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当孩子成为“掠夺者”
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沙池,很多孩子在里面玩着,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一把抢过一个小女孩的大铲子,还霸道地将那个小女孩推倒在地上。
失去玩具又被推倒的女孩一边哭一边说:“把铲子还我,把铲子还我。”
听到孩子的哭声,两位妈妈不约而同地走了过来。
小女孩的妈妈赶紧把小女孩拉起来,细声细气地安慰。男孩的妈妈却没有像大家所想的那样严肃地教育孩子,要求男孩向小女孩道歉,而是一把夺过男孩手中的铲子,把脸拉得老长,非常烦躁地说:“这破铲子有什么好的,你要抢别人的。走,妈妈给你买新的去。”
男孩妈妈的一系列做法惊得我瞠目结舌,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男孩的行为也说不上非常恶劣,做出这种行为的男孩妈妈却是实实在在的“熊家长”啊!
孩子之间互相抢夺玩具,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也基本涉及不到社会规则问题,男孩会这样做,也许只是因为他觉得比较好玩,比如抢别人的玩具才能够让自己兴奋起来,于是他就做了这样的事。男孩妈妈的做法却会引起别的家长的反感,因为这位妈妈回避了孩子的问题,并忽视了男孩对这个小女孩的伤害。
生活中,很多看似突发的犯罪行为,其实都有其根源的,大多数是因为早年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当孩子成为“掠夺者”,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抢夺行为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就会把通过暴力得到别人的东西当作理所当然,长大后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那么,当孩子抢别人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1.纠正孩子“自我中心”心理定势,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为几代人心中的“宝”,所以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变得固执任性。了解了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耐心持久地加以引导,教孩子将自己的零食、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让孩子逐渐体验到除自己以外还有其他人的存在。
在家庭教育中,你可以把孩子宠成王子、公主,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但是不要搞“特权教育”,比如好吃的东西只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先让孩子玩。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所能享受的,其他人也同样可以享受。
当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伤心、生气、着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让孩子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减少不良行为重复的机会,使之慢慢得到控制。
2.树立榜样,“做”比“说”更重要
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分享是需要学习的,而不是天生的,所以,父母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榜样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比如,当小孩子抢玩具的时候,不要大声地呵斥他,有时候大声呵斥会强化他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与孩子商量:“你把玩具先还给小朋友,你可以问问小朋友,能不能和他一起玩。”或者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让小朋友先玩,过一会儿我们再玩,宝宝要学会排队啊。”然后帮孩子做一个动作:握着孩子的手,把玩具还给别人。当孩子把玩具还给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说一声“宝宝真乖”。
这是一个小技巧,其实不是宝宝主动把玩具还给别人的,而是你握着他的手做的。但这种方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孩子把简单的模仿行为,逐渐变为自己成功交往经验的一部分。当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否则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
3.顺其自然,适当干预
如果孩子的抢夺行为并不是很恶劣,没有对其他孩子造成伤害,而被抢夺的孩子与孩子的力量旗鼓相当,我们不妨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解决。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孩子之间的社会交往,大人最好不要参与。”事实上,等到孩子们进入集体生活,离开了家长的怀抱,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他们自己。所以,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留给他们更多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此不但可以让孩子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还能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及时表扬,给予肯定
如果孩子改掉负面行为,把玩具还给别人,我们就要及时地表扬他,这样的正面引导、强化,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