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精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孫滿對楚子

楚莊王崛起於春秋中期,任用賢才伍舉、蘇從等人,滅庸伐宋,國勢漸強。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攻伐陸渾戎,揮兵抵達洛陽城郊,並在周天子的疆土上陳兵演習,有意挑戰周室的領導權威,藉以重建春秋時代的各國秩序,爭霸中原。

相傳夏禹收了九牧貢金鑄成的九個大鼎,繪刻了九州世界的豐富圖象,三代時奉為傳國之寶,代代相傳。九鼎為古代傳國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了。周室將九鼎置於洛陽,楚莊王覬覦周室的傳世寶鼎,表面是查詢九鼎的大小輕重,其實卻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在兵臨城下之際,周定王派王孫滿跟楚莊王當面交涉,提出了「在德不在鼎」的觀點──以德服人才能得到天下的擁戴,並不是單憑武力靠嚇奪得九鼎就可以耀武揚威。王孫滿的說辭辨識神奸,義正辭嚴,遏止了楚莊王的野心,同時更叫他安守本分。

楚莊王領軍來到洛陽城郊,在王城的土地上檢閱軍隊,耀武揚威,甚至要問鼎之大小、輕重。王孫滿以「在德不在鼎」的一番話來回應楚子的狂妄態度。周天子的地位雖然低落,但仍然得到很多諸侯國的支持,天命攸歸,人心所服,其實就是譴責楚子不該問鼎了。

[原文]

楚子伐陸渾之戎1,遂至于雒2,觀兵于周疆3。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4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5,鑄鼎象物6,百物而為之備7,使民知神奸8。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9。螭魅罔兩10,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11,以承天休12。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13。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14,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15,雖大,輕也。天祚明德16,有所厎止17。成王定鼎於郟鄏18,卜世三十,卜年七百19,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1 楚子:楚莊王,名旅,或作侶,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613–前591)。春秋五霸之末。陸渾之戎:古代戎族中的一支,姓允氏,原居秦晉西北瓜州(甘肅酒泉巿瓜州縣)一帶,遷往伊川陸渾(河南嵩縣、伊川縣)。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為晉所併。

2 雒:雒(粵:lck9,洛;普:luò),同「洛」,東周王城洛陽(河南洛陽巿西)。洛,東漢改為「雒」,三國魏以後恢復用「洛」。

3 觀兵:觀(粵:gun3,灌;普:guān),展示。觀兵有展示軍容,檢閱軍隊及彰顯軍威之意。又解作觀(粵:gun1,官;普:guān),觀察。

4 定王:周定王,名瑜,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606–前586)。王孫滿:周大夫,或稱周共王的玄孫。勞楚子:勞(粵:lou6,路;普:lào),慰勞。周天子派人以郊勞禮迎接楚子,慰勞楚子勤王,表示感謝。

5 貢金九牧:金,指青銅。九牧,即九州,牧是州的行政長官。傳說禹分天下為九州: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泛指中國。

6 鑄鼎象物:將各方不同的物象鑄於鼎上。

7 百物而為之備:備,具備。圖寫山川鬼神及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形態,十分詳盡,可供備覽及參照,頗有早期百科全書的意味。

8 使民知神奸:使百姓知所避忌,趨吉避凶。神奸指神鬼怪異之物。

9 不若:若,順也。不若即不順,指不吉利的事物。

10 螭魅罔兩:螭(粵:tsi1,癡;普:chī),或作魑;魅(粵:mei6,味;普:mèi),傳說螭魅是山林裏的妖怪;罔兩是河川中的邪靈。

11 用:因。

12 天休:休,賜也。天休就是上天的賞賜或保佑。

13 載祀六百:載、祀都是年的別稱,載祀六百指殷商立國六百餘年。

14 休明:休,美也。休明即美善光明。

15 奸回:奸,奸惡;回,邪僻。奸回泛指奸邪。

16 天祚明德:祚(粵:dzou6,做;普:zuò),福也。天祚指賜福或保佑。明德:美德,亦指明德的人。

17 厎止:厎(粵:dzi2,只;普:zhǐ)。厎止同義連言,有固定之意。

18 成王:周成王,名誦,少年即位,由周公攝行政當國,七年後歸政成王。成王在位二十年(公元前1024–前1005)。定鼎:定都。郟鄏:郟(粵:gap8,甲;普:jiá)鄏(粵:juk9,玉;普:rǔ)。郟鄏就是成周王城,周武王遷九鼎於洛陽,而成王就在洛陽建都了。

19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周成王在王城郟鄏陌上定鼎之時,經過占卜,確定會傳承三十世代,以及七百年的國祚。

本文分兩段,首段寫楚莊王在周天子的王城外演習,威脅周室的安危。次段楚莊王查詢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表面上用語含蓄,其實是想奪鼎而歸,進一步則打算滅周,號令天下。王孫滿答以「在德不在鼎」之說,就是鼎落誰家,完全在於君德的表現,也就是民心的向背,不能訴諸武力。接着王孫滿說明九鼎成為傳國之寶的源起,並指出現在周朝仍然得到廣大諸侯的擁戴,天命未改,楚子還沒有問鼎的資格。王孫滿氣定神閒,情理兼備,顯示了道德的力量遠比武力重要。

《史記·楚世家》與《左傳》在描述王孫滿與楚莊王的對話時,表達方式截然不同。可見同一件事上,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在《史記·楚世家》中,王孫滿答「在德不在鼎」後,楚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就是說:「你不要阻撓我取走九鼎。楚國用戟之鉤口尖有折者,就足以鑄出九鼎了。」志在必得,態度十分狂妄。而王孫滿在回應前先說:「嗚呼!君王其忘之乎?」然後才追溯「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鑄鼎的故事。雙方唇槍舌戰,氣氛比較緊張。

《左傳》沒有寫出他們的對話及神態,只是王孫滿一人的說辭,楚莊王沒有回應對方的責難,可能還有點理虧,自動退兵了。這兩種表達方式各有好處,文章取捨,端在作者之善用而已。

試回答以下問題:

王孫滿「在德不在鼎」一句有甚麼象徵意義?而「鼎之輕重」又有甚麼具體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莊王攻打陸渾的戎人,於是就順道領軍來到洛陽城郊,在王城的土地上展現軍容,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查詢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九鼎象徵以德服人的精神,本身並沒有任何具體意義。過去夏朝剛得到了天下,遠方送來了很多圖像和各地物品,九州的行政長官又獻上金銅之類的貢品,於是鑄成了九鼎,繪畫各種物象,圖寫山川鬼神及世間事物,十分詳盡,使百姓能辨識神鬼怪異之物,趨吉避凶。所以百姓進入河川沼澤、深山密林之中,不會再遇上災難。就是山林裏的妖怪,河川中的邪靈,也不會再碰上了。因而能夠協和上下,大家都可以得到上天的福祐。夏桀無道,失德敗行,九鼎就轉移到商湯去了,計有六百年之久;商紂殘暴,虐殺人民,九鼎又傳送於周了。天子的德行美善光明,國力雖小,九鼎還是重寶,不可遷轉;如果天子奸邪失德,國力雖大,九鼎還是會輕易地轉移。上天賜福於光明德性,必然十分明確,不會隨意改變的。周朝自成王在王城郟鄏陌上定鼎以來,經過占卜,確定會傳承三十世代,更會有七百年的國祚,這是上天的命令。現在周朝的威望稍為衰落,可是上天的命令還沒有改變。至於九鼎孰輕孰重,現在還不是該問的時候吧。」