农产品物流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对农产品购销制度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改革。由于政府政策的放宽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我国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产量在这一时期迅速提高。农产品上市流通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不同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差异,进一步诱发了对农产品流通的需求,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促进了农产品物流的大发展。
这个时期,我国引入了“物流”的概念,并在农产品物流领域得到初步运用,但在不同的产品领域运用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由市场调节的农产品应用物流原理较早且较充分,而由政府控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农产品则应用较少。这个时期的物流业已开始运用系统理论对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进行优化,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产品物流运作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仍未出现。
2.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快速发展的集贸经济的相互配合下,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改变了农产品供应长期匮乏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其核心内容是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派购任务,取消粮食、食油、棉花等农产品统购统销制,改为合同收购(后来又改为国家定购),其定购基数、价格由国家计划决定,以保证城市居民的需要。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逐步走向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和市场调节。
随着农产品生产量和品种的迅速增加,产销区域范围的扩大,小规模的集贸市场与全国性农产品大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地纷纷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由1986年的892个增加到1991年的1509个,自由产销的新兴批发市场模式逐渐取代了国营、合作社商业的传统封闭式批发网络而成为主要物流通道,开始了农产品物流市场化改革,并为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建了大量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到199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5.78万公里,公路104万公里,内河10.97万公里,民航55.91万公里。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建设粮食立体自动仓库,农产品运输出现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和联合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这些变化为农产品物流价值的充分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农产品物流尚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消除计划型物流模式的痕迹,处于计划与市场转型时期。国家和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都存在重新认识和探讨的过程,而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开始显现,但规模比较小,社会效益不突出。从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农产品物流是多头的、无序的,原来的农产品物流,尤其是粮食物流的计划定式被打破,正在探索新的物流模式。
(三)加速发展的初级阶段
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物流模式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进一步转变。这一时期,农产品物流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信息化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建设,提升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及专业化服务水平。
1.契约型物流运行阶段
自1992年始,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传统的农产品物流,特别是粮食统购统销物流模式被打破,从1993年起,粮食物流实现了从计划定价(合同定购部分)和市场定价(合同外自由销售)的双轨制向市场单轨制的转变。随后,国家实施了“菜篮子工程”计划,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得以迅速发展。“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销企业”“公司+农户+保险”“公司+合作社”等契约型物流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此外,这一时期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截至199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60万公里(17),公路实现通车里程122.64万公里,内河10.98万公里,民航142.50万公里。
2.农产品物流加速发展的初级化阶段
1998年,国家实施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继续强化国家垄断的粮食收购体制,与主要由市场调节的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目标相差太远,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18)。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的步伐。
1998—2003年,累计新建商业冷藏库2522万吨、粮食仓库1085万平方米,并配备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19)。全国冷藏仓储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长江沿线各个支线港口的冷藏设施和冷库库容不断增加。同时,加强对旧仓房的改造,提高农产品储运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使农产品物流作业衔接、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7.54万公里,公路193.05万公里,内河12.33万公里,民航199.85万公里,实现了公铁、水铁运输方式一体化。此外,针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的运输问题,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绿色通道”实施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流通,直接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效率。2002年12月,国家计委、农业部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民航总局、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1月,交通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构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初步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制定推广冷链物流规范和标准,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网络健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各类农副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农产品物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